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国际电影节与走向国际电影:试论亚洲新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两种策略
《醉画仙》大举入侵戛纳电影节到《绿洲》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传奇胜利,韩国电影已经在短短时间内繁荣了自己的电影市场,还获得了世界重要电影奖的公认,成为亚洲新电影的一面旗帜。
走向国际电影节与走向国际电影:试论亚洲新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两种策略(第2页)
根据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编写的《韩国电影2001》提供的资料:“根据韩国电影委员会的研究和发展以及IM映画公司的数据,韩国电影截止9月30日,在2001年的汉城电影市场上已经占有了39.9%的份额。”从1999年的《生死谍变》到2000年的《共同警备区》、2001年的《朋友》,韩国电影已经连续三年创造出了票房神话。作为年度票房冠军,这三部影片在全国人口4000万的总数下,国内观影人数都超过600万,并逐年增加。根据2001年韩国电影票房成绩公布,除总票房达到27%的高增长率外,全国票房最高的前四名全部是韩国电影。90年代是韩国电影的希望之年。脱离了原文化情报部的文化部首先在政策上给予了韩国电影极大的支持,另外韩国社会快速而稳定的民主化进程,复苏并持续发展的经济,也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林权泽为首的姜济奎、康祐硕、郑智泳、朴光洙、张贤秀、李光勋、李敏勇、张善宇、朴哲洙、朴钟元等一批新电影人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韩国电影的中坚力量。
年轻的电影人们除了继续保持80年代导演们非常推崇的现实主义批判态度外,还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风格和趣味,他们挖掘民族的历史文化宝藏(《悲歌一曲》),也极其关注南北分裂、社会暴力、官僚腐败等重大敏感社会政治问题(《鱼》、《南部军》、《生死碟变》、《共同警备区》)和现代都市中 “孤独的人群”的生存状态(《上网》、《八月照相馆》)。他们承袭了韩国电影“催泪弹”式的卖点策略,同时亦加入了好莱坞式的眩目动作与凌厉风格。这些电影大多有韩国大财团的资助,所以可以不惜斥巨资运用电脑特技,在技术上匹敌日本。90年代开始的韩国电影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国内青年观众的大力欢迎,并大举进军亚洲、乃至欧美市场。
论文走向国际电影节与走向国际电影:试论亚洲新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两种策略(第2页)来自
个案:两种选择——作为“艺术政治”的电影VS作为“工业艺术”的电影
从表面来看,伊朗电影扬威国际影展与韩国电影迅速占领包括本土在内的亚洲电影市场的震惊效果,同样让全世界电影人羡慕不已,但稍稍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区别:伊朗电影算得上是“走向国际电影节”的成功典范;而韩国电影则是作为一个健康良性的电影工业“走向国际电影”。这一字之差,却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策略,它们造成的结果也将大相径庭。我想以伊朗电影《生命的圆圈》和韩国电影《共同警备区》探讨这两种“殊途殊归”的电影制作的选择。
因艺术与政治之名的“另类”电影
《生命的圆圈》/贾法•帕纳西/伊朗,2000
本片获得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2000年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费比西年度电影奖;入选2000年纽约电影节、温哥华电影节(“现代世界”单元)、东京电影节、釜山电影节、台北电影节(开幕片);2001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提名;2001年Uruguay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观众票选影片、最佳专家票选影片以及OCIC奖特别表彰。
贾法•帕纳西执导的影片《生命的圆圈》在获得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奖时的评语是:“以精彩的想象力将形式与内容结合,用以讨论在任何一个男性为尊的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处境。”
这句话基本上概括出了这部电影的出众之处。看得出来,导演帕纳西确实费了一番心思,将“圆圈”这一意象从形式到内容设计得相当巧妙和精致。
影片开场是一扇白色的探视窗打开,一个白衣白头巾的护士向外面呼叫莎玛兹家属。莎玛兹的母亲在窗口一而再地确认女儿真的诞下的不是男婴而是女孩,因为她执拗地相信超声波检查的时候说的是男婴。当得到确认并意识到女儿终将面临女婿家绝无宽容的责难与抛弃时,这位母亲几乎是奔逃地出了医院。
在这短短几分钟的开篇中,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一、莎玛兹这个人物一直没露面,而且她的名字伊朗文的意思是“永恒”。等到了影片结束,当我们看到狱卒再次呼喊着无人应答的莎玛兹名字时,才发现这个循环/圆圈的合龙。二、母亲穿戴的黑衣黑头巾,这在白色的医院以及白衣护士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刺目。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我们不难进一步发现,被指称为有罪(法律/道德之罪)的这些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全部是黑衣黑披巾打扮,只有那位决心彻底抛弃所有的过去和过去朋友的女护士,终于以“漂白”的扮相(白色制服 《走向国际电影节与走向国际电影:试论亚洲新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两种策略(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1947.html
走向国际电影节与走向国际电影:试论亚洲新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两种策略(第2页)
根据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编写的《韩国电影2001》提供的资料:“根据韩国电影委员会的研究和发展以及IM映画公司的数据,韩国电影截止9月30日,在2001年的汉城电影市场上已经占有了39.9%的份额。”从1999年的《生死谍变》到2000年的《共同警备区》、2001年的《朋友》,韩国电影已经连续三年创造出了票房神话。作为年度票房冠军,这三部影片在全国人口4000万的总数下,国内观影人数都超过600万,并逐年增加。根据2001年韩国电影票房成绩公布,除总票房达到27%的高增长率外,全国票房最高的前四名全部是韩国电影。90年代是韩国电影的希望之年。脱离了原文化情报部的文化部首先在政策上给予了韩国电影极大的支持,另外韩国社会快速而稳定的民主化进程,复苏并持续发展的经济,也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林权泽为首的姜济奎、康祐硕、郑智泳、朴光洙、张贤秀、李光勋、李敏勇、张善宇、朴哲洙、朴钟元等一批新电影人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韩国电影的中坚力量。
年轻的电影人们除了继续保持80年代导演们非常推崇的现实主义批判态度外,还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风格和趣味,他们挖掘民族的历史文化宝藏(《悲歌一曲》),也极其关注南北分裂、社会暴力、官僚腐败等重大敏感社会政治问题(《鱼》、《南部军》、《生死碟变》、《共同警备区》)和现代都市中 “孤独的人群”的生存状态(《上网》、《八月照相馆》)。他们承袭了韩国电影“催泪弹”式的卖点策略,同时亦加入了好莱坞式的眩目动作与凌厉风格。这些电影大多有韩国大财团的资助,所以可以不惜斥巨资运用电脑特技,在技术上匹敌日本。90年代开始的韩国电影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国内青年观众的大力欢迎,并大举进军亚洲、乃至欧美市场。
论文走向国际电影节与走向国际电影:试论亚洲新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两种策略(第2页)来自
个案:两种选择——作为“艺术政治”的电影VS作为“工业艺术”的电影
从表面来看,伊朗电影扬威国际影展与韩国电影迅速占领包括本土在内的亚洲电影市场的震惊效果,同样让全世界电影人羡慕不已,但稍稍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区别:伊朗电影算得上是“走向国际电影节”的成功典范;而韩国电影则是作为一个健康良性的电影工业“走向国际电影”。这一字之差,却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策略,它们造成的结果也将大相径庭。我想以伊朗电影《生命的圆圈》和韩国电影《共同警备区》探讨这两种“殊途殊归”的电影制作的选择。
因艺术与政治之名的“另类”电影
《生命的圆圈》/贾法•帕纳西/伊朗,2000
本片获得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2000年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费比西年度电影奖;入选2000年纽约电影节、温哥华电影节(“现代世界”单元)、东京电影节、釜山电影节、台北电影节(开幕片);2001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提名;2001年Uruguay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观众票选影片、最佳专家票选影片以及OCIC奖特别表彰。
贾法•帕纳西执导的影片《生命的圆圈》在获得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奖时的评语是:“以精彩的想象力将形式与内容结合,用以讨论在任何一个男性为尊的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处境。”
这句话基本上概括出了这部电影的出众之处。看得出来,导演帕纳西确实费了一番心思,将“圆圈”这一意象从形式到内容设计得相当巧妙和精致。
影片开场是一扇白色的探视窗打开,一个白衣白头巾的护士向外面呼叫莎玛兹家属。莎玛兹的母亲在窗口一而再地确认女儿真的诞下的不是男婴而是女孩,因为她执拗地相信超声波检查的时候说的是男婴。当得到确认并意识到女儿终将面临女婿家绝无宽容的责难与抛弃时,这位母亲几乎是奔逃地出了医院。
在这短短几分钟的开篇中,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一、莎玛兹这个人物一直没露面,而且她的名字伊朗文的意思是“永恒”。等到了影片结束,当我们看到狱卒再次呼喊着无人应答的莎玛兹名字时,才发现这个循环/圆圈的合龙。二、母亲穿戴的黑衣黑头巾,这在白色的医院以及白衣护士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刺目。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我们不难进一步发现,被指称为有罪(法律/道德之罪)的这些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全部是黑衣黑披巾打扮,只有那位决心彻底抛弃所有的过去和过去朋友的女护士,终于以“漂白”的扮相(白色制服 《走向国际电影节与走向国际电影:试论亚洲新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两种策略(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