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文招保守稳健的校书方法
疏详校自序》中说:乾隆庚申之岁,吾师桑韬甫先生讲学于湖上之南屏……余馆于城中,不能与共学,而往还恒数焉,见其手仪礼一经,汇众解而研辨之,于其节次,亦时有更易……余见而好之,亦欲从事于斯,而家无此书,遂辍不为。……庸三以戊辰成进士,余时亦在京师,因索其向所著,则以褒然成书,因得纵观焉。叹其精凿,实有出于昔人之上者,顾其文繁,力不能倩人抄录。庸三既得滇南县令缺,旋出京,盖余之于此经,其萌芽实于是乎始。……庚子入京,晤程蕺园(晋芳)太史,言于此经已得十一家之本,将为之甄综而疏通之。……余年六十有四,距庚申已四十年,稍得见诸家之本。往往有因传写之讹误,而遂以訾郑贾之失者。于是发奋先为注疏校一善本,已录成书矣。既而所见更广。知郑贾之说实有违错,凡后人所驳正,信有证据,知非凭臆以靳胜于前人也,因复亟取而件系之。……则余书亦庶几不仅为张淳、毛居正之流亚乎。夫前人有失,后人知而正之,谊也。……余年已七十有九矣,回忆南屏初见是书时,去之五十余年,而始得成是编,不可谓非幸也已[5]。
可见,从卢文弨刚刚接触此书到他有意校此书的萌芽期,再到以众本校过此书后,卢文弨自信此书的水平不亚于前人,其间,此书的校勘过程长达五十余年,卢文弨可谓一生致力于校勘。
二、他校法
他校法是用他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所谓他书,范围是很广的,如内容相近的同类的书,本书有引用他书的,或他书有引用本书的,或同记一事的。这些都可以用来做他校的资料。卢文弨也善于运用此方法。如:《冠子》一书,卢文弨一生校勘过三次。他在《聚珍版本冠子书后》中说此书:“陆农师注《冠子》,余以为说书其后矣。”这指的是乾隆二十五年,四十四岁时所写的《书冠子后》。“今年鲍君以文以武英殿聚珍版本赠余,余覆阅一过,与余先所得本无甚异。”前两次的对校并没有发现问题,但在他校之下,看出了问题:“其《博选编》云:‘乐喈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乐喈苦’三字本缺,校者谓据他本增入。案:陆注云:‘乐则喈之,苦则咄之。’其语颇与正文相合,然余见宋人黄东发日钞载此句,则是‘讴籍咄’,不谓‘乐喈苦咄’也。”[2]在他校之下发现,两本同处,仍有问题。
又《王篇》云:“家里用提”,注引《公羊传》“提月者,仅逮此月晦日也,提,今刻作是”。因《公羊传·僖公十六年》作“是月”。陆德明释文:“是月,如字。或一音徒兮反。”而今本《公羊传》亦无提月之文。卢文弨于是说:“余按徐坚《初学记·晦日条》下引《公羊传》,正作‘提月’。是陆氏所见,尚与唐时本不异。今本《公羊》,乃作是月,后人将反以为‘提月’为误矣。”卢文弨以他校的方法,用徐坚的《初学记·晦日条》证明了陆氏所根据的《公羊传》为正确[2]。
三、本校法
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好方法。根据本书的上下文文意、相同相近的句式、相同的词句等,校勘本书的错误。
如卢文弨在《与丁小雅(杰)进士论校正方言书》中提到他根据“施於年者谓之延,施于众长谓之永”的原文来推断其应为“延,永长也”的过程。戴震校《方言》时认为“卷一,内:延,长也。又云:延、永,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施于众长谓之永。……近但据李善注《嵇康养生论》引作‘延,年长’也,使谓此书作‘延,永长也’,为误。”戴震是用他校法证明此处应为“延,长也。”而卢文弨认为戴震所引的“卷一,内:延,长也。又云:延、永,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施于众长谓之永。”是《尔雅》疏之误传,他在《与丁小雅(杰)进士论校正方言书》中说:“夫善此注特引括施于年者谓之延意尔。《尔雅》疏始误以为即方言本文。……夫使云‘延,年长也’,下即当云‘永,众长也’而后可,不然,两句复沓,文义殊未安。”这里,卢文弨根据上下文句式的一致性判定,若不使语义重复,就应当为“延,永长也”。
四、理校法
理校法是以充足理由为依据的校勘法,也称推理校勘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从文章义理、同词习惯、行文体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所以有人认为:最高超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卢文弨运用此法是十分小心谨慎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因此在他的校书实践中理校法也是运用得最少的。但这不代表他没有用过。如卢文弨在《王厚斋诗考跋》中说:“毛诗今所传亦有讹,如‘朔月辛卯’,今皆讹为‘朔日辛卯’矣。‘家伯维宰’,今皆讹为‘家伯冢宰’矣。此非三家之文,乃转写致误,而举世习读,鲜有知其讹者,余恐后世反得议此书之漏,是以并附著焉。”[4]卢文弨认为后人用自己所处语言环境的用词法臆断先朝古词元文,是一种无意识的以讹传讹的错误,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为了保持古书原貌,有必要恢复旧词。
五、多种方法的交互使用
卢文弨校书时,经常将数种校书法交互使用,以增其说服力,他在《书北梦琐言后》中说此书:“纪唐及五代近世……其中可喜可愕之事甚多。……在稗官中,固自成一家言。……雅雨卢氏,得叶石君抄本……以为优于前明商氏《稗海》中本,余今始取商氏本相比对,乃知商本亦大有佳者。其不知当时语意而妄改者间有之,即卢本亦不免也。……余十数年前偶翻《太平广记》,取以正此之脱误,更有出于两本之外者。”[7]卢文弨因此书记稗史自成一家,于是先用叶石君抄本和商氏《稗海》中本作了对校,后来又用《太平广记》进行他校,又有所收获。此篇校勘中就并用了对校法和他校法。
而且,越是重要的古籍,他运用的校书方法就越多。如在《重校方言》中,他就并用了前四种方法。例子很多,在此不加赘言。
总之,卢文弨的校书方法偏重于对校,可以说开辟了对校派的先河。在诸多版本中过于崇尚宋本,因宋本中多善本,因而校勘中多以宋本为准,其校勘风格因而以保守稳健为特点,甚至有 《论卢文招保守稳健的校书方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1614.html
可见,从卢文弨刚刚接触此书到他有意校此书的萌芽期,再到以众本校过此书后,卢文弨自信此书的水平不亚于前人,其间,此书的校勘过程长达五十余年,卢文弨可谓一生致力于校勘。
二、他校法
他校法是用他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所谓他书,范围是很广的,如内容相近的同类的书,本书有引用他书的,或他书有引用本书的,或同记一事的。这些都可以用来做他校的资料。卢文弨也善于运用此方法。如:《冠子》一书,卢文弨一生校勘过三次。他在《聚珍版本冠子书后》中说此书:“陆农师注《冠子》,余以为说书其后矣。”这指的是乾隆二十五年,四十四岁时所写的《书冠子后》。“今年鲍君以文以武英殿聚珍版本赠余,余覆阅一过,与余先所得本无甚异。”前两次的对校并没有发现问题,但在他校之下,看出了问题:“其《博选编》云:‘乐喈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乐喈苦’三字本缺,校者谓据他本增入。案:陆注云:‘乐则喈之,苦则咄之。’其语颇与正文相合,然余见宋人黄东发日钞载此句,则是‘讴籍咄’,不谓‘乐喈苦咄’也。”[2]在他校之下发现,两本同处,仍有问题。
又《王篇》云:“家里用提”,注引《公羊传》“提月者,仅逮此月晦日也,提,今刻作是”。因《公羊传·僖公十六年》作“是月”。陆德明释文:“是月,如字。或一音徒兮反。”而今本《公羊传》亦无提月之文。卢文弨于是说:“余按徐坚《初学记·晦日条》下引《公羊传》,正作‘提月’。是陆氏所见,尚与唐时本不异。今本《公羊》,乃作是月,后人将反以为‘提月’为误矣。”卢文弨以他校的方法,用徐坚的《初学记·晦日条》证明了陆氏所根据的《公羊传》为正确[2]。
三、本校法
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好方法。根据本书的上下文文意、相同相近的句式、相同的词句等,校勘本书的错误。
如卢文弨在《与丁小雅(杰)进士论校正方言书》中提到他根据“施於年者谓之延,施于众长谓之永”的原文来推断其应为“延,永长也”的过程。戴震校《方言》时认为“卷一,内:延,长也。又云:延、永,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施于众长谓之永。……近但据李善注《嵇康养生论》引作‘延,年长’也,使谓此书作‘延,永长也’,为误。”戴震是用他校法证明此处应为“延,长也。”而卢文弨认为戴震所引的“卷一,内:延,长也。又云:延、永,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施于众长谓之永。”是《尔雅》疏之误传,他在《与丁小雅(杰)进士论校正方言书》中说:“夫善此注特引括施于年者谓之延意尔。《尔雅》疏始误以为即方言本文。……夫使云‘延,年长也’,下即当云‘永,众长也’而后可,不然,两句复沓,文义殊未安。”这里,卢文弨根据上下文句式的一致性判定,若不使语义重复,就应当为“延,永长也”。
四、理校法
理校法是以充足理由为依据的校勘法,也称推理校勘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从文章义理、同词习惯、行文体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所以有人认为:最高超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卢文弨运用此法是十分小心谨慎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因此在他的校书实践中理校法也是运用得最少的。但这不代表他没有用过。如卢文弨在《王厚斋诗考跋》中说:“毛诗今所传亦有讹,如‘朔月辛卯’,今皆讹为‘朔日辛卯’矣。‘家伯维宰’,今皆讹为‘家伯冢宰’矣。此非三家之文,乃转写致误,而举世习读,鲜有知其讹者,余恐后世反得议此书之漏,是以并附著焉。”[4]卢文弨认为后人用自己所处语言环境的用词法臆断先朝古词元文,是一种无意识的以讹传讹的错误,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为了保持古书原貌,有必要恢复旧词。
五、多种方法的交互使用
卢文弨校书时,经常将数种校书法交互使用,以增其说服力,他在《书北梦琐言后》中说此书:“纪唐及五代近世……其中可喜可愕之事甚多。……在稗官中,固自成一家言。……雅雨卢氏,得叶石君抄本……以为优于前明商氏《稗海》中本,余今始取商氏本相比对,乃知商本亦大有佳者。其不知当时语意而妄改者间有之,即卢本亦不免也。……余十数年前偶翻《太平广记》,取以正此之脱误,更有出于两本之外者。”[7]卢文弨因此书记稗史自成一家,于是先用叶石君抄本和商氏《稗海》中本作了对校,后来又用《太平广记》进行他校,又有所收获。此篇校勘中就并用了对校法和他校法。
而且,越是重要的古籍,他运用的校书方法就越多。如在《重校方言》中,他就并用了前四种方法。例子很多,在此不加赘言。
总之,卢文弨的校书方法偏重于对校,可以说开辟了对校派的先河。在诸多版本中过于崇尚宋本,因宋本中多善本,因而校勘中多以宋本为准,其校勘风格因而以保守稳健为特点,甚至有 《论卢文招保守稳健的校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