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方学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所谓地方学术成果指专家学者依据地方社会、自然条件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某种规律,指出某种趋势,对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有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从形式上,主要包括论文、学术报告、建议、各类提案等等。它隶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它的主要特点:①论点论据均针对当地实际或取材于当地实际;将其它学科知识引进来,解决当地一些急待解决的社会、自然和理工问题;③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促其发展的欲望;④饱含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爱国爱家乡的热忱和刻苦钻研、发明创造的出色才华。
以某市为例,其基本情况是:
(一)
社科联、科协、文联和新闻等部门所属学会百余个。每年近40个学会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党的中心工作、组织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近两千篇;与此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在省以上研讨会交流和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驻地院校及科研部门出版各类杂志近十种,发表的学术成果大多在本地有应用和借鉴价值。更有一些建议、各类提案每年总在500—1000之间。
这些成果属社会科学内容的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三。其中属改革、管理、决策和方法论的学术成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成果一方面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以往进行总结分析;另一方面对本市未来有着规律、趋势的揭示。重要的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提出诸多可行性建议。
三江平原农林牧副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理论和应用技术上,也包括市内工业企业生产的某些技术的研究成果,均有指导和借鉴作用,许多就属于某项目的理论和应用技术。
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在一些学会研讨会宣读之后。便束之高阁。有的烟消云散,无以保存。即使是发表在公开报刊上,或在全市评奖活动中评为不错的奖项,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墙内开花墙外红;更可笑的是在本市早被知识分子解决的管理决策和技术问题,却耗费大量人财物力“外出学习取经”。其转化工作的落后是可想而知的。由于转化工作的落后,对知识分子劳动成果的管理和尊重更是五花八门。师范学院积极支持高层次学术交流,对发表的学术成果再次奖励;而有的单位当权者及其亲信可随时公款旅游,而对高层次学术交流决不支持;市有关部门评奖也如此,明文对获奖成果发奖金,而评选结束,只有当权者可回单位拿奖金,无权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望洋兴叹”。这一切的根本,就在无“转化”难以表现其价值。因此,也难以对其价值,回报酬劳,不仅挫伤知识分子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也造成大批成果的浪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以为:除了“老声长谈”的认识问题以外,还存在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党政决策者对知识分子劳动成果的认定和奖励等政策还落不到实处;二是还无一相应机构将其收藏整序并开发和推广利用(帮助拾宝人识宝,是“转化”的前期工作)。
所说的地方学术成果,虽与地方文献有着包容关系,但学术成果是有着独特的内涵。地方文献的其它种类,如年鉴、史志、资料、文件等是本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规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相关的记述。这些文献是存史、备查、资政,教育、指导、借鉴等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资料,而地方学术成果更是直接或者说对上述资料结合本地实际应用于某一项目的方案。如某市一场冰雹后,在毁坏庄稼的土地上,如何再图种植。专家学者利用大批地方文献资料写出论证减灾补亏的具体决策和技术措施的报告,为挽回这个市的农业损失做出重要贡献。又如利用本地许多文献结合实际写出“反腐倡廉与经济建设”、“目标管理的量、质和时限问题的探讨”均对本地的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既然学术成果有如此重要作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工作。它们分别是:
(二)
1.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群对地方学术成果的生产和开发利用的认识。这是个老话题,建国以来,我们干任何事情,无论成功与否,总是在认识上徘徊、绕圈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明确提出核心问题即是培养“四有”公民。其中有“知识”是“四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符合实际深得人心的论断。因此,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科教兴国科研成果转化等在人们认识中虽有个加深增广的内容,但就目前看,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该不懂这一点。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2.营造一个“转化”的机制。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毛泽东曾经说过:人们的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教兴国包括中央九部委倡导的“知识工程”,均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而提出的。这是社会存在的需求,是客观存在决定的。不是人们生造的。因此,它就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两种社会现象:一方面人们知道市场经济需要两个文明一齐抓、科教兴国和高科技占领市场;另一方面一些体制未得到彻底的改造、机制陈旧。尤其处于改革的初期,运行机制混乱,人才和科学技术遭受冷落的地方和单位,尽管也在形式上办教育、搞科研,实际上只不过做些表面文章。因此,目前急需解决的不仅是认识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重视人才、重视科研、重视成果转化的机制。这个机制由谁来营造,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是论及的第三个问题。
3.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要营造供需两旺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使地方学术成果活起来,重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要与市内各类学会和学者建立联系,对于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尽全地搜集保存起来(其中人大政协提案和建议要格外重视)然后图书馆以固有的方式精炼、整序,并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编制二、三次文献。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要全市乃至更广大一些地方的人们熟知这里丰富有序的储存,以备用户索取。 其次,是创立需求氛围。与商品一样,它应具有使用和交流价值。尤其是使用价值,要设法让人们认可,地方科研成果也如此。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要人们认识其可贵的使用价值。一般说来都是由少数人发明创造,而后被人们接收。如电灯、火车、广播、电视等均如此。地方科研成果也不例外,无论社会、自然、理工等科研成果,均为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许多有利于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精品,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整理宣传成果的作用和转化后发展的实例,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地方科研成果产生作用后在用户中的反响。如此,地方科研成果供需机制便灵活,扎实地运转起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再次是这个机制的内容:其一是制定规划。规划包括任务的数据、质量标准、时限等,也包括措施和政策等;其二建立责任体系和责任追查制度;其三是建立业务和管理工作规范;其四确立科学正确的考核方案和制度;最后是奖惩兑现。
4.不断总结、不断创造、不断深化地方学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地方学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就目前看仍属一个刚刚起步的工作,这就是说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教训和工作规范。这就需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作大量调研、推广工作。而且还需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来源于实践、探索。重在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明创造。就图书馆而言,多年来对员工包括领导的工作,一直没有人们认可的规范。对于这方面的创新,否定者居多。赞成、实施并补充者少,而保持老样子,不求进取却谁也不发议论。于是迟到早退敢罚,有业绩有成果不敢奖。这就造成干的不如混的,混的不如搞歪门邪道的。于是人们不干于心不忍,要干又担心挨整,最后只好摆花架子,弄得人们个个唏嘘不已,受损的则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图书馆,虽然不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其辅助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地方学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有效责任机制。做到敢奖敢罚。创立促进其工作正常开展并效益突出的氛围。
(三)
顺便提示几个问题:
1. 地方学术成果开发利用,要紧紧围绕地方党政的中心工作进行;2.重在党政领导、企业领导的决策管理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3.重在社会、经济效益而不是轰动效应;4.开展相应的有偿服务;5.注意版权等一些政策性问题,避免产生不必要纠纷而影响工作正常进展。
〔出处〕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8(4)
《谈谈地方学术成果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