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
制严重地限制了媒体的发展空间,传媒集团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发展难度很大。从发达国家传媒集团的发展过程来看,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现行的传媒管理体制,把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即使一些实力较强的传媒集团,也无法突破体制的限制,把零碎的市场整合起来。这是我国传媒集团难以做大做强的体制性原因。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第3页)
③ 传媒业行业壁垒很高,垄断利润带来了表面繁荣。传媒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国家的行政控制很严,行业壁垒很高。行业壁垒造成了传媒业的寡头经济现象,一个行业或地区的传媒市场一般被为数不多的两个或三个传媒集团垄断。寡头垄断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传媒业一派繁荣景象,很多传媒集团花巨资建高档办公楼,经营星级酒店和度假村等。这种繁荣只是表面上的,与国外传媒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我国传媒的渗透能力指数只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寡头垄断不利于市场效率的发挥。我国传媒业的寡头垄断带来了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并不利于整个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综合传媒能力的提高。
④ 缺乏优胜劣汰机制,媒体兼并、联合、重组存在很多障碍。我国有一万多家报刊社,几千家电视台、电台,除少数媒体有较好的效益外,有很大一批数量只是靠行政拨款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在我国媒体都是事业单位,除因宣传违规而被撤消刊号,即使负债累累也不会倒闭或破产。我国传媒业缺乏应有退出机制,使媒体的兼并、联合、重组存在很多障碍,在实践中的行政撮合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无法通过优胜劣汰、有生有死的市场法则进行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这也是传媒集团难以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⑤ 传媒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传媒业已形成了近1000亿的资产,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部门对这么大的一笔资产进行监管。在大多数地方,媒体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都归媒体单位所有,也有些地方(如上海)媒体资产由宣传部直接支配。传媒资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建立。一方面,传媒集团管理者的经济收入与经营业绩不直接挂钩,影响了其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他们的经营行为也缺乏应有的监督,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行为。
⑥ 缺乏国际化战略意识,在国际传播上力量很弱。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强大、日益开放的大国,在国际舆论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主要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少数几个中央级媒体承担,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但在国际上的声音依然很弱。现在有一些地方(如广东、上海等)的传媒集团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完全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但地方媒体只把眼光放在国内或本地区,缺乏国际化战略意识,这不但限制了它们自身的发展空间,也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传播上的力量。
三、我国传媒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案设想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传媒加紧抢占国内市场,传媒业面临很大挑战。另一方面,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力量,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传媒业面临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笔者认为,我国的传媒改革还应继续坚持党管舆论、社会效益第一和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大原则的前提下,加快束缚传媒业发展的体制弊端的改革步伐。针对传媒业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战略方案的一些初步设想。
1、确定集团化改革目标模式。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传媒集团化改革宜采用“一团两制”的模式,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宣传部门还是事业性质,保留报社、电视台、电台等事业法人资格和编制,是舆论宣传的主体。经营部门剥离出来成立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母子公司体制,是市场运作的主体。事业单位是企业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享有资产收益权、重要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按照现有法律框架,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明确党委与公司董事会的权、责、利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2、改革传媒业宏观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调整传媒业的宏观管理体制,突破条块分开限制,促进媒体产业结构转型。一方面要打破条条分割,首先要把广播电视局与广电集团分离,进一步再把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局合并。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组建跨媒体、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另一方面要打破块块分割,削弱地方对新闻媒体的属地管辖权,组建跨地区的新闻管理机构,鼓励传媒集团实行跨地区发展。
3、打破传媒业的行业壁垒。放宽传媒业的准入条件,突破机关报(台)一统天下和传媒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允许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参与媒体经营运作。一种方式是允许企业、社团及个人参股传媒集团的经营性公司,另一种方式允许创办有别于机关报(台)的公共媒体,公共媒体由企业、社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410.html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第3页)
③ 传媒业行业壁垒很高,垄断利润带来了表面繁荣。传媒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国家的行政控制很严,行业壁垒很高。行业壁垒造成了传媒业的寡头经济现象,一个行业或地区的传媒市场一般被为数不多的两个或三个传媒集团垄断。寡头垄断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传媒业一派繁荣景象,很多传媒集团花巨资建高档办公楼,经营星级酒店和度假村等。这种繁荣只是表面上的,与国外传媒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我国传媒的渗透能力指数只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寡头垄断不利于市场效率的发挥。我国传媒业的寡头垄断带来了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并不利于整个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综合传媒能力的提高。
④ 缺乏优胜劣汰机制,媒体兼并、联合、重组存在很多障碍。我国有一万多家报刊社,几千家电视台、电台,除少数媒体有较好的效益外,有很大一批数量只是靠行政拨款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在我国媒体都是事业单位,除因宣传违规而被撤消刊号,即使负债累累也不会倒闭或破产。我国传媒业缺乏应有退出机制,使媒体的兼并、联合、重组存在很多障碍,在实践中的行政撮合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无法通过优胜劣汰、有生有死的市场法则进行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这也是传媒集团难以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⑤ 传媒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传媒业已形成了近1000亿的资产,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部门对这么大的一笔资产进行监管。在大多数地方,媒体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都归媒体单位所有,也有些地方(如上海)媒体资产由宣传部直接支配。传媒资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建立。一方面,传媒集团管理者的经济收入与经营业绩不直接挂钩,影响了其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他们的经营行为也缺乏应有的监督,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行为。
⑥ 缺乏国际化战略意识,在国际传播上力量很弱。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强大、日益开放的大国,在国际舆论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主要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少数几个中央级媒体承担,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但在国际上的声音依然很弱。现在有一些地方(如广东、上海等)的传媒集团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完全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但地方媒体只把眼光放在国内或本地区,缺乏国际化战略意识,这不但限制了它们自身的发展空间,也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传播上的力量。
三、我国传媒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案设想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传媒加紧抢占国内市场,传媒业面临很大挑战。另一方面,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力量,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传媒业面临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笔者认为,我国的传媒改革还应继续坚持党管舆论、社会效益第一和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大原则的前提下,加快束缚传媒业发展的体制弊端的改革步伐。针对传媒业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战略方案的一些初步设想。
1、确定集团化改革目标模式。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传媒集团化改革宜采用“一团两制”的模式,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宣传部门还是事业性质,保留报社、电视台、电台等事业法人资格和编制,是舆论宣传的主体。经营部门剥离出来成立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母子公司体制,是市场运作的主体。事业单位是企业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享有资产收益权、重要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按照现有法律框架,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明确党委与公司董事会的权、责、利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2、改革传媒业宏观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调整传媒业的宏观管理体制,突破条块分开限制,促进媒体产业结构转型。一方面要打破条条分割,首先要把广播电视局与广电集团分离,进一步再把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局合并。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组建跨媒体、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另一方面要打破块块分割,削弱地方对新闻媒体的属地管辖权,组建跨地区的新闻管理机构,鼓励传媒集团实行跨地区发展。
3、打破传媒业的行业壁垒。放宽传媒业的准入条件,突破机关报(台)一统天下和传媒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允许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参与媒体经营运作。一种方式是允许企业、社团及个人参股传媒集团的经营性公司,另一种方式允许创办有别于机关报(台)的公共媒体,公共媒体由企业、社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