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型用户需求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程序分析
D、设计编制方案:
在前三项工作的基础上,编制方案的设计应该是水到渠成。正式的编制方案包括用户提出咨询的终极目的、对信息内容应有的要求和限制、有关文献形式和载体类型的约定、课题完成的期限,有些题目也可注明可能提供的大致文献量。此外,方案中应包括检索范围、基本检索途径、检索工具系统的构成、投入咨询人员的总人数及其学术层次,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等。
以上步骤实际是就课题本身进行的一次系统调研,其结果就是一份调研报告。这份报告经用户认可后,前面的一部分就可以用作咨询服务协议书的主体内容。
题例五:编制方案初始设计(略)
2.2.2检索
文献检索本来是图书馆咨询人员的基本专业技能,然而有鉴于这种服务的性质,导致了检索的原则和基本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提出专题文献信息服务要求的大多数用户,其根本目的是获得与主题相关的全部信息或数据,而对于文献形式和版本价值并没有多少兴趣。因而地方文献部的咨询人员对于信息母体文献的编撰形式、载体类型、出版方式,有时包括文种,非但不能加以限制,反而应一一予以强调。同理,对于信息检索的地域范围,也不能只限于地方文献专藏库以及首都图书馆,而应放宽到北京地区所有对外开放的文献收藏机构。必要时。甚至包括外地和外国的收藏机构。
题例六:《北京香山慈幼院史料汇编》
用户名称:北京市立新学校(其前身为北京香山慈幼院)
咨询目的:编撰《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
检索范围摘录:本课题所涉及的文献形式包括专著、报刊、地方志、档案、文史资料、传记、文集、统计资料,以及照片和金石拓片。检索范围除本地的大型图书馆外,还包括博物馆和档案馆。经检索,除北京图书馆收藏有全套的《香山慈幼院院刊》外,湖南省图书馆亦收藏有半套,当时北图正在由旧馆向新馆搬迁,无法及时取得文献,经与湖南馆取得联系,取得了文献的复制件。
文献检索的初级成果形式是专题书目索引。其编制主要依赖二次文献,虽然有编制迅速的优点,但由于未能根据原文进行针对性选择,所以误报、重报的比率相对较高,而且用户仍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到图书馆调阅文献并对原文一一核对选择。在用户的投入产出核算表中,这不符合市场效益原则。所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北京地方文献部的多数用户仍倾向于选择专题文献汇编的形式。服务人员必须在专题书目索引的基础上,对文献原文进行认真的核对与筛选,以求在保证用户信息需求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冗文,降低误报与重报的比率。
在开题阶段的初始编制方案中,曾列出了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和限制。咨询人员通常会依据这一要求设计出一张完整、系统的专题类表,作为理论上的检索依据。这实际上是在用户有自然语言和图书馆的检索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编译工作。但初级检索的结果往往会发现某些内容缺乏足够的文献支持。除非确信该项内容完全没有存世文献的支持,可以作出否定的结论,否则,地方文献部不允许咨询人员将这部分内容付诸缺如。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信息,间接满足用户的需求。
题例六:《北京物价管理志料丛编》
用户名称:北京市物价管理局地方志办公室
咨询目的:编纂《北京市志·物价管理分志》
检索方式举例:在用户的信息需求中,理论上应包括北京地区自有物价管理行为以来的物价理论、政策法规、机构设置、管理办法,以及各类主要商品的基本价格。其中,也包括了明代中叶的煤炭市场价格,但正面记录这一经济现象的文献却很少见到。咨询人员从明代的类文志著述《宛署杂记》中。找到了有关宫廷从民间选取秀女的记载。来自全国各地的秀女在京候选期间,由京县的地方政府按日供给生活必需品。而《宛署杂记》中开列出的必需品项目及其报销价格单据中,反映出了当年的煤炭价格。
2.2.3 整序
笔者认为,零散无序的原始信息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但专业人员对于信息的针对性加工则是使信息增值的有效手段。信息加工前后的价值差别,有时不是可以用算术级数来计算的,因为当前信息市场上对用户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信息产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很大部分是通过信息加工所产生出来的附加值。而信息业者对于社会的价值,恰恰在于他们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不断地创造出这种附加值。
在北京地方文献部的信息服务过程中,特别强调“述而不著”的创作方式。“著”指的是写作,“述”指的是表达一种完整的思想,“述而不著”的创造方式虽然并非直接动手写作,却仍需通过文献编辑与整理的手段,来表达一种完整的思想。在这里。一次文献只是表达学术思想的原始素材,咨询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文献,进行符合用户终极需求的深入加工与再创作。
考虑到用户的使用目的,北京地方文献部的分编原则,不以题名、著者、出版日期等外部标准作为主要依据,而首先考虑的是文献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将作为原材料的文献搭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体现出编制者的编辑思想。
从形式上看,此时的分类表已完全不是用户最初提出的咨询要求,与初始编制方案中的理论分类表和经检索过程修订、调整过的分类表也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现实文献的内容组合与理论分类表之间存在着差距。检索出的现实文献,尽管其内容符合课题的总体要求,但文献原始作者最初写作的立意未见得与本课题的篇目结构搭配得丝丝入扣,因而难免要出现某些分不进、理不出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结合检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先期调整分类结构,使其既能让全部索出文献就位,又有基本上符合用户的终极使用目的。
题例八:《北京人事管理志料汇编》
用户名称:北京市人事局地方志办公室
咨询目的:编纂《北京市志·人事管理分志》
分编处理:方志编纂对于史料的基本要求是“横不缺项,竖不断线”。用户在提出咨询意向的时候,向咨询人员提供了按照方志学原则设计好的《人事管理志篇目表》,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获得充分的资料满足。用户的要求很明确,从理论上讲,史料与篇目当然最好是一一对号入座。但篇目表只是编制方志的理论结构,其中“职官设置”和“机构编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群,被设置成两个平行的类目。事实上,史料原作者当年写作目的并非是为若干年后的方志编写提供史料,在检索出的相关史料中,“职官”与“机构”是相对统一的,若将其强行肢解。反而会使内容支离破碎。不利于用户使用。故在保持内容完整、系统的前提下,对原篇目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当然,这需要取得用户的理解和认可。
对于多主题的史料,或是同一印张上包含一条以上的史料,分别情况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予以处理。①制作一个以上的复制件。分别归入不同的类目;②针对一份史料上的不同主题,在目次或全部资料的附录部分编制《主题索引》。
一套完整的专题文献汇编,本文以外还应包括编辑说明、凡例、目次、辅助索引和参考文献书目。如果时间和能力允许,《编辑说明》完全有可能作成关于本专题的大型综述或述评。
北京地方文献部提供给用户的最终成果,外形规格一致,装订牢固美观。除根据协议向用户提供汇编正本和约定数量副本外,根据信息资源的重复使用特性,地方文献部将已完成的专题文献汇编制成书本式或数据库型的副本,一则为了将其投入一次文献服务,二来准备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再次销售。同时也是将其作为一种实物广告,向各类的潜在用户提供地方文献部专题信息服务的感性认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推销活动的顺利终结,往往都是在这种实物广告推出之后。
题例九:
用户名称:中央电视台专题部
咨询目的:为迎接农历戊辰年(1988),编制有关龙文化的节目。
服务方式: 1986至1987连续两年,地方文献部一直在为北京龙潭公园的改建,编制有关龙文化的专题资料汇编,此次只在已往的基础上稍加补充、调整,仅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即完成了用户的委托。
3 结论:
3.1专题文献信息服务的社会定位
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它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完整的信息产品。在这种产品中,不仅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简单的事务性劳动,同时还包含着图书馆专业咨询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这种产品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图书馆的协助式咨询相比较,恰如社会大协作的工业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信息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新的社会分工架构,图书馆员投入专业劳动和时间,并将其与文献信息资源一道转化为有形的信息产品,而这种产品则是用户事业所需的原材料或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人员与用户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的一次社会分工,或是一种劳务协作。这是咨询人员对用户事业的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站在第三者角度给予简单的协助或指导。
如果图书馆能够满足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为了及时地得到适用的信息产品,用户情愿作为事业的成本投入,为此付出适当的报偿;如果图书馆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他们则会弃之而去,寻求新的服务者。而新的服务者也肯定会像其他非传统形式的信息服务行业一样,应运而生。
3.2市场条件下的资源共享
在图书馆界,“资源共享”早已是老生常谈,而关于资源共享的方式与手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
《当代新型用户需求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程序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