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师生冲突
一种富有成效和不断增强组织健康功能的结果。
第一,冲突刺激人的探索,为导致良好的结局提供改进良策;
第二,冲突使那些隐藏的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表面化;
第三,冲突起酵素作用,构成活跃的催化因素;
第四,冲突使当事人之间加深了解,促使双方自身调节;
第五,冲突有助于新规范出现。
(一)冲突理论对我们分析师生冲突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如前已述,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以往人们对师生冲突的惯常认识是:冲突是反教学、反管理的。所以,能避免则避免,若不能避免,则采取权宜的应急术加以消解。这种观点对学生社会化进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既可能是有益的,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有害的,可以造成组织机能失调。这种不同结果取决于对待冲突行为取向。
对待师生冲突的行为取向按“积极”与“消极”可分为抗争、退避、统合三种方式。
一是抗争取向。既强调老师的尊严与面子,不考虑学生的反应及后果,坚决把对方“整服”。这种方式,容易激化矛盾,学生虽受压而不服,回留下后遗症。
二是退避取向。即对冲突不予理睬,抱着“管不了就不管,不必与孩子生气”的态度,一走了之,或将矛盾交给领导处理,今后在工作中马马虎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
三是统合取向。即坚持原则,克制情绪,力求寻找师生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法,使冲突朝积极的方向转化。
应该看到,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全面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fanwen.oyaya.net)是学生社会化的一种资源。在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中,有竞争、有合作,有和谐、有冲突。学会合作固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但冲突对社会化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回避冲突,那么合作也难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讲中庸、讲恕道、讲和气而避冲突避矛盾,以牺牲个人不同声音为代价,将冲突掩盖起来,作为人际关系准则。这种心理定式反映到师生关系中来,表现为要么表面风平浪静而实际上暗流湍急,要么师生紧张关系总爆发,走道难以调和的地步。
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要一种良好的外部交流机制和沟通环境。这种环境鼓励个人情感和意见的表达,鼓励个人声音的传播。反对以身份、地位和角色的眼光来约束和压制学生。总之,学生的情感、思想、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心声有正常发表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冲突、对待冲突,一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冲突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这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无疑是有益的。
(二)师生冲突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尤具意义。但学习的涵义是广泛的,而不只是学历的提高或学科进修。交往、沟通和冲突管理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不过这方面的学习长期被忽视了。事实上,冲突对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待冲突的态度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反映了教师对待自我的态度,是教师的人性观的体现。教师在对待师生冲突问题上的不成熟从根本上说是自我发展上的不成熟。在冲突中学会管理冲突,在冲突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冲突中成长,这对教师同样是适用的。
附:师生冲突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 一位从郊区调入城里学校的中年语文教师走上新的讲台。他刚迈进教室,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起来,笑声中夹杂着“真像”、“多像啊”的议论声。这位教师走进讲台,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很大的头像。他一眼便看出,画的正是自己的头像。此时此景,这位教师十分平静,他微笑着对同学们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希望这位同学把画画这个特长发挥下去。”接着他开始上起始课。从自己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谈到农村孩子上学的艰难;从语文的重要性谈到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学期语文教材改革谈到对学生们学好语文的要求。45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这位教师惋惜地说:“本来还想帮同学们预习一下新课的内容,但时间不够用了。”学生们会意了,不少同学把责备的目光投向了画像的同学,这位同学也愧疚地低下了头。
简评: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以后,这位教师倘若不是采取上述的方法处理,而是板着脸,横眉竖目,怒喝一声:“谁在黑板上乱画,给我站出来!”其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一种情况是画画的同学乖乖地站起来,挨老师一顿训斥,全班同学也因哄笑受到训斥,教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但却埋下了今后新的师生冲突的隐患;另一种情况是每人站起来承认,教师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教师也因而怒火中烧,语言失当,引发了师生之间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案例二]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在校门口偶然碰上本班一位未请假准备回家的学生:
班主任:(吆喝)嗨,你过来!
学生: (不快地)干吗?
班主任:(责问)你上哪儿去?
学生: (不耐烦地)回家,家里有事。
班主任:(生气地)你请假了吗?
学生: (抵触、不满地)没见到您。
班主任:(恼怒地)你瞧你这态度,还倒有理了。
学生: (委屈地)我怎么了?
简评:显然,这位班主任生硬地批评引起了学生的抵触和不满。在师生你来我往的问答中,冲突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倘若这位班主任不采用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责问方式,而是从关心的角度,以委婉的语气了解学生此时回家的原因,然后教育学生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师生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冲突也许就不会发生。
[案例三] 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同相加这一概念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简评:“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个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可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另用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应该说,也有他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应就这一点予以鼓励。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和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对他们不尊重、信赖,而是歧视、侮辱、压制,那么,其后果不堪设想。
《论中小学师生冲突(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761.html
第一,冲突刺激人的探索,为导致良好的结局提供改进良策;
第二,冲突使那些隐藏的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表面化;
第三,冲突起酵素作用,构成活跃的催化因素;
第四,冲突使当事人之间加深了解,促使双方自身调节;
第五,冲突有助于新规范出现。
(一)冲突理论对我们分析师生冲突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如前已述,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以往人们对师生冲突的惯常认识是:冲突是反教学、反管理的。所以,能避免则避免,若不能避免,则采取权宜的应急术加以消解。这种观点对学生社会化进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既可能是有益的,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有害的,可以造成组织机能失调。这种不同结果取决于对待冲突行为取向。
对待师生冲突的行为取向按“积极”与“消极”可分为抗争、退避、统合三种方式。
一是抗争取向。既强调老师的尊严与面子,不考虑学生的反应及后果,坚决把对方“整服”。这种方式,容易激化矛盾,学生虽受压而不服,回留下后遗症。
二是退避取向。即对冲突不予理睬,抱着“管不了就不管,不必与孩子生气”的态度,一走了之,或将矛盾交给领导处理,今后在工作中马马虎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
三是统合取向。即坚持原则,克制情绪,力求寻找师生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法,使冲突朝积极的方向转化。
应该看到,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全面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fanwen.oyaya.net)是学生社会化的一种资源。在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中,有竞争、有合作,有和谐、有冲突。学会合作固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但冲突对社会化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回避冲突,那么合作也难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讲中庸、讲恕道、讲和气而避冲突避矛盾,以牺牲个人不同声音为代价,将冲突掩盖起来,作为人际关系准则。这种心理定式反映到师生关系中来,表现为要么表面风平浪静而实际上暗流湍急,要么师生紧张关系总爆发,走道难以调和的地步。
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要一种良好的外部交流机制和沟通环境。这种环境鼓励个人情感和意见的表达,鼓励个人声音的传播。反对以身份、地位和角色的眼光来约束和压制学生。总之,学生的情感、思想、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心声有正常发表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冲突、对待冲突,一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冲突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这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无疑是有益的。
(二)师生冲突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尤具意义。但学习的涵义是广泛的,而不只是学历的提高或学科进修。交往、沟通和冲突管理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不过这方面的学习长期被忽视了。事实上,冲突对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待冲突的态度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反映了教师对待自我的态度,是教师的人性观的体现。教师在对待师生冲突问题上的不成熟从根本上说是自我发展上的不成熟。在冲突中学会管理冲突,在冲突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冲突中成长,这对教师同样是适用的。
附:师生冲突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 一位从郊区调入城里学校的中年语文教师走上新的讲台。他刚迈进教室,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起来,笑声中夹杂着“真像”、“多像啊”的议论声。这位教师走进讲台,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很大的头像。他一眼便看出,画的正是自己的头像。此时此景,这位教师十分平静,他微笑着对同学们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希望这位同学把画画这个特长发挥下去。”接着他开始上起始课。从自己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谈到农村孩子上学的艰难;从语文的重要性谈到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学期语文教材改革谈到对学生们学好语文的要求。45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这位教师惋惜地说:“本来还想帮同学们预习一下新课的内容,但时间不够用了。”学生们会意了,不少同学把责备的目光投向了画像的同学,这位同学也愧疚地低下了头。
简评: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以后,这位教师倘若不是采取上述的方法处理,而是板着脸,横眉竖目,怒喝一声:“谁在黑板上乱画,给我站出来!”其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一种情况是画画的同学乖乖地站起来,挨老师一顿训斥,全班同学也因哄笑受到训斥,教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但却埋下了今后新的师生冲突的隐患;另一种情况是每人站起来承认,教师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教师也因而怒火中烧,语言失当,引发了师生之间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案例二]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在校门口偶然碰上本班一位未请假准备回家的学生:
班主任:(吆喝)嗨,你过来!
学生: (不快地)干吗?
班主任:(责问)你上哪儿去?
学生: (不耐烦地)回家,家里有事。
班主任:(生气地)你请假了吗?
学生: (抵触、不满地)没见到您。
班主任:(恼怒地)你瞧你这态度,还倒有理了。
学生: (委屈地)我怎么了?
简评:显然,这位班主任生硬地批评引起了学生的抵触和不满。在师生你来我往的问答中,冲突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倘若这位班主任不采用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责问方式,而是从关心的角度,以委婉的语气了解学生此时回家的原因,然后教育学生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师生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冲突也许就不会发生。
[案例三] 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同相加这一概念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简评:“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个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可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另用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应该说,也有他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应就这一点予以鼓励。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和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对他们不尊重、信赖,而是歧视、侮辱、压制,那么,其后果不堪设想。
《论中小学师生冲突(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