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刍议
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地方史志工作的开展,毛主席、周总理都曾作过多次重要指示,强调编史修志的伟大作用。中国自古有“盛世修志”之说。今天,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百废待兴,随着四化的大规模进行,随着各门科学的飞跃发展,编纂新的地方史志己成了历史赋予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编纂地方史志是个承先启后的事业,需要认真细致地整理、研究大量原始资料。如果离开了第一性的物质资料,历史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资料非常丰富,仅就文字记载的文献而言,就有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之叹。在这些历史文献中,无论是在总数上,还是在种类上,地方文献部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地方文献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每种印刷数量比其它类型书籍少,有相当数量还是抄本、稿本,再加上兵乱、水火等灾祸,故而零散、亡佚现象非常严重。即使幸存于世的,保藏亦很分散,有的在古书中,有的在档案中,有的在报刊上,有的还零落在不同地方。这大批庞杂的历史资料倘若没有目录来“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使用者必然会迷茫无律,如坠云雾。可以说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工作就是先头部队的尖兵。有一部好的目录作为开门的钥匙指向的路标,对于编纂地方史志工作,功比架桥铺路。
目录学是图书馆科学的一个基本领域,目录学实践与目录学理论研究同样是图书馆学会的基本任务之一。鉴于当前编史修志工作的迅速开展,作为本地图书馆学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学会,为本地编辑一部地方文献目录,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有三利。其一,有利于调查统计地方文献情况。图书馆学会会员分别是图博、档案系统各个行政具体单位或具体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同行业的工作联系或学术交流中,有着程度不同的熟悉和信任。这对于了解地方文献情况颇有方便之处。其二,有利于调度、集中参考资料。图书馆学会虽然是个学术性的群众团体,但毕竟是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学术机构,它完全可以对本地图博、档案系统的所有单位施加影响。这对于统一管理和整理地方文献是大为有益的。其二,有利于鉴别、考证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类型、本地的目录学、版本学专门人才相对地讲在行政编制上比较分散,有的属文化系统,有的属教育系统,还有的属于国家机关或其它系统,而图书馆学会在地方上几乎联系了这类专门人材的全部。
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的人员组织方法有三种。一、学会组织集体编写,从有关单位借调有关人员,组成学会直接领导下的编写组。借调时间半年至一年,借调人员最好脱产,亦可半脱产。二、由学会责成某一单位图书馆、资料室、研究所或学术情报部门编写,学会配合具体单位顶导对编写组工作加以指导、协调。三、学会责成某一热爱目录学,且学有专长,事业心较强的会员编写。由学会出面和所在单位领导商议,从时间上物质上对这样的同志予以支持,也是切实可行的。以上这三种人员组织的方法,各地图书馆学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个人通力合作等。不过,有一点应该强调的是,该工作必须取得有关党政领导部门的赞成和支持,否则,将难以维持。
编辑地方文献目录的工作程序大致有四个步骤。首先是调查了解。这是整个工作的基础,面广量大,得失成败是整个工作的关键。在调查了解的同时,调查者就可以把摸清楚的情况摘抄或者编制成卡片,以备后用。其次是分门别类。为了防止许许多多的卡片杂乱,需要按一定的科学体系将它们排列起来。在学科上有交叉关系的亦可在其它类做互见卡。接着就是,补充核实。一部索引类型的工具书其质量如何,最起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全面,它所反映的情况是否正确。这步工作或粗或略会直接影响到全书的质量。最后是汇集成册。这是小心细致的一步工作,需要一校再校,反复订正。这四个步骤并不是呆板的工作程序,在时间上,前二步可以同时交叉进行;在人员上,前三步亦可分工进行;但最后一步工作必须在前二步工作全部就绪后方能进行。
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在体例上大致有四个组成部分。卷首的说明或几例,用以对编辑的目的、意义、取材、断限、格式、特殊情况等作简要地介绍。主要部分是正编—分类目录。分类体系要科学、合理。所收的文献每一篇都应尽可能详细地注明:书名、著者、册数、版本(或报刊之年、月、日)、收藏者等情况。次要部分是附编,即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其目的是便于使用者从多种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书名和著者的编次,可按首字笔画亦可按汉语拼音音序。著者目录如无必要,可以从略。卷未的附录部分编者可根据情况因事制宜,总之,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在体例上应掌握一条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点的总原则即:科学、准确、方便。
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其功利不仅在于地方史志编纂工作,而且,能为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提供历史依据,能为本地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工作者提供参考,还能为目录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这确实是一桩造福桑梓、一举多得的善事,图书馆学会何不乐而为之?况且,它还可以使主编单位在地方和人民群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出处〕 江苏图书馆工作 1982(4)
《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