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近年,地方文献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有三个变化:一、其读者已由一般个人读者,转为有写作任务的团体读者和学术研究人员;二、其使用范围和内容已由地方志、地方报纸,扩大到各种类型的地方资料、地方期刊等;三、进行地方专题研究的增多了。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市级公共图书馆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试以本馆为例,谈几点浅见,求教方家。
一、充实地方文献馆藏,奠定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
一个公共图书馆收藏本地区地方文献的量与质,不仅反映了该馆藏书地方特色的强与弱,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发挥。
营口市图书馆自1957年建馆以后的的20多年来,由于没有系统地采集营口地区的地方文献,因而建国前有价值的史料甚少。当80年代初编史修志工作者涌向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时,读者和图书馆员都陷入了困境,为摆脱窘态,我们于1986年春,由馆长带领7人,先后到大连、哈尔滨、长春、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对营口(伪满称牛庄)伪满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书目、地方出版物、地方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关著作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搜集或复印,共700余种册,从而填补了馆藏的空白,与此时同又加强了现代地方文献的征集、交换工作,为以后5年的地方文献服务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据调查,营口市编史修志工作者,大多数都曾利用过本馆所藏的地方文献。从而扭转了欲为之服务而无能服务的被动局面。
从一馆的正反经验与教训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从建馆伊始就应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偶有疏忽,势必人为造成地方史料的空白。亡羊补牢虽未为晚,但其所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也只能收到事倍而功半之效。诚然,地方文献的范围又是很大的,其类型也很复杂。为此,图书馆的决策者,必须明确本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原则,重点范围,并形成条例以规范地方性藏书。而对书刊采访员,则要求他们必须熟悉本地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并掌握有关地方文献的收藏、出版发行和需求利用情况。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采访,以防止因个人的好恶而有所偏废。
二、对常用地方文献相对集中专架排列,以利于开发与利用
尽管地方文献的范围与类型既广且繁,对一个藏书丰富、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不可能将其全部集中庋藏。但对其常用的某些类型文献。如地方志(通志、专业志等),地方报纸,期刊、地方史料,(地方人物、党政机关、群团组织、重大事件等专题记载)以及检索用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电话簿、地图、名录等,则可相对地集中庋藏或专架排列。既便于读者使用,也便于管理人员熟悉其内容,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对不能集中庋藏的其他类型的地方文献,则可以通过馆藏地方文献目录、索引予以揭示和提供检索。
三、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索引,充分揭示馆藏
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是揭示馆藏专门文献的常用方法。一般公共图书馆都分别设立书名、分类、著者目录三种,编有主题目录的是少数。所编的三种目录中、也只能浅层地揭示书刊名、著者及其学科类别。至于为报刊中的有关文章编制专题书目或索引,因其限于人力不足及缺乏分析鉴别选择能力而被忽视了。从而影响了文献的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为提高馆藏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我们在原有的三种目录的基础上,首先印发了书本式《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其次为1989年度《营口日报》有关本地的信息编成分类索引;第三,为散见于各类报刊中有关营口的信息编制《馆藏报刊地方文献索引》、《馆藏报刊地方文献资料汇编》。尽管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尚有待于提高。但已突破了原有的工作模式,并已收到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四、阵地服务与馆外主动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读者登门求书,是图书馆影响于社会的结果。欲使求书者日益增大,并受益于图书馆,藏书的质与量固然是重要的因素,其中做为阵地的文明服务和走出馆门主动服务就更为重要了。它不仅关系到图书馆的社会形象问题,同时也影响着馆藏文献的有效利用。近年,我馆密切配合全市的编史修志工作,配备专门人员,开辟了地方文献专柜,大大方便了登门求书者的使用。同时开展了挂钩专题跟踪服务。即与使用地方文献的单位和个人挂钩联系,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主动提供所需文献,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编史修志工作者主动请我们参加有关会议,并提供编写计划,为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与做好服务工作,指出了方向。
〔出处〕 图书馆学刊 1990.(6)
《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