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与网络管理:传统传媒与传媒管理如何面对因特网的挑战
1995年的一天,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微软公司总部所在地。当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步出一家餐馆时,一位无家可归者拦住他要钱。流浪汉主动提供了自己的互联网地址(西雅图一家社会庇护所在网上建立的用于帮助无家可归者的网址),这令比尔·盖茨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置信!Internet是很大,但我没想到无家可归的人能找到那里。”
因特网,给传统传媒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
1998年1月17日深夜,一个名叫麦特·德拉吉---独立于任何新闻机构之外的自由撰稿人,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一条《新闻周刊》迟迟不敢发布的消息:“在白宫,一个叫莫尼卡·莱温斯基的女人与美国总统在他椭圆形的办公室内发生了婚外性关系。”这是最早发布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的消息。这消息不是发布在传统报刊或广播电视上,而是发布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麦特·德拉吉的个人网页上,全美舆论为之震惊。这就是“麦特·德拉吉现象”。
今年5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射5枚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壮烈牺牲,使馆多位人员受伤。6时24分新浪网在其新闻网页上发布“中国驻南使馆遭到轰炸”的快讯。6时40分新浪网又发布有关此事件的详细报道。而作为国内第一消息源的人民日报则是在当日上午9时44分通过网 络版发布该报记者吕岩松的消息。由此可见,传统传媒已受到来自互联网的严峻挑战。
30年前,当拉利·罗伯兹(Larry Robbers)受命为美国国防部组建阿帕网(arrant)时,没有谁会想到这种用于军方的通讯电脑网络会对传统媒体的生存构成什么威胁。但今天,当阿帕网变成因特网,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并且其用户正以几何级数迅速发展时,谁都能感觉到这种 威胁的存在。
“狼”是否真的来了?
也许会有人说,翻翻大众传媒的发展史,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自创刊那一天起(世界上第一张报纸是1615年创刊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新闻》)就不断遭受各种挑战:当1920年11月,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开播时,美国著名的《编辑与出版家》杂志就在1927年的一篇社论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公众通过广播获得了新闻,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买一份报纸呢?”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设立的世界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这种疑问再次提出。但是,所幸的是现实的发展并没有应验预言家的话,报纸在同广播电视经过长期的竞争和磨合后,不但没有消亡,并且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那么,这一次来自因特网的挑战果真是“狼来了”?
从传媒发展的历史来看,报纸之所以在后来的几次传媒革命中没有败下阵来的最主要原因,是报纸的文字信息比广播电视的图像或声音更详劲更深入,也更便于保存。但与因特网相比,报纸的这种优势就不成为优势了。因为因特网在传输中均以比特(BIT)的形式存在,它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声音,当然还可以是文字。因此,有人说因特网是至今为止所有传媒表现形式及优点的集大成者。有研究者对每一种传媒从它投入商用至达到5000万用户所耗费的时间作了一番比较,结果发现广播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因特网仅仅花了4年。这只“狼”可能真的来了。
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的老板斯缔夫·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我们也没有新闻来源,因此,我们并不是你们的新闻同行。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加起来的总数还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者MTV的观众一样多。”凯茨说的是实话,据美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每天通过“美国在线”接入互联网的直接用户目前已达1600万。
那么,因特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除了上述的 信息传播速度和读者市场占有外,更重要的就是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传媒传递的信息。过去是“让你知道什么,你就知道什么;让你什么时候知道,你就什么时候知道”,而现在是“我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我想什么时候知道就什么时候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传 统传媒的读者将越来越少,传统传媒的权威性正在逐步地减退。
因特网,给我们传统的管理体制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
现有的网络有多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球因特网用户有1.13亿户。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调查:截至1999年6月30日,国内上网计算机数146万台;带宽总容量241M;上网用户数400万。按现今的发展速度,我国网络用户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成为亚太第一,全球第二。
我国现今已注册的商业网站有多少?
《网络发展与网络管理:传统传媒与传媒管理如何面对因特网的挑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772.html
因特网,给传统传媒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
1998年1月17日深夜,一个名叫麦特·德拉吉---独立于任何新闻机构之外的自由撰稿人,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一条《新闻周刊》迟迟不敢发布的消息:“在白宫,一个叫莫尼卡·莱温斯基的女人与美国总统在他椭圆形的办公室内发生了婚外性关系。”这是最早发布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的消息。这消息不是发布在传统报刊或广播电视上,而是发布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麦特·德拉吉的个人网页上,全美舆论为之震惊。这就是“麦特·德拉吉现象”。
今年5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射5枚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壮烈牺牲,使馆多位人员受伤。6时24分新浪网在其新闻网页上发布“中国驻南使馆遭到轰炸”的快讯。6时40分新浪网又发布有关此事件的详细报道。而作为国内第一消息源的人民日报则是在当日上午9时44分通过网 络版发布该报记者吕岩松的消息。由此可见,传统传媒已受到来自互联网的严峻挑战。
30年前,当拉利·罗伯兹(Larry Robbers)受命为美国国防部组建阿帕网(arrant)时,没有谁会想到这种用于军方的通讯电脑网络会对传统媒体的生存构成什么威胁。但今天,当阿帕网变成因特网,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并且其用户正以几何级数迅速发展时,谁都能感觉到这种 威胁的存在。
“狼”是否真的来了?
也许会有人说,翻翻大众传媒的发展史,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自创刊那一天起(世界上第一张报纸是1615年创刊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新闻》)就不断遭受各种挑战:当1920年11月,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开播时,美国著名的《编辑与出版家》杂志就在1927年的一篇社论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公众通过广播获得了新闻,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买一份报纸呢?”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设立的世界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这种疑问再次提出。但是,所幸的是现实的发展并没有应验预言家的话,报纸在同广播电视经过长期的竞争和磨合后,不但没有消亡,并且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那么,这一次来自因特网的挑战果真是“狼来了”?
从传媒发展的历史来看,报纸之所以在后来的几次传媒革命中没有败下阵来的最主要原因,是报纸的文字信息比广播电视的图像或声音更详劲更深入,也更便于保存。但与因特网相比,报纸的这种优势就不成为优势了。因为因特网在传输中均以比特(BIT)的形式存在,它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声音,当然还可以是文字。因此,有人说因特网是至今为止所有传媒表现形式及优点的集大成者。有研究者对每一种传媒从它投入商用至达到5000万用户所耗费的时间作了一番比较,结果发现广播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因特网仅仅花了4年。这只“狼”可能真的来了。
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的老板斯缔夫·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我们也没有新闻来源,因此,我们并不是你们的新闻同行。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加起来的总数还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者MTV的观众一样多。”凯茨说的是实话,据美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每天通过“美国在线”接入互联网的直接用户目前已达1600万。
那么,因特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除了上述的 信息传播速度和读者市场占有外,更重要的就是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传媒传递的信息。过去是“让你知道什么,你就知道什么;让你什么时候知道,你就什么时候知道”,而现在是“我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我想什么时候知道就什么时候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传 统传媒的读者将越来越少,传统传媒的权威性正在逐步地减退。
因特网,给我们传统的管理体制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
现有的网络有多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球因特网用户有1.13亿户。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调查:截至1999年6月30日,国内上网计算机数146万台;带宽总容量241M;上网用户数400万。按现今的发展速度,我国网络用户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成为亚太第一,全球第二。
我国现今已注册的商业网站有多少?
《网络发展与网络管理:传统传媒与传媒管理如何面对因特网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