论中小学师生冲突
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具体地说,作为教师,他不仅是教育工作者,而且还充当着“领导者”、“灵魂工程师”、“心理医生”、“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朋友”等角色。在现时生活中,师生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说,是教师的角色作用发挥得不够或发挥得失当。
(一)教师的“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的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最突出的角色。这种角色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具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而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当然,这样的教师也必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还要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知识源增多,出现了许多“平行学校”,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源的作用减少。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有日益增长加强的趋势。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教育者这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角色,只是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作容器,而知识进入容器的途径又只是靠讲解或其他言语教育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厌学、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如果教师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一味地责备学生,便容易产生师生的冲突。
(二)教师的“领导者的角色”
教师作为领导者,不意味着具有权势。教师的领导是一种独特的活动模式,他面对的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他的许多管理行为来源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订立的,具有法规性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阶段任务,他领导的是不大成熟的青少年,因而教师行为产生的一系列有关领导作用,旨在指导、帮助学生成长、完成学习任务和督促学生学习,并利用集体本身的内部力量去发展一种合作关系,使集体不断进步。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应具备领导者的良好品质,如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尊重和关心部属,善于听取意见和沟通思想,办事果断,敢于承担责任等等。教师还应学会掌握领导技巧。这种领导技巧同他的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很少受过有关集体领导和管理的训练,对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也不十分了解所以每当问题产生或教学活动受挫时,他们往往施行权力而不运用技巧,导致了师生冲突的加深和激化。
(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人们送给教师的美称和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职业期待。这种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工作中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的开发意义,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含有对教师实际教育能力的估计和评价。教师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除了给予学生知识和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方向的问题。青少年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观察、选择和吸收进步向上的积极思想,也不乏受到消极落后的不良成分的影响。当学生认识上出现偏颇,品质上出现污点,灵魂上出现扭曲时,教师要尽园丁的责任进行帮助、教育和疏导。如果对他们另眼相看,打入另册,甚至动辄把他们轰出教室,赶出校门,就只能加深他们对教师的不满、仇视乃至转移到对社会的不满,最终走上歧途。
(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逐步走向社会化的时期。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他们在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中,学会了解人、理解人,学会协调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独立性、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羞愧感等。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考虑到他们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采取恰当的、顺乎这些变化的对策。比如,在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方面,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在处理问题、发表见解、怎样看待人生、如何对待初恋等问题上,应该引导他们更加理智、更加成熟地观察和分析看待问题;在他们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则应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或解除烦恼,给他们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慰勉和支持。心理医疗者,尽管不是教师的主要专业角色,但教师也决不是心理诊疗上的无知者。在学校生活中,当学生出现个人问题时,总愿意找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袒露心扉。教师作为一个长辈、一个过来人,有责任向他们介绍前辈的种种经验教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处理好在成长过程中不时会遇到的各种新奇而又棘手的问题。如果教师真正做到这些,也就不会出现或减少学生自杀、逃学、与成人作对等现象。
(五)教师的“青少年角色”
教师要履行教育者的职责,“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灵。”
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往往是“居高临下”,命令多于商议,威严多于亲切,指责多于帮助,惩罚多于鼓励,因而使学生对教师存有“戒心”或“敌意”,产生对立情绪,即使对教师的正确教育,也常常以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方式来对待。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诚心,把教师也当成知心朋友。当然,师生之间的基本关系毕竟还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因此,教师不能过于热烈地扮演朋友的角色。一个过分地把自己等同于学生朋友的教师,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帮助学生的愿望,但可能会因此丧失了作为一个团体指导成员的职权作用,导致工作上的失败。
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有他自己的原来面目;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也有他进入这个角色后的扮演。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的两种相反角色行为的情况。如教师一方面要管理班级,要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要有亲近感。又如,教师一方面要随时迅速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一方面又得考虑不能粗暴行事、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发生矛盾时,确实很难把握角色的“度”。但作为教师,又必须努力地按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许多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
当然,师生冲突的破坏作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根据是实际情况,一律把它归咎于教师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冲突的控制权有时可能不在教师的手中,但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把握。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师生冲突的破坏结果就可能转化为教育结果。那么,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呢?
一分对中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学生喜欢具有以下品质的老师:(1)教学方法好,热爱和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4)对同学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而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往往具有这样的缺点:(1)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时间,上完课就不理同学;(4)教学方法枯燥无味;(5)偏爱,不公正。对以上几项的偏重程度,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有差别: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特别欢迎“教学方法好”的教师(78%),而高中学生则特别欢迎“知识广博”的教师(90。8%)。初中三年级学生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面,多数的学生不喜欢“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的老师(92%)以及“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的老师(91%)。另据上海教育学院郭继东调查,目前学生中16。22%的人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28。65%的学生与老师感情较为融洽,而感到与老师相处时十分愉快的,竟然低至17。84%。据江苏无锡市十一中冯振德等同志调查,现在教师中认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达70%,认为学生“一代与一代相仿”的占22%,而认为学生“一代胜过一代”的只占8%。当心中有了秘密时,只有3%的学生会告诉老师,老师被排在“知心朋友”、“兄弟姐妹”、“父母”之后的最后一位。
从以上调查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作为教师,如果不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方面的修养,就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第二,师生之间如果减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长此下去就可能出现彼此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和激化。应该看到,我们的广大教师是具有良好的师德的。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培育国家之栋梁”、“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不误人子弟”当作自己的工作信条,对学生、对社会的未来的负责胜过对自身付出的索取;他们热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看作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爱,不是出于某种个人需求的私心,也不在于学生形象的可爱或学生的行为举止合乎自己的心意,而是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怀,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的爱;他们理解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即使学生的行为明显失当错误,也能具体分析其失当、错误的原因。如学生破坏纪律,可能是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学生顶撞老师,可能是由于老师过于严厉或急噪等等,并且尽量宽容地对待和处理。他们尊重学生,既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善于在教学过程(fanwen.oyaya.net)中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也尊重他们的人格,善于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更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感染学生,以稳健、平和体谅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凭感情的起伏任意发泄,不冲动,不走极端。他们具有教育机智,即面对教育活动中未曾料到的情况,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选择最佳教育手段,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了师生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甚至处于剑拔弩张的地步。1998年,有位“坏孩子”给《北京晚报》写信,提到他的老师向全班同学作自我介绍时说的一段话。老师说:“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就摸透了,甭给我玩什么猫腻儿,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试!”很显然,这位老师的“自我介绍”是想给学生来个下马威,殊不知,他的这一“当头棒”给学生心灵的敲击,留下了难以弥缝的裂痕,也为今后的师生关系筑造了难以填平的鸿沟。
近一段时间来,见诸报端的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令学生脱裤子将屁股示众,罚学生吃屎等事件也屡有发生。
上述种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危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当然,也激化了师生冲突。
翻开中国的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提倡的“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这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模式一直沿袭到今天。这种模式,是来自于“天地君亲师”的尊卑贵贱的观念和等级制度。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在教育上用“纲常”“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来给教师定位,比于天地君亲,让他们传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迫学生尊道、尊师。教师居绝对支配地位,学生无任何权力。教师采取卡压罚的强制管理,迫使学生服从,师生间缺乏心理沟通,学生逐渐形成屈从和回避的心态,个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我国早已从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私有制转向公有制。它谋求平等、自由及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幸福。社会主义的性质及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建立一种与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政治上民主平等;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教育方式上,协调合作,教学相长。这样,师生冲突也就可以减少和避免。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们更要从“法”的高度看待师生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应享有的六项权利和应履行的六项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应当“爱护学生,忠于职责”,“禁止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可见,罚站、罚抄写、罚劳动、罚款、罚不准回家、随意把学生轰出教室、停止学生上课、私拆学生信件甚至打骂学生等等,都是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教师只有站在“法”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使教书育人行为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学生人格,正确处理好师生冲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光荣历史使命。
五、师生冲突的社会化意义
上面分别从学生观和教师角色两个方面讨论了师生冲突的问题和解决理念。总体说来,就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而言,总要避免和消除师生冲突的破坏作用,因为教育就是在矛盾和冲突的运动过程中发展进行的,不管是课上也好还是课后也好,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寻求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是必要的。而必要的策略又源于上述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理念。这是讨论冲突问题的基本前提。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还要看到冲突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师生社会化的意义。
一般而言,人们是站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待冲突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认为冲突是社会反功能的表现。冲突被视为“病态”,是应该竭力回避的。与功能学派的观点不同,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冲突既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也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既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冲突在组织管理上,能导致 《论中小学师生冲突(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761.html
(一)教师的“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的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最突出的角色。这种角色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具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而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当然,这样的教师也必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还要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知识源增多,出现了许多“平行学校”,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源的作用减少。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有日益增长加强的趋势。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教育者这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角色,只是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作容器,而知识进入容器的途径又只是靠讲解或其他言语教育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厌学、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如果教师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一味地责备学生,便容易产生师生的冲突。
(二)教师的“领导者的角色”
教师作为领导者,不意味着具有权势。教师的领导是一种独特的活动模式,他面对的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他的许多管理行为来源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订立的,具有法规性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阶段任务,他领导的是不大成熟的青少年,因而教师行为产生的一系列有关领导作用,旨在指导、帮助学生成长、完成学习任务和督促学生学习,并利用集体本身的内部力量去发展一种合作关系,使集体不断进步。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应具备领导者的良好品质,如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尊重和关心部属,善于听取意见和沟通思想,办事果断,敢于承担责任等等。教师还应学会掌握领导技巧。这种领导技巧同他的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很少受过有关集体领导和管理的训练,对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也不十分了解所以每当问题产生或教学活动受挫时,他们往往施行权力而不运用技巧,导致了师生冲突的加深和激化。
(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人们送给教师的美称和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职业期待。这种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工作中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的开发意义,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含有对教师实际教育能力的估计和评价。教师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除了给予学生知识和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方向的问题。青少年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观察、选择和吸收进步向上的积极思想,也不乏受到消极落后的不良成分的影响。当学生认识上出现偏颇,品质上出现污点,灵魂上出现扭曲时,教师要尽园丁的责任进行帮助、教育和疏导。如果对他们另眼相看,打入另册,甚至动辄把他们轰出教室,赶出校门,就只能加深他们对教师的不满、仇视乃至转移到对社会的不满,最终走上歧途。
(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逐步走向社会化的时期。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他们在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中,学会了解人、理解人,学会协调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独立性、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羞愧感等。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考虑到他们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采取恰当的、顺乎这些变化的对策。比如,在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方面,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在处理问题、发表见解、怎样看待人生、如何对待初恋等问题上,应该引导他们更加理智、更加成熟地观察和分析看待问题;在他们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则应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或解除烦恼,给他们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慰勉和支持。心理医疗者,尽管不是教师的主要专业角色,但教师也决不是心理诊疗上的无知者。在学校生活中,当学生出现个人问题时,总愿意找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袒露心扉。教师作为一个长辈、一个过来人,有责任向他们介绍前辈的种种经验教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处理好在成长过程中不时会遇到的各种新奇而又棘手的问题。如果教师真正做到这些,也就不会出现或减少学生自杀、逃学、与成人作对等现象。
(五)教师的“青少年角色”
教师要履行教育者的职责,“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灵。”
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往往是“居高临下”,命令多于商议,威严多于亲切,指责多于帮助,惩罚多于鼓励,因而使学生对教师存有“戒心”或“敌意”,产生对立情绪,即使对教师的正确教育,也常常以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方式来对待。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诚心,把教师也当成知心朋友。当然,师生之间的基本关系毕竟还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因此,教师不能过于热烈地扮演朋友的角色。一个过分地把自己等同于学生朋友的教师,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帮助学生的愿望,但可能会因此丧失了作为一个团体指导成员的职权作用,导致工作上的失败。
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有他自己的原来面目;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也有他进入这个角色后的扮演。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的两种相反角色行为的情况。如教师一方面要管理班级,要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要有亲近感。又如,教师一方面要随时迅速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一方面又得考虑不能粗暴行事、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发生矛盾时,确实很难把握角色的“度”。但作为教师,又必须努力地按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许多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
当然,师生冲突的破坏作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根据是实际情况,一律把它归咎于教师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冲突的控制权有时可能不在教师的手中,但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把握。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师生冲突的破坏结果就可能转化为教育结果。那么,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呢?
一分对中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学生喜欢具有以下品质的老师:(1)教学方法好,热爱和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4)对同学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而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往往具有这样的缺点:(1)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时间,上完课就不理同学;(4)教学方法枯燥无味;(5)偏爱,不公正。对以上几项的偏重程度,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有差别: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特别欢迎“教学方法好”的教师(78%),而高中学生则特别欢迎“知识广博”的教师(90。8%)。初中三年级学生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面,多数的学生不喜欢“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的老师(92%)以及“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的老师(91%)。另据上海教育学院郭继东调查,目前学生中16。22%的人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28。65%的学生与老师感情较为融洽,而感到与老师相处时十分愉快的,竟然低至17。84%。据江苏无锡市十一中冯振德等同志调查,现在教师中认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达70%,认为学生“一代与一代相仿”的占22%,而认为学生“一代胜过一代”的只占8%。当心中有了秘密时,只有3%的学生会告诉老师,老师被排在“知心朋友”、“兄弟姐妹”、“父母”之后的最后一位。
从以上调查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作为教师,如果不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方面的修养,就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第二,师生之间如果减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长此下去就可能出现彼此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和激化。应该看到,我们的广大教师是具有良好的师德的。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培育国家之栋梁”、“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不误人子弟”当作自己的工作信条,对学生、对社会的未来的负责胜过对自身付出的索取;他们热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看作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爱,不是出于某种个人需求的私心,也不在于学生形象的可爱或学生的行为举止合乎自己的心意,而是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怀,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的爱;他们理解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即使学生的行为明显失当错误,也能具体分析其失当、错误的原因。如学生破坏纪律,可能是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学生顶撞老师,可能是由于老师过于严厉或急噪等等,并且尽量宽容地对待和处理。他们尊重学生,既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善于在教学过程(fanwen.oyaya.net)中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也尊重他们的人格,善于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更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感染学生,以稳健、平和体谅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凭感情的起伏任意发泄,不冲动,不走极端。他们具有教育机智,即面对教育活动中未曾料到的情况,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选择最佳教育手段,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了师生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甚至处于剑拔弩张的地步。1998年,有位“坏孩子”给《北京晚报》写信,提到他的老师向全班同学作自我介绍时说的一段话。老师说:“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就摸透了,甭给我玩什么猫腻儿,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试!”很显然,这位老师的“自我介绍”是想给学生来个下马威,殊不知,他的这一“当头棒”给学生心灵的敲击,留下了难以弥缝的裂痕,也为今后的师生关系筑造了难以填平的鸿沟。
近一段时间来,见诸报端的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令学生脱裤子将屁股示众,罚学生吃屎等事件也屡有发生。
上述种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危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当然,也激化了师生冲突。
翻开中国的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提倡的“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这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模式一直沿袭到今天。这种模式,是来自于“天地君亲师”的尊卑贵贱的观念和等级制度。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在教育上用“纲常”“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来给教师定位,比于天地君亲,让他们传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迫学生尊道、尊师。教师居绝对支配地位,学生无任何权力。教师采取卡压罚的强制管理,迫使学生服从,师生间缺乏心理沟通,学生逐渐形成屈从和回避的心态,个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我国早已从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私有制转向公有制。它谋求平等、自由及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幸福。社会主义的性质及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建立一种与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政治上民主平等;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教育方式上,协调合作,教学相长。这样,师生冲突也就可以减少和避免。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们更要从“法”的高度看待师生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应享有的六项权利和应履行的六项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应当“爱护学生,忠于职责”,“禁止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可见,罚站、罚抄写、罚劳动、罚款、罚不准回家、随意把学生轰出教室、停止学生上课、私拆学生信件甚至打骂学生等等,都是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教师只有站在“法”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使教书育人行为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学生人格,正确处理好师生冲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光荣历史使命。
五、师生冲突的社会化意义
上面分别从学生观和教师角色两个方面讨论了师生冲突的问题和解决理念。总体说来,就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而言,总要避免和消除师生冲突的破坏作用,因为教育就是在矛盾和冲突的运动过程中发展进行的,不管是课上也好还是课后也好,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寻求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是必要的。而必要的策略又源于上述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理念。这是讨论冲突问题的基本前提。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还要看到冲突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师生社会化的意义。
一般而言,人们是站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待冲突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认为冲突是社会反功能的表现。冲突被视为“病态”,是应该竭力回避的。与功能学派的观点不同,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冲突既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也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既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冲突在组织管理上,能导致 《论中小学师生冲突(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