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甲状旁腺同种异体移植
均取得同样的满意效果。
6 移植效果的判定
目前国内外判定移植效果的方法较多。主要有: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血钙、
血磷、血镁的测定,还有特殊物理和实验室检查。
以临床表现来判断效果是比较简单而实用的方法。主要监测的项目有:感觉异
常情况,Chvoslek征、Troasseau征、抽搐情况,钙用量情况,血钙、血磷、血镁
的测定[8,15],根据这些监测项目的变化判断移植效果和成功与否。
特殊检查要求条件更高,精确度更好,常用的监测手段有彩超、CT、MRI、放
射性同位素,选择性动脉造影,血清PTH测定等。使用高频、彩色编码及彩色多普
勒仪可显示1cm左右的甲状旁腺,CT、MRI同时使用大剂量131I、99Tc、201T1,分
辨率将大大提高,更容易发现隐存的甲状旁腺,可检出0.7cm左右甲状旁腺[3]。
Gomce报道以上技术加125I、111In标记的单抗更加优越。
7 胎儿甲状旁腺移植展望
胎儿甲状旁腺具有免疫原性低、来源丰富的特点,是甲状旁腺低下症同种异体
移植的最理想供体已成定论。但仍然存在有一定排斥免疫原性,急慢性排斥反应是
影响PTC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为防止或减少排斥反应,今后可采用的方法是:
7.1 选择免疫原性低的同种异体胎儿供体;胎儿甲状旁腺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但
不同胎龄的胎儿免疫原性有一定差异,胎龄越小,胸腺的发育越不成熟,免疫原性
越低。自身的胎儿或有亲属血缘关系的胎儿,移植效果往往较好,这可能是有血缘
关系的胎儿供体与受体之间可容程度较好的缘故;其次是甲旁低的母体胎儿,甲状
旁腺往往处于代偿发育和功能亢进,供体自身功能较强。因此,选择供体时,尽可
能选择胎龄小,但发育良好,分泌功能强的自身或有血缘关系的胎儿。有助于提高
移植的成功率。
7.2 组织配型 尽管有学者提出胚胎组织不需组织配型,但临床移植的排斥反应
出现和胚胎组织的抗原性检测,充分说明组织配型仍然是保证移植物成活的关键,
目前除HLA血清学配型和细胞学配型外,还有日本Tsuji报道HLA-PP、Pc Rsso、Pc
Rtlp型,认为HLA-DP抗原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严重急性移植物抗缩主病中起重
要的作用。Ferasat用配型来判断HLA多肽的表位和结构,认为这些方法比传统的抗
原配型与临床更有关。当然胎儿的采血配型有一定的难度,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7.3 综合措施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 现有资料表明:单独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无
法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术后排斥反应
的发生率,主要的方法:选择理想的胚胎组织,术前裸鼠过滤,经60Co或紫外线照
射,采用排斥反应低的小薄片或碎片移植或注射方法,术前和术后中小剂量、短时
间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利于降低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这恐怕是当前和今后
一段时期内同种异体胚胎甲状旁腺移植最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国锐,林勇杰,刘奕山,等.带血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异体同种移植治疗甲
状旁腺缺如一例成功报告[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0;(1):46..
[2] 陈国锐,林勇杰,刘奕山,等.带血管甲状旁腺异体移植6例报告[J].中
华外科杂志,1981;19(8):470..
[3] 王颜刚,王桂兰.甲状旁腺移植的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
4;(3):143..
[4] 高祖华,朱预,李德春,等.甲状旁腺移植供体组织的比较与选择[J].中
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4;10(5):367~368..
[5] 夏德生.器官移植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71~278.
.
[6] 温浙盛,陈国锐,黄雪玲.短期内大剂量应用CsA对甲状旁腺移植物存活期
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7;28(1):7~8..
[7] Sollinger HW, Cook EM, Belzer FO, et al. Allotransplamtation of
human parathyroid tissue without immunosupprression[J]. Transplantati
on,1983;36:559~602..
[8] 陈国锐,刘仁斌.胎儿甲状旁腺在裸鼠内过滤[J].北京实验动物学,199
2;(4):73..
[9] 刘仁斌,陈国锐.经60Co照射及裸鼠过渡的胚胎甲旁腺同种异体移植4例[
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8;(1):42~44..
[10] 熊志刚,张守竹,曹天锡,等.异体甲状旁腺脑室内移植治疗甲状旁腺机
能减退症[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5;4(16):83~84..
[11] 王克诚.甲状腺外科学[M].郑州: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7~2
88..
[12] 秦兆寅.胚胎器官应用于器官移植国内外进展[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96;7(4):155..
[13] 欧德光,玉臣保,宗建文.胎儿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4例
报告[J].广西医学,1989;11(1):17~19..
[14] 孙君泓,吴孟超.免疫抑制剂现状[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1;(12)
:94~96..
[15] 姜卓力,李智慧.胎儿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J].铁道
医学,1996;4(2):84~85..
[16] 李绍森,黄源,唐宗江,等.带血管胎儿甲状腺甲状旁腺异体移植临床应
用
[17] 卢方,卢崇亮.用胚胎甲状旁腺和胎骨联合移植术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症疗效观察[J].桂林医学院学报,1992;5(1):57~59..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1264.html
6 移植效果的判定
目前国内外判定移植效果的方法较多。主要有: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血钙、
血磷、血镁的测定,还有特殊物理和实验室检查。
以临床表现来判断效果是比较简单而实用的方法。主要监测的项目有:感觉异
常情况,Chvoslek征、Troasseau征、抽搐情况,钙用量情况,血钙、血磷、血镁
的测定[8,15],根据这些监测项目的变化判断移植效果和成功与否。
特殊检查要求条件更高,精确度更好,常用的监测手段有彩超、CT、MRI、放
射性同位素,选择性动脉造影,血清PTH测定等。使用高频、彩色编码及彩色多普
勒仪可显示1cm左右的甲状旁腺,CT、MRI同时使用大剂量131I、99Tc、201T1,分
辨率将大大提高,更容易发现隐存的甲状旁腺,可检出0.7cm左右甲状旁腺[3]。
Gomce报道以上技术加125I、111In标记的单抗更加优越。
7 胎儿甲状旁腺移植展望
胎儿甲状旁腺具有免疫原性低、来源丰富的特点,是甲状旁腺低下症同种异体
移植的最理想供体已成定论。但仍然存在有一定排斥免疫原性,急慢性排斥反应是
影响PTC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为防止或减少排斥反应,今后可采用的方法是:
7.1 选择免疫原性低的同种异体胎儿供体;胎儿甲状旁腺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但
不同胎龄的胎儿免疫原性有一定差异,胎龄越小,胸腺的发育越不成熟,免疫原性
越低。自身的胎儿或有亲属血缘关系的胎儿,移植效果往往较好,这可能是有血缘
关系的胎儿供体与受体之间可容程度较好的缘故;其次是甲旁低的母体胎儿,甲状
旁腺往往处于代偿发育和功能亢进,供体自身功能较强。因此,选择供体时,尽可
能选择胎龄小,但发育良好,分泌功能强的自身或有血缘关系的胎儿。有助于提高
移植的成功率。
7.2 组织配型 尽管有学者提出胚胎组织不需组织配型,但临床移植的排斥反应
出现和胚胎组织的抗原性检测,充分说明组织配型仍然是保证移植物成活的关键,
目前除HLA血清学配型和细胞学配型外,还有日本Tsuji报道HLA-PP、Pc Rsso、Pc
Rtlp型,认为HLA-DP抗原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严重急性移植物抗缩主病中起重
要的作用。Ferasat用配型来判断HLA多肽的表位和结构,认为这些方法比传统的抗
原配型与临床更有关。当然胎儿的采血配型有一定的难度,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7.3 综合措施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 现有资料表明:单独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无
法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术后排斥反应
的发生率,主要的方法:选择理想的胚胎组织,术前裸鼠过滤,经60Co或紫外线照
射,采用排斥反应低的小薄片或碎片移植或注射方法,术前和术后中小剂量、短时
间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利于降低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这恐怕是当前和今后
一段时期内同种异体胚胎甲状旁腺移植最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国锐,林勇杰,刘奕山,等.带血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异体同种移植治疗甲
状旁腺缺如一例成功报告[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0;(1):46..
[2] 陈国锐,林勇杰,刘奕山,等.带血管甲状旁腺异体移植6例报告[J].中
华外科杂志,1981;19(8):470..
[3] 王颜刚,王桂兰.甲状旁腺移植的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
4;(3):143..
[4] 高祖华,朱预,李德春,等.甲状旁腺移植供体组织的比较与选择[J].中
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4;10(5):367~368..
[5] 夏德生.器官移植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71~278.
.
[6] 温浙盛,陈国锐,黄雪玲.短期内大剂量应用CsA对甲状旁腺移植物存活期
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7;28(1):7~8..
[7] Sollinger HW, Cook EM, Belzer FO, et al. Allotransplamtation of
human parathyroid tissue without immunosupprression[J]. Transplantati
on,1983;36:559~602..
[8] 陈国锐,刘仁斌.胎儿甲状旁腺在裸鼠内过滤[J].北京实验动物学,199
2;(4):73..
[9] 刘仁斌,陈国锐.经60Co照射及裸鼠过渡的胚胎甲旁腺同种异体移植4例[
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8;(1):42~44..
[10] 熊志刚,张守竹,曹天锡,等.异体甲状旁腺脑室内移植治疗甲状旁腺机
能减退症[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5;4(16):83~84..
[11] 王克诚.甲状腺外科学[M].郑州: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7~2
88..
[12] 秦兆寅.胚胎器官应用于器官移植国内外进展[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96;7(4):155..
[13] 欧德光,玉臣保,宗建文.胎儿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4例
报告[J].广西医学,1989;11(1):17~19..
[14] 孙君泓,吴孟超.免疫抑制剂现状[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1;(12)
:94~96..
[15] 姜卓力,李智慧.胎儿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J].铁道
医学,1996;4(2):84~85..
[16] 李绍森,黄源,唐宗江,等.带血管胎儿甲状腺甲状旁腺异体移植临床应
用
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5;12(1):35~37..
[17] 卢方,卢崇亮.用胚胎甲状旁腺和胎骨联合移植术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症疗效观察[J].桂林医学院学报,1992;5(1):57~59..
《胎儿甲状旁腺同种异体移植(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