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
f time”― JCMC 5 (1)September 1999 )但是这种说法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所说的时间概念,我认为,不应该指绝对的时间,而应该指一个社区的相当时段的文本堆积,一个时间很长的社区可能非常冷清、毫无故事和事件,即使它拥有制度,也不能称之为社区。真正的社区是拥有历史维度的,而这种历史的标识就是大量的文本堆积。
有关虚拟社区的研究,其热点之二是从旧有的传播理论的角度研究虚拟社区,着重分析这种新现象对传统媒体、传统理论的挑战,强调分析虚拟社区对实在社区的改造作用,以及这种变革之后的媒体环境,比如说关于公众新闻学的研究,虽然这个概念已经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是人们对这一理论研究的热情丝毫未减。比如David D. Kurpius 发表在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上的文章“Sources And Civic Journalism: Changing Pattern Or Reporting”,作者认为公众新闻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拓宽新闻源,更多地反映不同社区的生活,更多地理解社区,在公众生活当中发展新的新闻源。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虚拟社区的许多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信息的交互功能,其中当然有不少的新闻性信息交往。
有关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第4页)
研究热点之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虚拟社区,这种研究多采用案例实证研究的形式,定量化使得这些研究更显客观。这当中有发表于《社会学》月刊 2003/2 期的关于网络生活的研究文章“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作者为白淑英,通过社会关系矩证法,作者对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特征进行了测量。并得出结论“网络技术为BBS电子空间中交往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连接度的最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网络交往方式仍受到日常行为惯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交往空间的最大化与交往范围有限性的矛盾统一。”除此以外,相关的研究还有余红的“性别隐匿的赛博空间”一文,发表于《社会》(沪),2002.10.57—59,文章认为,赛博空间的匿名性、交互性、实时性使得性别得到隐匿,从而重构了思想与身体的关系。虚拟空间中的自我不再具有诸如年龄、性别、种族等文化烙印。本论文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上述观点。这方面论述较为完备的一本著作为《结构博弈》一书,书中详述了网络空间标识物的转化问题,“网内空间的互动与网外世界的互动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体共同在场的共同空间的缺失,这种共同空间的缺失除了使得结构标识物缺席之外,还导致了第三者的不在场。”(《结构博弈》 52页 和 61页)
Martin Vystavil的相关论述围绕着虚拟社区如何在现实空间产生影响这一主题而进行,发表于www.isoc.org的论文“Virtual Community: Seeking the Real Influence”,这篇论文分析一个常住人口为200人的社区,研究这个社区如何发布消息,并通过这些“虚拟”的消息产生现实的影响。
研究热点之四,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虚拟社区的传播方式,这当中较常使用话语分析法,在本论文当中,笔者使用了叙述学和符号学的部分理论来分析网络文本和网络谈话,试图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虚拟社区当中的特殊传播方式。研究传播当中的语言问题的论文往往并非出自传播学的期刊而是语言学、外语研究方面的期刊。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虽出自其它学科的研究但是这些论文在思想上极富启发性,不少传播学的论述都得益于这些文字。
重要网址:
【1】www.cjr.com.cn China Journalism Review
【2】http://datas.ncl.edu.tw 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检索系统
【3】www.mediachina.com 中华传媒网
【4】www.zijin.net 紫金网
文献参考:
第一部分:网络资源
[1]. Jones, Q. (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virtual settlements and cyber- archaeology: A theoretical outline,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3(3) . Retrieved January, 1998: Available: http://www.ascusc.org/jcmc/vol3/issue3/jones.html
[2].传播理论的模型Available: http://www.worldtrans.org/TP/TP1/TP1-17.HTML
[3].Ge 《有关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1294.html
有关虚拟社区的研究,其热点之二是从旧有的传播理论的角度研究虚拟社区,着重分析这种新现象对传统媒体、传统理论的挑战,强调分析虚拟社区对实在社区的改造作用,以及这种变革之后的媒体环境,比如说关于公众新闻学的研究,虽然这个概念已经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是人们对这一理论研究的热情丝毫未减。比如David D. Kurpius 发表在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上的文章“Sources And Civic Journalism: Changing Pattern Or Reporting”,作者认为公众新闻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拓宽新闻源,更多地反映不同社区的生活,更多地理解社区,在公众生活当中发展新的新闻源。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虚拟社区的许多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信息的交互功能,其中当然有不少的新闻性信息交往。
有关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第4页)
研究热点之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虚拟社区,这种研究多采用案例实证研究的形式,定量化使得这些研究更显客观。这当中有发表于《社会学》月刊 2003/2 期的关于网络生活的研究文章“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作者为白淑英,通过社会关系矩证法,作者对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特征进行了测量。并得出结论“网络技术为BBS电子空间中交往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连接度的最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网络交往方式仍受到日常行为惯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交往空间的最大化与交往范围有限性的矛盾统一。”除此以外,相关的研究还有余红的“性别隐匿的赛博空间”一文,发表于《社会》(沪),2002.10.57—59,文章认为,赛博空间的匿名性、交互性、实时性使得性别得到隐匿,从而重构了思想与身体的关系。虚拟空间中的自我不再具有诸如年龄、性别、种族等文化烙印。本论文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上述观点。这方面论述较为完备的一本著作为《结构博弈》一书,书中详述了网络空间标识物的转化问题,“网内空间的互动与网外世界的互动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体共同在场的共同空间的缺失,这种共同空间的缺失除了使得结构标识物缺席之外,还导致了第三者的不在场。”(《结构博弈》 52页 和 61页)
Martin Vystavil的相关论述围绕着虚拟社区如何在现实空间产生影响这一主题而进行,发表于www.isoc.org的论文“Virtual Community: Seeking the Real Influence”,这篇论文分析一个常住人口为200人的社区,研究这个社区如何发布消息,并通过这些“虚拟”的消息产生现实的影响。
研究热点之四,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虚拟社区的传播方式,这当中较常使用话语分析法,在本论文当中,笔者使用了叙述学和符号学的部分理论来分析网络文本和网络谈话,试图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虚拟社区当中的特殊传播方式。研究传播当中的语言问题的论文往往并非出自传播学的期刊而是语言学、外语研究方面的期刊。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虽出自其它学科的研究但是这些论文在思想上极富启发性,不少传播学的论述都得益于这些文字。
重要网址:
【1】www.cjr.com.cn China Journalism Review
【2】http://datas.ncl.edu.tw 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检索系统
【3】www.mediachina.com 中华传媒网
【4】www.zijin.net 紫金网
文献参考:
第一部分:网络资源
[1]. Jones, Q. (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virtual settlements and cyber- archaeology: A theoretical outline,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3(3) . Retrieved January, 1998: Available: http://www.ascusc.org/jcmc/vol3/issue3/jones.html
[2].传播理论的模型Available: http://www.worldtrans.org/TP/TP1/TP1-17.HTML
[3].Ge 《有关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