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质并迅速引起了脑出血后脑水肿。?
3.4 其他影响因素?
1998年,Winking等[12]连续观察了12例脑出血后手术治疗的患者和5例保守治疗的
患者,检测治疗前、后尿中半胱氨酸白细胞三烯(cys-LT)的代谢产物发现,cys-L
T含量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显著相关(P<0.01),治疗结束后,手术治疗组尿中
白细胞三烯水平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因此认为cys-LT可能是加剧脑出血后脑
水肿的一个因素。1998年,Mayer等[13]用SPECT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血肿边缘脑血流
的变化发现,水肿形成早期脑血流较低,但在72 h内即恢复正常,而最初血肿边缘
缺血再灌注的范围影响了脑水肿的程度。这提示,血肿边缘缺血的高峰期是出血后
的早期,而再灌注损伤是血肿边缘水肿形成的发病机制之一。?
4 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血肿形成24 h后,同侧大脑半球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明显增高[14]。正常动物注入凝
血酶可产生程度相同的血脑屏障破坏,提示凝血酶在血脑屏障破坏中起直接作用。
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明显增高,可使脑水肿液明显增多,加重脑水肿。对单个内皮细
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提示,凝血酶以剂量依赖方式增高通透性[15]。来源于不同组织
的内皮细胞对凝血酶的反应不同,极低浓度的凝血酶即可使脑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发
生明显改变[16]。凝血酶破坏血脑屏障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显示脑血
管内皮细胞缺乏密集的凝血酶受体,因此可能与受体介导的途径无明显关系[17]。
此外,脑出血后4 h即可出现脑水肿,而此时血脑屏障的破坏尚不明显,因此,脑
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与凝血酶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影响无关。?
5 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
大鼠尾状核注血后10 min,尾状核rCBF下降,3 h后rCBF恢复至接近正常,甚至轻
微过度灌注,而此时病理检查发现仍存在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Matz等[18]研
究rCBF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证实,脑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并不因rCBF的恢复而好
转,因此,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细胞损伤可能与血液成分有关。研究证实,脑损
伤是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率降低的共同结果,两个参数中任何一个紊乱均会导致脑损
伤。凝血酶的直接毒性在出血量为50 ml左右的脑血肿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影响代
谢而不是使血流下降引起细胞损伤。最近,Vaughan等[19]证明,小剂量凝血酶对
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激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的凝血酶受体,阻止细胞凋
亡,但稍大剂量的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损伤作用。脑出血后最初的脑损伤和水肿表
现为血流下降引起的代谢紊乱,这是由血肿中弥散入脑的凝血酶引起的,而代谢紊
乱导致了脑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在脑血流高于一般脑缺血临界水平时也发生这一改
变。研究者们认为,早期的脑水肿是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所致。这种毒性作用可能通
过细胞毒性受体或被凝血酶激活的酶原传递的,通过轴突、树突引起其他神经元和
神经细胞突起回缩,造成细胞损伤[20]。凝血酶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作用,还可导
致脑细胞的电生理异常。?
6 小结
尽管近年来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脑出血对脑损害的病理过程,明显
改善了脑出血的治疗现状,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对它的认识有待进
一步深入。
参 考 文 献
1 Brott T, Broderick J, Kothari R, et al. 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
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roke, 1997, 28(1): 1-5.?
2 Wijdicks EF, Fulgham JR. Acute fatal deterioration in putaminal hemor
rhage. Stroke, 1995, 26(10): 1953-1955.?
3 Kingman TA, Mendelow AD, Graham DE, et al.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ass description of model, intracranial pressure changes an
d neuropathology.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98, 47(2): 118-137.?
4 Lee KR, Betz AL, Keep RF, et al. Intracerebral infusion of thrombin a
s a cause of brain&n
5 Lee KR, Colon GP, Betz AL, et al. Edema from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the role of thrombin. J Neurosurg, 1996, 84(1): 91-96.
6 Lee KR, Kawai N, Kim S, et al. 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after in
tracerebral hemorrhage: effects of thrombi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blo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408.html
3.4 其他影响因素?
1998年,Winking等[12]连续观察了12例脑出血后手术治疗的患者和5例保守治疗的
患者,检测治疗前、后尿中半胱氨酸白细胞三烯(cys-LT)的代谢产物发现,cys-L
T含量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显著相关(P<0.01),治疗结束后,手术治疗组尿中
白细胞三烯水平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因此认为cys-LT可能是加剧脑出血后脑
水肿的一个因素。1998年,Mayer等[13]用SPECT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血肿边缘脑血流
的变化发现,水肿形成早期脑血流较低,但在72 h内即恢复正常,而最初血肿边缘
缺血再灌注的范围影响了脑水肿的程度。这提示,血肿边缘缺血的高峰期是出血后
的早期,而再灌注损伤是血肿边缘水肿形成的发病机制之一。?
4 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血肿形成24 h后,同侧大脑半球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明显增高[14]。正常动物注入凝
血酶可产生程度相同的血脑屏障破坏,提示凝血酶在血脑屏障破坏中起直接作用。
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明显增高,可使脑水肿液明显增多,加重脑水肿。对单个内皮细
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提示,凝血酶以剂量依赖方式增高通透性[15]。来源于不同组织
的内皮细胞对凝血酶的反应不同,极低浓度的凝血酶即可使脑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发
生明显改变[16]。凝血酶破坏血脑屏障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显示脑血
管内皮细胞缺乏密集的凝血酶受体,因此可能与受体介导的途径无明显关系[17]。
此外,脑出血后4 h即可出现脑水肿,而此时血脑屏障的破坏尚不明显,因此,脑
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与凝血酶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影响无关。?
5 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
大鼠尾状核注血后10 min,尾状核rCBF下降,3 h后rCBF恢复至接近正常,甚至轻
微过度灌注,而此时病理检查发现仍存在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Matz等[18]研
究rCBF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证实,脑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并不因rCBF的恢复而好
转,因此,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细胞损伤可能与血液成分有关。研究证实,脑损
伤是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率降低的共同结果,两个参数中任何一个紊乱均会导致脑损
伤。凝血酶的直接毒性在出血量为50 ml左右的脑血肿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影响代
谢而不是使血流下降引起细胞损伤。最近,Vaughan等[19]证明,小剂量凝血酶对
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激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的凝血酶受体,阻止细胞凋
亡,但稍大剂量的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损伤作用。脑出血后最初的脑损伤和水肿表
现为血流下降引起的代谢紊乱,这是由血肿中弥散入脑的凝血酶引起的,而代谢紊
乱导致了脑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在脑血流高于一般脑缺血临界水平时也发生这一改
变。研究者们认为,早期的脑水肿是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所致。这种毒性作用可能通
过细胞毒性受体或被凝血酶激活的酶原传递的,通过轴突、树突引起其他神经元和
神经细胞突起回缩,造成细胞损伤[20]。凝血酶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作用,还可导
致脑细胞的电生理异常。?
6 小结
尽管近年来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脑出血对脑损害的病理过程,明显
改善了脑出血的治疗现状,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对它的认识有待进
一步深入。
参 考 文 献
1 Brott T, Broderick J, Kothari R, et al. 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
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roke, 1997, 28(1): 1-5.?
2 Wijdicks EF, Fulgham JR. Acute fatal deterioration in putaminal hemor
rhage. Stroke, 1995, 26(10): 1953-1955.?
3 Kingman TA, Mendelow AD, Graham DE, et al.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ass description of model, intracranial pressure changes an
d neuropathology.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98, 47(2): 118-137.?
4 Lee KR, Betz AL, Keep RF, et al. Intracerebral infusion of thrombin a
s a cause of brain&n
bsp;edema. J Neurosurg, 1995, 83(6): 1045-1050.?
5 Lee KR, Colon GP, Betz AL, et al. Edema from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the role of thrombin. J Neurosurg, 1996, 84(1): 91-96.
6 Lee KR, Kawai N, Kim S, et al. 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after in
tracerebral hemorrhage: effects of thrombi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blo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