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M8 邮电事业
M9 其他
N 商业、服务、旅游业
N1 综述
N2 商业政策与经济体制
N3 商业计划与管理
N5 服务业
N6 旅游业
N7 商业文化
P 文化
P1 综述
P2 新闻、出版
P3 图书馆
P4 博物馆、纪念馆
P5 档案馆
P6 展览馆
P7 其他文化设施
P8 群众文化活动
P9 科学研究事业
Q 教育
Q1 综述
Q2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Q3 初等教育
Q4 中等教育
Q5 高等教育
Q6 师范教育
Q7 其他各类教育
Q8 古代教育
R 体育
R1 事业综述
R2 竞技体育
R3 群众体育
R4 体育设施
R9 其他
S 医药卫生
S1 事业综述
S2 卫生保健
S3 计划生育
S4 医疗卫生机构与制度
S9 地方医药
T 文学
T1 文学事业
T2 文学评论和研究
T3 作品集(全集、选集、文集)
T4 诗歌、韵文(词赋、楹联)
T5 剧本
T6 小说
T7 报告文学
T8 散文、杂著
T9 民间文学
X 艺术
X1 综述
X2 绘画、书法、篆刻、雕塑
X3 摄影
X4 工艺美术
X5 建筑艺术
X6 音乐、舞蹈
X7 戏剧艺术
X8 电影、电视艺术
Z 北京地方文献专用工具书
附录:
一、时代复分表
二、地区复分表
自然环境以后,从人文地理到政治法律等一级类目属于人文环境,而经济管理到艺术类属于地方事业。
类表的一级类目中,只有“地方志”和“综合参考”两类是以文献体裁作为分类依据的。
方志本是一种文献形式,一般分类表中把它列在史地类下,但在地方文献范畴内,方志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自然和社会的全貌,是地方文献中最全面的综合性资料,所以把它单独提出列为一类,冠于分类表之首。
按照方志学的理论,方志的种类除有以地区划分的总志、通志、府道州县志、乡镇志、边关志、土司志等等,还有以内容划分的专志,可细分为城垣宫殿、坛庙寺观,祠堂陵墓、山水园林、风土物产、人物艺文等子目,以及金融志、体育志、林业志、公路志、气象志、植物志、动物志等近现代新兴的专业志。为提高族性检索的效率,这些专业志可以分入到以下有关各类中去,方志类中只放按地区划分的综合性方志和志料。除新旧方志外,那些不太成熟的综述型志料以及概论地方上各方面情况的文献,也可以分入这一类中。
“综合参考”类用以容纳本地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如北京地方文献中的《北京百科全书》、《北京百科辞典》、《北京风物书录》、《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古今名人辞典》、《北京统计年鉴》等等。设置这一类目,除因某些文献中的综合性内容不便于类分以外,主要是考虑到读者和研究人员检索使用上的方便。
对于各省,以及与北京近似的大型城市而言,其地方事物与这个分类表中所列出的类目并无本质不同。因而这一分类表,包括它的大部分下级类目,基本上是适用的。而地、县一级的地方事物亦与此大同小异,类似于省市级地方志的篇目表和地县级地方志篇目表之间的区别[4]。
地方志号称“地方百科全书”,是一种经过选择、整理和再编辑的地方史料汇集,而地方文献则是它所采用的基本素材,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极力主张各州县设立“志科”,在两次方志纂修之间收集和保管地方文献,以便“异日开局纂修”[5] 。“志科”的作用,类似于今日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志的篇目与地方文献的类目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修订地方文献分类表的时候,编修同一级别的地方志所采用的基本篇目可供参考。
地方文献分类确实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尽管每个省份和县份都会有某一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超然特立于世,但就地方事物的整体而言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各地尽可以在大体相同的分类思想基础上,针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有关的下级类目进行调整和修订。我们可以设想,在今后的实践和探讨中会逐步形成一套通用型的地方文献分类表,资源共享问题也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图书复员问题/建国日报,—1949.10.10
2 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刘毅//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 29页
3 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王锡贵,张春红//山西图书馆学报,—1994·4
4 《新编省、市志基本篇目》/国家地方志指导委员会(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附录》/韩朴·—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2.10 )
5 《文史通义·州县请立志科议》/章学诚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1998)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