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weblog)现象
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没有人知道德拉吉的消息来源,但他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的人,并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舆论导向”,使传统的主流媒体蒙羞。
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weblog)现象(第2页)
另一件事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这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正是这场恐怖袭击,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博客架起了人们沟通与倾诉的桥梁。
正是在这两大事件之后,博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队伍迅速壮大。据说每40秒,在世界上就有一个人成为博客。有学者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we media)或者叫“个人媒体”。
博客的特征
一位老Blogger定义博客时说:“Blog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Brevity)以及个性化(Personality)。”其实,这正好涵盖了博客的某些特征,现将其拓展如下:
1.个人性。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正是博客文体能够吸引博客本人和读者的力量源泉。以“个人大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地,依然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
论文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Weblog)现象来自
2.即时性。博客是一种习惯,就像学生时代写日记一样,博客应该成为每天的“必修课”,经常(甚至每天)更新,不断积累,是博客文体有别于其他个人文章、著作的关键。这种即时性,才可以及时记录个人的行为、信息和思想。因为即时,所以新鲜,因为新鲜,所以独特。将博客作为习惯,也使别人阅读博客成为习惯。
3.开放性。面对网络,装在个人脑袋里的东西再丰富,如果不及时与他人共享,就相当于你是头脑空空的白痴一样。在网络上,知识渊博的衡量标准,就是你奉献的程度。博客要把自己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收获都奉献出来。“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正是博客的写照。当然,你把这种开放当作一种喜爱表现自己也可以,能使别人受益的“个人表现”应该提倡和鼓励!
4.拿来主义。光开放自己,肚子里的货也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优势就是,不断搜索提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博客的确需要很“博”,但是博客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别人比我知道得更多”。“博客文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链接,链接是博客最有力的武器,没有链接就没有生命。”⑤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互动交流的博客也就没有生命。
5.可信度。本来更准确的词汇,应该是“权威性”,但是博客与传统意义的权威实在有点不兼容。但是的确不能否认,要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博客,必须以自己超一流的水平建立长期的权威性。正是因为对你的信任,许多人将博客网站作为自己每天补给信息与思想的第一站,没有这种可信度保证,这样的博客就是平庸的博客。要争取注意力,博客世界的竞争一点也不比传统领域轻松。
博客的写作方式
王朔曾经说过,今后他面临的挑战,不是哪个著名作家,而将是全体有写作能力的人民。巧合的是,Blogger 的写作方式正是对他的话的验证。总起来说,博客是用一种更为灵活、更为有价值的表达方式彰显自己的精神。
首先,是出于兴趣的写作。博客方式就是挑战商业写作和职业写作的固化模式,开拓新的全然出于兴趣和爱好的写作方式。不是要颠覆什么,而是为人们多了一个新的可能。一个作者,既可以保持商业写作和职业写作,也可以同时从事不以直接经济回报为目的的博客写作。一个人出于工作的写作,或者谋求商业利益的写作,与纯粹出于兴趣的写作,将是有本质差异的,而后者是“博客中国”所倡导和追求的。
其次,是一种增值写作。现在,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博客文体就是利用超链接,充分发挥网络价值。将大部分背景材料、别人的观点和思想,都通过链接来解决。而不像如今越来越泛滥的综述性写作。博客写作,就要求你最精炼地写自己的东西,把冗余的、无谓的内容降到最低!
再次,是彼此分享的写作。出于兴趣,但不是为了自恋自赏。写出的文章是为了分享,为了给别人带去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思想。这决定了许多内在的差异。共享精神和交流需求是博客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
博客与个人主页
博客是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 《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weblog)现象(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1490.html
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weblog)现象(第2页)
另一件事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这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正是这场恐怖袭击,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博客架起了人们沟通与倾诉的桥梁。
正是在这两大事件之后,博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队伍迅速壮大。据说每40秒,在世界上就有一个人成为博客。有学者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we media)或者叫“个人媒体”。
博客的特征
一位老Blogger定义博客时说:“Blog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Brevity)以及个性化(Personality)。”其实,这正好涵盖了博客的某些特征,现将其拓展如下:
1.个人性。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正是博客文体能够吸引博客本人和读者的力量源泉。以“个人大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地,依然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
论文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Weblog)现象来自
2.即时性。博客是一种习惯,就像学生时代写日记一样,博客应该成为每天的“必修课”,经常(甚至每天)更新,不断积累,是博客文体有别于其他个人文章、著作的关键。这种即时性,才可以及时记录个人的行为、信息和思想。因为即时,所以新鲜,因为新鲜,所以独特。将博客作为习惯,也使别人阅读博客成为习惯。
3.开放性。面对网络,装在个人脑袋里的东西再丰富,如果不及时与他人共享,就相当于你是头脑空空的白痴一样。在网络上,知识渊博的衡量标准,就是你奉献的程度。博客要把自己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收获都奉献出来。“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正是博客的写照。当然,你把这种开放当作一种喜爱表现自己也可以,能使别人受益的“个人表现”应该提倡和鼓励!
4.拿来主义。光开放自己,肚子里的货也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优势就是,不断搜索提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博客的确需要很“博”,但是博客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别人比我知道得更多”。“博客文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链接,链接是博客最有力的武器,没有链接就没有生命。”⑤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互动交流的博客也就没有生命。
5.可信度。本来更准确的词汇,应该是“权威性”,但是博客与传统意义的权威实在有点不兼容。但是的确不能否认,要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博客,必须以自己超一流的水平建立长期的权威性。正是因为对你的信任,许多人将博客网站作为自己每天补给信息与思想的第一站,没有这种可信度保证,这样的博客就是平庸的博客。要争取注意力,博客世界的竞争一点也不比传统领域轻松。
博客的写作方式
王朔曾经说过,今后他面临的挑战,不是哪个著名作家,而将是全体有写作能力的人民。巧合的是,Blogger 的写作方式正是对他的话的验证。总起来说,博客是用一种更为灵活、更为有价值的表达方式彰显自己的精神。
首先,是出于兴趣的写作。博客方式就是挑战商业写作和职业写作的固化模式,开拓新的全然出于兴趣和爱好的写作方式。不是要颠覆什么,而是为人们多了一个新的可能。一个作者,既可以保持商业写作和职业写作,也可以同时从事不以直接经济回报为目的的博客写作。一个人出于工作的写作,或者谋求商业利益的写作,与纯粹出于兴趣的写作,将是有本质差异的,而后者是“博客中国”所倡导和追求的。
其次,是一种增值写作。现在,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博客文体就是利用超链接,充分发挥网络价值。将大部分背景材料、别人的观点和思想,都通过链接来解决。而不像如今越来越泛滥的综述性写作。博客写作,就要求你最精炼地写自己的东西,把冗余的、无谓的内容降到最低!
再次,是彼此分享的写作。出于兴趣,但不是为了自恋自赏。写出的文章是为了分享,为了给别人带去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思想。这决定了许多内在的差异。共享精神和交流需求是博客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
博客与个人主页
博客是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 《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weblog)现象(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