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拿什么拯救你 *ST巨力


超巨力纳米产业有限公司,斥资3300万元、参股30%的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尚未投放市场,每年亏损额达数百万元;而斥资5000万元参股的天同证券有限公司去年发生重大亏损,给公司直接造成投资损失2000万元;投资8000万元设立的山东巨力管业有限公司折价对外转让,去年形成投资损失1000余万元,成为*ST巨力2004年巨亏的重要原因。
  2000年以后,*ST巨力业绩开始连续下滑,资金链不断收紧,企业发展的大厦摇摇欲坠。内忧外患之下,*ST巨力高管层将目光投向了上市公司之外,试图引进战略投资者,以缓解公司的经营危机。2002年11月底,公司第一大股东潍坊巨力机械总厂与北京盛邦投资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书,盛邦投资受让公司4200万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15.21%,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其后,盛邦投资派出3名董事进入*ST巨力董事会。孰料,这成了*ST巨力又一场噩梦的开始。


  控制权纷争 元气丧尽


  根据公开资料,盛邦投资成立于2000年10月,注册资本14000万元,主营高新技术、房地产及制造业的战略投资和投资咨询、投资管理等。入主*ST巨力之前,盛邦投资已经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2001年其作为第三大股东由幕后走到台前,通过资本运营一举摘掉实达集团(600734)的ST帽子,令市场印象深刻。
  盛邦入主巨力,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一桩“双赢”的美满姻缘:*ST巨力要借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经营管理模式和思维理念的跃升,并获得新股东的实力支持;而盛邦则看好*ST巨力干净的壳资源和所处的行业前景,意在长期战略投资。盛邦投资入主之初,也对*ST巨力财务、人事、营销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并计划与北汽福田、苏常柴等上下游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ST巨力农用车主业的竞争力。合作似乎正朝着双方预期的方向发展。
  盛邦和巨力总厂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仅仅5天后,巨力总厂又与具有外资背景的领先实业有限公司草签协议,拟再向其协议转让3800万法人股。然而这一协议却成为了新旧股东争斗的导火索。当地政府和巨力总厂其后认定领先实业与盛邦投资间存在关联关系,并极力试图保持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6月,巨力总厂宣布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意欲重新改选*ST巨力董事会,股东间矛盾开始公开化。
  当时直接置身股东冲突的巨力总厂某人士认为,在重组*ST巨力的过程中,盛邦投资将当年入主实达电脑的运作手腕故技重演,即挟带第三方入局。领先实业与盛邦关联密切,而双方配合持股,正好规避了30%的要约收购触发点。该人士一再向记者表明立场:“我们不反对盛邦入主,但它要以二、三股东身份行控制企业之实,我们无法接受。”
  对此,盛邦有关人士予以解释:“领先实业投资巨力是我们引荐的”,“我们花巨额现金进入,只有掌握决策权,才能让企业脱胎换骨”。盛邦投资副总裁刘刚表示,*ST巨力缺乏规范的企业管理,甚至连成本预算也没有,需要做“外科手术”,而这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某些方面的既得利益。知情人士透露,在盛邦投资主导下,*ST巨力历史上存在的政府摊派、关联占用等问题被相继暴露,而股东纠纷和基本面的迅速恶化更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公司虚增利润、欺诈配股的行为也最终浮出水面。
  2003年8月,*ST巨力一则公告结束了两大股东的纷争。在有关方面的介入协调下,巨力总厂原拟向领先实业转让的3800万股权被司法划拨给盛邦投资,盛邦投资最终凭借28.97%的持股比例,成为*ST巨力的第一大股东。然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盛邦投资对待*ST巨力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巨资收购,难以舍弃;谨小慎微,唯恐再陷雷池”,某知情人士一语道破盛邦投资的矛盾心态。其后,盛邦投资一方面继续收紧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另一方面又尽量避免对公司资金投入,在被动僵持的环境中,*ST巨力原有主业逐渐荒废。
  *ST巨力某前任高管告诉记者,盛邦投资入主前期,也曾为公司提供几笔贷款担保,帮助公司缓解资金紧张局面,然而出于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担心,很短时间内便又从生产运营中抽取资金进行了清偿。盛邦入主两年来,*ST巨力没有完成一个农用车新车型的开发,几年前提出的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项目也被长期搁置,错失了发展良机。
  去年以来,盛邦投资在*ST巨力的人事安排频繁变动,更使得市场产生了盛邦投资意欲抽身而退的猜测。2004年4月,盛邦投资总裁张卫东辞去了*ST巨力董事长的职务,其后上市公司董事长一职便一直空缺。今年1月6日,*ST巨力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盛邦投资副总裁刘刚为公司董事长,然而仅仅4个月后,刘刚便以工作变动及身体健康为由,辞去了董事及董事长职务。*ST巨力内部人士称,目前,盛邦投资方面人士除了掌控公司财务、人事等权力外,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极少过问,甚至与公司其他高管也少有往来,与上市公司关

系已日益淡漠。


  冀望重组 绝处求生


  分析人士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盛邦投资对*ST巨力已萌生退意。从盛邦投资运作*ST巨力长达两年的情况来看,盛邦投资作为投资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其并不具备对公司进行实质性资产重组的资源和实力;而截至目前,巨力总厂对上市公司高达9700万元欠款尚未完全归还,说明股东间矛盾仍未化解。随着*ST巨力主业连年下滑和退市风险的日益临近,盛邦投资面临的形势已不再是“进退两难”,而是必须对*ST巨力的取舍及早做出了断。
  据了解,2003年盛邦投资一度为*ST巨力确立了“做大农机产业,逐步实现向汽车产业的跨越”的战略,将巨力产业定位于农用车、工程机械、轻型卡车、客车等领域,并计划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有关人士指出,缺乏来自股东方强大的产业背景和运作经验支持,这种转型尝试必然难以成功。在盛邦投资主导下,2003年*ST巨力还曾投资5000万元,在北京设立了巨力投资有限公司,然而迄今为止,除出资2000万元收购北京博文实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外,该公司一直未能形成明晰的主营业务和稳定的利润来源。2004年年报显示,该公司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5万元,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据某高管反映,巨力投资公司实际上由盛邦掌控,巨力根本不能参与其管理,该公司究竟如何运作、做些什么,无人知晓。
  去年以来,随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付诸实施,农用车行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由于增加牌照费、第三者责任险、购置税等购车费用,农用车平均购车成本提高了1000元-3000元左右,对于以农民为消费主体的农用车市场而言,影响十分明显。而钢材、焦炭、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使得原本薄利的农用车业务雪上加霜。中国农机协会统计显示,2004年国内农用运输车产量首次出现了20%以上的负增长,全国137家农用车生产企业中,超过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农用车行业的发展空间明显收窄。农机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农用车、小拖等产品基本处于亏损状态,*ST巨力在农机行业要重振雄风,困难重重。
  分析人士指出,*ST巨力目前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已经严重影响到其持续经营能力,亟需有实力的大股东帮助公司走出困境。截至今年一季度,*ST巨力流动负债高达6.19亿元,应收款项合计1.91亿元,违规担保责任5319万元。公司内部人士认为,这些问题要靠积重难返的上市公司自我消化,无异缘木求鱼。据了解,去年以来,*ST巨力一度尝试清理多元化投资以求自救。2004年8月,公司董事会将持有的山东巨力管业有限公司94.11%股权及PP-R塑管相关设备向外转让,交易总额合计6587.7万元,以回收资金确保主业运营。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杯水车薪,公司资金面紧张的状况并未有所改善。
  有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ST巨力启动实质性资产重组也已迫在眉睫。据投行人士分析,根据*ST巨力目前经营状况,即使下半年恢复生产,依靠主业能够扭亏的可能性也不大;另一方面,重组方完成股权收购并对公司进行实质性资产重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操作。目前,监管部门各项规定已堵上了报表型重组的途径,*ST巨力要在半年内完成资产重组,并使置换入的资产贡献效益,亟需加快重组步伐。
  另据了解,盛邦投资所持全部股权目前已分别质押给了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股权能否顺利过户给重组方目前还不得而知。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盛邦投资自身资金链存在问题,股权质押不能顺利解除,那么引进新的战略投资将是一句空话,重组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事实也引起记者的高度关注:*ST巨力的信用危机很可能引致区域金融风险。截至2004年末,同在一市的青鸟华光(600076)、山东海龙(000677)两家上市公司为*ST巨力提供了贷款担保,青鸟华光对其担保责任高达9700万元,山东海龙对其担保为5560万元,据记者了解,其中大部分担保贷款都已逾期。这意味着,一旦*ST巨力出现偿债风险,青鸟华光、山东海龙将不可避免地被殃及。从这一意义上讲,*ST巨力的重组已不仅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潍坊区域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板块形象的问题。
  据悉,*ST巨力的问题已开始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已就此成立专门班子,并会同公司第三大股东潍城区国资局,对*ST巨

《拿什么拯救你 *ST巨力(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26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