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专项研究报告(下)
传播的竞争是质量与特色的竞争。与其他同类电视节目相比,《北京特快》究竟办得怎么样?这不仅是办电视的人经常思量的问题,也是广大观众在收视选择电视节目时自然要忖度的问题。而不论办电视人的思量还是广大观众的忖度,其实质都是对电视节目质量与特色的评价与鉴别,其区别仅仅在于,广大观众的印象和结论更具有客观、全面的品格,只不过,这些印象和结论平时是以分散和混沌的形式存在着的。而现代观众调查则可以将这些印象和结论以一种科学可靠的方式收集起来,并加以集中分析。本次调查为获得广大观众对《北京特快》的客观评价,特在调查问卷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对《北京特快》进行全面考评的场合──分别请观众就其对该节目的总体印象、收视过程中的价值性感受等做出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1、形象素描:《北京特快》在观众总体的眼中比较一致的印象是,它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通俗易懂的”、“客观公正的”、“时效性强的”和“个性鲜明的”节目,相对而言,人们对它是“偏重经济问题还是偏重社会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认为《北京特快》“专注于小事”,失之于比较“琐碎”,不够“大气”等等。
电视节目给人的总体形象体现着这个节目在细分的电视收视市场上的实际“占位”和运作现实。本次调查从13个方面对观众眼中《北京特快》的总体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查问卷在“提到《北京特快》,它给您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什么?”的问题之下,分别以七级量表测试观众对《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经济问题”还是“偏重于社会问题”;是“大气的”还是“琐碎的”;是“个性鲜明的”还是“风格平庸的”;是“信息量大的”还是“信息量小的”;是“时效性强的”还是“时效性差的”;是“有思想深度的”还是“思想肤浅的”;是“关注大问题的”还是“专注于小事的”;是“制作精良的”还是“粗制滥造的”;是“客观公正的”还是“主观偏激的”;是“通俗易懂的”还是“艰涩难懂的”;是“实事求是的”还是“哗众取宠的”;是“口气平和的”还是“口气刻薄的”;是“看后常有思想收益的”还是“看后很少思想收益的”等13个方面问题的印象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①印象之一:“个性鲜明”,“制作精良”。
《北京特快》不是个平庸的节目,这一点早就为“圈内人士”所公认,这次调查又提供了来自观众群的认可:首先,这种不平庸表现在节目的个性与风格上,有高达81.1%的观众肯定了《北京特快》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节目;其次,这种不平庸还表现在节目制作的水平上,77.0%的观众认为《北京特快》的制作是“精良的”。
②印象之二:名副其实的“大众经济快餐”
所谓“大众经济快餐”至少应该包含3层含义:一是“快”;二是“大众能够接受”;三是它的内容是指向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在“快”这一点上,84.4%的观众认为《北京特快》的时效性是强的,只有4.5%的人认为其时效性差。这对于一个隔日播出的节目来说,能够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是难能可贵的。在“大众能够接受”这一点上,《北京特快》的播出内容被85.3%的观众公认为是“通俗易懂”的,只有3.2%的观众对这个特点持有异议。至于说到《北京特快》这个节目的内容是否指向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人们的看法便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除去19.4%的人表示“中立”外,有高达59.9%的人认为《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社会问题”的,只有20.7%的人认为《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经济问题”。这里,人们在认识上似乎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那种按照传统的方式就经济现象报道经济现象,就经济问题讨论经济问题,将视野严格局限在经济领域的报道才是经济报道。而象《北京特快》这样“用社会人文的观点分析观察经济现象”或者反过来“用经济观点分析和观察社会人文现象”的新的尝试和探索,往往会被人误以为是“社会问题”的报道。因此,总的说来,《北京特快》作为“大众经济快餐”是名副其实的,为人们所首肯的。
③印象之三:报道是“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但口气有点“刻薄”。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于一个以视角、观点、创意取胜的电视节目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曾经有一度,社会上在这方面对《北京特快》有所议论。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本次调查表明,分别有91.0%和85.2%的观众肯定《北京特快》是“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大体上不存在“主观偏激”和“哗众取宠”的问题。问题既然不在报道内容上,那么,显然是与报道的形式有关──调查证实,尽管有64.6%的人认为《北京特快》的报道是“平和的”,但也有13.3%的观众明确指出《北京特快》的报道口气存在着“刻薄”的问题。这个人数比例的绝对数看上去不算太高,但联系到整个负面评价的比例相对都比较低的情况,这个比例的相对意义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1621.html
传播的竞争是质量与特色的竞争。与其他同类电视节目相比,《北京特快》究竟办得怎么样?这不仅是办电视的人经常思量的问题,也是广大观众在收视选择电视节目时自然要忖度的问题。而不论办电视人的思量还是广大观众的忖度,其实质都是对电视节目质量与特色的评价与鉴别,其区别仅仅在于,广大观众的印象和结论更具有客观、全面的品格,只不过,这些印象和结论平时是以分散和混沌的形式存在着的。而现代观众调查则可以将这些印象和结论以一种科学可靠的方式收集起来,并加以集中分析。本次调查为获得广大观众对《北京特快》的客观评价,特在调查问卷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对《北京特快》进行全面考评的场合──分别请观众就其对该节目的总体印象、收视过程中的价值性感受等做出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1、形象素描:《北京特快》在观众总体的眼中比较一致的印象是,它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通俗易懂的”、“客观公正的”、“时效性强的”和“个性鲜明的”节目,相对而言,人们对它是“偏重经济问题还是偏重社会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认为《北京特快》“专注于小事”,失之于比较“琐碎”,不够“大气”等等。
电视节目给人的总体形象体现着这个节目在细分的电视收视市场上的实际“占位”和运作现实。本次调查从13个方面对观众眼中《北京特快》的总体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查问卷在“提到《北京特快》,它给您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什么?”的问题之下,分别以七级量表测试观众对《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经济问题”还是“偏重于社会问题”;是“大气的”还是“琐碎的”;是“个性鲜明的”还是“风格平庸的”;是“信息量大的”还是“信息量小的”;是“时效性强的”还是“时效性差的”;是“有思想深度的”还是“思想肤浅的”;是“关注大问题的”还是“专注于小事的”;是“制作精良的”还是“粗制滥造的”;是“客观公正的”还是“主观偏激的”;是“通俗易懂的”还是“艰涩难懂的”;是“实事求是的”还是“哗众取宠的”;是“口气平和的”还是“口气刻薄的”;是“看后常有思想收益的”还是“看后很少思想收益的”等13个方面问题的印象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①印象之一:“个性鲜明”,“制作精良”。
《北京特快》不是个平庸的节目,这一点早就为“圈内人士”所公认,这次调查又提供了来自观众群的认可:首先,这种不平庸表现在节目的个性与风格上,有高达81.1%的观众肯定了《北京特快》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节目;其次,这种不平庸还表现在节目制作的水平上,77.0%的观众认为《北京特快》的制作是“精良的”。
②印象之二:名副其实的“大众经济快餐”
所谓“大众经济快餐”至少应该包含3层含义:一是“快”;二是“大众能够接受”;三是它的内容是指向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在“快”这一点上,84.4%的观众认为《北京特快》的时效性是强的,只有4.5%的人认为其时效性差。这对于一个隔日播出的节目来说,能够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是难能可贵的。在“大众能够接受”这一点上,《北京特快》的播出内容被85.3%的观众公认为是“通俗易懂”的,只有3.2%的观众对这个特点持有异议。至于说到《北京特快》这个节目的内容是否指向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人们的看法便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除去19.4%的人表示“中立”外,有高达59.9%的人认为《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社会问题”的,只有20.7%的人认为《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经济问题”。这里,人们在认识上似乎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那种按照传统的方式就经济现象报道经济现象,就经济问题讨论经济问题,将视野严格局限在经济领域的报道才是经济报道。而象《北京特快》这样“用社会人文的观点分析观察经济现象”或者反过来“用经济观点分析和观察社会人文现象”的新的尝试和探索,往往会被人误以为是“社会问题”的报道。因此,总的说来,《北京特快》作为“大众经济快餐”是名副其实的,为人们所首肯的。
③印象之三:报道是“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但口气有点“刻薄”。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于一个以视角、观点、创意取胜的电视节目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曾经有一度,社会上在这方面对《北京特快》有所议论。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本次调查表明,分别有91.0%和85.2%的观众肯定《北京特快》是“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大体上不存在“主观偏激”和“哗众取宠”的问题。问题既然不在报道内容上,那么,显然是与报道的形式有关──调查证实,尽管有64.6%的人认为《北京特快》的报道是“平和的”,但也有13.3%的观众明确指出《北京特快》的报道口气存在着“刻薄”的问题。这个人数比例的绝对数看上去不算太高,但联系到整个负面评价的比例相对都比较低的情况,这个比例的相对意义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