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
作为著名的纪录片创作者,梁碧波导演此次作为西部唯一一人当选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五位评委之一,也是两位中国评委之一。此次访谈展现了作为评委与纪录片人双重身份的梁碧波眼中的电视节获奖作品,也探讨了今后纪录片尤其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前景。
话题一:上海电视节与纪录片
访:您作为评委之一,觉得此次上海电视节参展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谈:制作精良,深入透视。这次纪录片普遍都少了许多浮躁之气,看得出来是制作者下大力气、花深功夫潜心去做的。
访:本次获奖作品除了一个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是湖北的《幼儿园》以外,都是西方国家的作品,这是否说明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
谈:这个还是有的,不过要分开来说。
访:那您能不能用这次电视节的片子举例说说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谈:具体来说,这个差距在人文纪录片上是不大的,在人文纪录片上更多的是差异。我们的题材选择、制作水平、表现手法、专业水准等都不比西方差,只是有所不同而已。差距在于自然纪录片。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资金缺乏,二是拍摄设备问题,三大拍摄周期短。像这次最佳自然类纪录片《沙丘》,它是展现了沙丘的运动和不断迁移,一看绝对是要花上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制作出来的。你得蹲点、跟踪。而我们国内的自然类纪录片就缺乏这样的长周期、用精良设备精心制作的作品。
访:其实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谈:对。但是从整体上说,我们的一个特别大的差距在理念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不够开阔、想象力不够。还拿《沙丘》来说,如果给我们国内的人拍,我们扛起机器去了宁夏,说不定还不知道到底怎么拍。但是BBC的《沙丘》呢,它是跟着拍摄沙丘的运动,从非洲到美洲,一路上遇到什么情况,就好像是拍人而不是拍沙丘,一路上不知会遭遇什么。而这个就是最吸引我们的。它是把沙丘给拟人化了。这个角度是我们很难想到的。再比如同样是拍摄北极熊题材的,日本的《与北极熊面对面》就是东方式的思维,比较平淡无奇。但英国BBC的《北极熊的战场》就不一样了,你看这部片子都不亚于看二战片,就表现北极熊的“上面部队”与海豹的“水下部队”的你争我斗。真的是非常精彩,惊心动魄,非常吸引人。
访:那么反过来说,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谈:题材上。我们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
访:您能不能具体谈一下您的“丰富”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谈: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每时每刻都会有变化,这种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就为我们创作纪录片提供了相当广泛丰富的题材。而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一般都处于比较平稳的时期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在题材选择上可能就会比我们差一些。
访:获奖作品是否会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产生一个导向作用?如果是,那么这次将会导向何方?
谈:事实上,每次电视节肯定都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次当然也不例外。至于方向,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这次参展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制作精良,深入透视。以后的纪录片将会更深入下去、探究下去,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
话题二:DV与纪录片
访:现在DV在中国发展迅速,DV话题也比较热门,您觉得DV与纪录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谈:DV只是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拍纪录片,当然也可以用来拍MTV。但是DV更多的存在于民间,所以拍摄、关注的,也多是自己的生活,那就相当大程度上是纪录片了,而不可能是MTV。所以很显然,DV的发展将会大大推动纪录片的发展。
访:目前拥有DV机的人普遍是城市人群,而上届四川电视节短纪录片《抉择》也因其关注现代都市青年情感、生活而获奖,这两点是否说明中国纪录片将由原来的以关注边缘人群居多转向关注现代都市人?
谈:应该说,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一直关注“老、边、穷”,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主要一个就是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关注现代人、关注主流社会对创作者来说是要担当一定风险的,而拍摄“老、边、穷”就容易得多,他们不在乎你拍什么、怎么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促使了我们的纪录片关注边缘人群多一些。不过现在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关注现代人、关注主流社会的片子是越来越多了,这的确是一种潮流。可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转向”的问题,不是说“现代”的多了,“老、边、穷”的就会少了,只能这样说:现在的纪录片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对主流人群、主流社会有人关注了,而“老、边、穷”群体也依旧还有一定的优势,因为那毕竟是很多现代人不了解又想了解的,所以这类纪录片也还不会减少。
访:您刚刚谈到DV与纪录片有很大的联系,而不久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对DV作品的播放、参展、参赛等做出了规定。您觉得这会对我们的纪录片产生什么影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109.html
话题一:上海电视节与纪录片
访:您作为评委之一,觉得此次上海电视节参展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谈:制作精良,深入透视。这次纪录片普遍都少了许多浮躁之气,看得出来是制作者下大力气、花深功夫潜心去做的。
访:本次获奖作品除了一个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是湖北的《幼儿园》以外,都是西方国家的作品,这是否说明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
谈:这个还是有的,不过要分开来说。
访:那您能不能用这次电视节的片子举例说说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谈:具体来说,这个差距在人文纪录片上是不大的,在人文纪录片上更多的是差异。我们的题材选择、制作水平、表现手法、专业水准等都不比西方差,只是有所不同而已。差距在于自然纪录片。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资金缺乏,二是拍摄设备问题,三大拍摄周期短。像这次最佳自然类纪录片《沙丘》,它是展现了沙丘的运动和不断迁移,一看绝对是要花上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制作出来的。你得蹲点、跟踪。而我们国内的自然类纪录片就缺乏这样的长周期、用精良设备精心制作的作品。
访:其实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谈:对。但是从整体上说,我们的一个特别大的差距在理念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不够开阔、想象力不够。还拿《沙丘》来说,如果给我们国内的人拍,我们扛起机器去了宁夏,说不定还不知道到底怎么拍。但是BBC的《沙丘》呢,它是跟着拍摄沙丘的运动,从非洲到美洲,一路上遇到什么情况,就好像是拍人而不是拍沙丘,一路上不知会遭遇什么。而这个就是最吸引我们的。它是把沙丘给拟人化了。这个角度是我们很难想到的。再比如同样是拍摄北极熊题材的,日本的《与北极熊面对面》就是东方式的思维,比较平淡无奇。但英国BBC的《北极熊的战场》就不一样了,你看这部片子都不亚于看二战片,就表现北极熊的“上面部队”与海豹的“水下部队”的你争我斗。真的是非常精彩,惊心动魄,非常吸引人。
访:那么反过来说,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谈:题材上。我们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
访:您能不能具体谈一下您的“丰富”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谈: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每时每刻都会有变化,这种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就为我们创作纪录片提供了相当广泛丰富的题材。而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一般都处于比较平稳的时期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在题材选择上可能就会比我们差一些。
访:获奖作品是否会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产生一个导向作用?如果是,那么这次将会导向何方?
谈:事实上,每次电视节肯定都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次当然也不例外。至于方向,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这次参展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制作精良,深入透视。以后的纪录片将会更深入下去、探究下去,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
话题二:DV与纪录片
访:现在DV在中国发展迅速,DV话题也比较热门,您觉得DV与纪录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谈:DV只是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拍纪录片,当然也可以用来拍MTV。但是DV更多的存在于民间,所以拍摄、关注的,也多是自己的生活,那就相当大程度上是纪录片了,而不可能是MTV。所以很显然,DV的发展将会大大推动纪录片的发展。
访:目前拥有DV机的人普遍是城市人群,而上届四川电视节短纪录片《抉择》也因其关注现代都市青年情感、生活而获奖,这两点是否说明中国纪录片将由原来的以关注边缘人群居多转向关注现代都市人?
谈:应该说,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一直关注“老、边、穷”,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主要一个就是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关注现代人、关注主流社会对创作者来说是要担当一定风险的,而拍摄“老、边、穷”就容易得多,他们不在乎你拍什么、怎么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促使了我们的纪录片关注边缘人群多一些。不过现在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关注现代人、关注主流社会的片子是越来越多了,这的确是一种潮流。可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转向”的问题,不是说“现代”的多了,“老、边、穷”的就会少了,只能这样说:现在的纪录片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对主流人群、主流社会有人关注了,而“老、边、穷”群体也依旧还有一定的优势,因为那毕竟是很多现代人不了解又想了解的,所以这类纪录片也还不会减少。
访:您刚刚谈到DV与纪录片有很大的联系,而不久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对DV作品的播放、参展、参赛等做出了规定。您觉得这会对我们的纪录片产生什么影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