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走向中心: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
学习。美国政府在国际事态不明朗之时﹐往往通过国际新闻媒体及时发表意见﹐然後根据国际社会的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美国传媒既保证了国际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又充当了政府借以做出快速反应的试探气球﹐从而使美国的国际新闻传媒牢牢占据着全球中心的地位。中国传媒只有冲锋在国际新闻传播的前沿阵地﹐方能在全球系统的中心占据一席之地。
三、加速互联网建设﹐开创国际新闻传播“多﹑快﹑好﹑省” 新局面
电脑虚拟空间时代 (Cyberspace) 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科技的发展而由“虚” 变实﹐使国际新闻传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所有国际事件的报道都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次﹐网络传播使全球信息一体化成为现实﹐国家与民族的疆域被打破﹐作为产品形态的新闻不再有以前那种国内与国际之分了﹐因为任何国内新闻同时都是国际新闻﹐因此﹐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网络时代获得了巨大拓展;再次﹐传受双方在信息生产与消费方式上已发生显着变化。信息社会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新闻内容﹐而网络传播使这一要求瞬间成为现实﹕你只要键入感兴趣之话题的关键词语﹐电脑就会马上将你定制的产品奉献在你面前﹐使你即刻获得最新的和详尽的信息。为了满足受众愈趋多样﹑愈加挑剔的要求﹐传媒机构正在经历从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甚至人际传播的演进过程。
从边缘走向中心: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第5页)
电脑虚拟时代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诚如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所说﹕中国进入每一个时代都迟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这次进入网络时代却没有迟到﹐几乎与欧美同步 (其实﹐准确地说﹐中国只是进入了“应用网络时代”﹐但仅此一点也值得庆贺了)( 陈虹﹐周庆安﹐2000)。中国已制订了互联网发展规划﹐确定了近年内建立包括新华社﹑中国日报在内的五大网址﹐使之跨入世界网址的前列。这种将中国的网络传播定位于全球新闻传播大范围的战略决策﹐无疑会对中国的对外传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国网全面改版後已开通了10种语言的文版﹐各文版的信息及网页风格依据不同地区受众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了选择和编排﹐使全世界的访问者能通过中国网直接了解中国的情况﹐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网站之一 (中国网﹐2001)。
笔者相信:抓住在网络应用方面与欧美同步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加强中国的网络传播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将出现“多﹑快﹑好﹑省”的崭新局面。多﹐指新闻报道数量而言;快﹐指传播速度而言;好﹐指传播内容质量而言;省﹐指投资少、收益大的经济因素而言。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传播网址﹐将比耗巨资在海外建立记者站更为有效。
四、利用汉语独特的传播特点﹐形成广泛的“华文传播圈”
语言是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Kim & barnett﹐1996) ﹐语言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报刊交流总是多于她们与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交流。语言构筑了一道阻止国际新闻流动的藩篱。
汉语是世界上独具特点的语言。一字一音、形意结合的方块字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起着定势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起着重要的维模作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又是一种凝聚剂﹐构成天之南﹑地之北的华人彼此沟通的基础。汉语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除两岸三地外﹐还包括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共同的语言与文化使海内外华人的联系与互动在全球化的今天更趋活跃。於是﹐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大中华圈” 的概念 (Chan,1996 )。
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的民间使者﹐不胜枚举的海外华文报刊和华语广播电视既是维系所在国华人的纽带﹐又是华人了解祖国发展、并通过他们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中国国际传播机构应关注和重视海外华人报刊和华语广播电视的发展﹐加强与它们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华文传播圈”。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还不可能被世界广泛认同之时﹐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由华语地区逐步走向世界应是可行而有效的捷径之一 (郭镇之,1997 )。
五、加强与国际传媒机构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1998年“亚太媒体研讨会”在美国举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国家理所当然应是会议的重要代表﹐否则﹐该会将严重缺乏代表性。可是﹐会议组织者苦于与中国新闻传媒缺乏交流﹐不知邀请何人合适﹐遂只得求助于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中国派出代表与会﹐并在会上作了四次发言﹐成为会议的重头戏 (顾耀铭,杨元华,1999 )。
正是这次会议使中方代表除了强烈感到人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外﹐还深切感到外国媒体对中国新闻业相当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不少误解。比如﹐当中方代表说中国现有报纸2000多种﹐有线和无线电视台3000多 《从边缘走向中心: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1581.html
三、加速互联网建设﹐开创国际新闻传播“多﹑快﹑好﹑省” 新局面
电脑虚拟空间时代 (Cyberspace) 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科技的发展而由“虚” 变实﹐使国际新闻传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所有国际事件的报道都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次﹐网络传播使全球信息一体化成为现实﹐国家与民族的疆域被打破﹐作为产品形态的新闻不再有以前那种国内与国际之分了﹐因为任何国内新闻同时都是国际新闻﹐因此﹐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网络时代获得了巨大拓展;再次﹐传受双方在信息生产与消费方式上已发生显着变化。信息社会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新闻内容﹐而网络传播使这一要求瞬间成为现实﹕你只要键入感兴趣之话题的关键词语﹐电脑就会马上将你定制的产品奉献在你面前﹐使你即刻获得最新的和详尽的信息。为了满足受众愈趋多样﹑愈加挑剔的要求﹐传媒机构正在经历从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甚至人际传播的演进过程。
从边缘走向中心: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第5页)
电脑虚拟时代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诚如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所说﹕中国进入每一个时代都迟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这次进入网络时代却没有迟到﹐几乎与欧美同步 (其实﹐准确地说﹐中国只是进入了“应用网络时代”﹐但仅此一点也值得庆贺了)( 陈虹﹐周庆安﹐2000)。中国已制订了互联网发展规划﹐确定了近年内建立包括新华社﹑中国日报在内的五大网址﹐使之跨入世界网址的前列。这种将中国的网络传播定位于全球新闻传播大范围的战略决策﹐无疑会对中国的对外传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国网全面改版後已开通了10种语言的文版﹐各文版的信息及网页风格依据不同地区受众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了选择和编排﹐使全世界的访问者能通过中国网直接了解中国的情况﹐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网站之一 (中国网﹐2001)。
笔者相信:抓住在网络应用方面与欧美同步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加强中国的网络传播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将出现“多﹑快﹑好﹑省”的崭新局面。多﹐指新闻报道数量而言;快﹐指传播速度而言;好﹐指传播内容质量而言;省﹐指投资少、收益大的经济因素而言。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传播网址﹐将比耗巨资在海外建立记者站更为有效。
四、利用汉语独特的传播特点﹐形成广泛的“华文传播圈”
语言是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Kim & barnett﹐1996) ﹐语言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报刊交流总是多于她们与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交流。语言构筑了一道阻止国际新闻流动的藩篱。
汉语是世界上独具特点的语言。一字一音、形意结合的方块字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起着定势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起着重要的维模作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又是一种凝聚剂﹐构成天之南﹑地之北的华人彼此沟通的基础。汉语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除两岸三地外﹐还包括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共同的语言与文化使海内外华人的联系与互动在全球化的今天更趋活跃。於是﹐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大中华圈” 的概念 (Chan,1996 )。
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的民间使者﹐不胜枚举的海外华文报刊和华语广播电视既是维系所在国华人的纽带﹐又是华人了解祖国发展、并通过他们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中国国际传播机构应关注和重视海外华人报刊和华语广播电视的发展﹐加强与它们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华文传播圈”。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还不可能被世界广泛认同之时﹐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由华语地区逐步走向世界应是可行而有效的捷径之一 (郭镇之,1997 )。
五、加强与国际传媒机构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1998年“亚太媒体研讨会”在美国举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国家理所当然应是会议的重要代表﹐否则﹐该会将严重缺乏代表性。可是﹐会议组织者苦于与中国新闻传媒缺乏交流﹐不知邀请何人合适﹐遂只得求助于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中国派出代表与会﹐并在会上作了四次发言﹐成为会议的重头戏 (顾耀铭,杨元华,1999 )。
正是这次会议使中方代表除了强烈感到人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外﹐还深切感到外国媒体对中国新闻业相当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不少误解。比如﹐当中方代表说中国现有报纸2000多种﹐有线和无线电视台3000多 《从边缘走向中心: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