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新闻报道的“度”:从一则新闻报道所想到的


 04年6月12日,在继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区成为新的“恐怖漩涡”的沙特阿拉伯,美国人保罗·马歇尔·约翰逊在位于利雅得的自家寓所门口被恐怖分子挟持。挟持事件三天后,恐怖分子提出要求,限令沙特当局在72小时之内释放在押的“基地”人员,否则,将杀害这名美国人质。18日,在得不到沙特当局任何答复的情况下,恐怖分子将约翰逊杀害,并在“圣战之声”网站上公布了三张受害人照片。
事件一出,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在相关板块予以重型报道,由事件产生的特殊背景(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反恐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和产生的重大影响(此次事件对沙特的连环的政治、经济重创以及英美为首的国际反恐策略新转变的可能性)来讲,事件的报道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涉及到具体的报道方式上,一些媒体却跨越了“雷池”,不仅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道德,而且,也暴露出了媒体日渐淡漠的社会责任意识。
媒体的失职主要与三张受害人图片有关。这三张图片是在受害人遇害之后,由基地恐怖分子通过其网站所发布出来的。三张照片的内容分别是:受害人血淋淋的人头放置在一具穿着橙色紧身衣的尸体背部;由一只手提着的人头的正面;以及从另一个角度拍摄的人头。三张照片都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血腥”意味,可以说,用“血淋淋”来形容三张照片丝毫不为过。然而,比照片更为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三张被恐怖分子用来“炫耀战绩”、作为“恐吓手段”的“恐怖照片”,国内的一些新闻媒体以及一些门户网站居然未做任何画面处理便堂而皇之的刊登出来。这其中,不乏国内强势媒体。而且,某家电视台画面播出之时,正是午饭时间。不用上升到更高的意义上,就单从最现实的“吃饭进行时”这点来说,可以想象,这张“倒胃新闻”将引起人们怎样的“沮丧”和“不适”!

事实上,近些年来,伴随着媒体走向“市场化”和蜂拥而起的新老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这样的“倒胃新闻”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案了。动荡的国际形势、频发的恐怖活动,为如此新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支持,就在前不久,萨达姆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两张血肉模糊的照片、以及美国人美国人质尼克·伯格被斩首的录像均未做任何图像处理,不断频现于国内新闻媒体。具体到国内新闻节目,克隆而生的一大批同质的法制栏目和都市类报纸,在“眼球经济”的诱惑下,也在日益突破报道的界限。“枪杀”、“车祸”、“自杀”、“尸体”等等不断地在这些节目中上演着“真人秀”。这种种细肆无忌弹的新闻背后,是媒体对于市场利益的最大膜拜和对于受众的最大愚弄。
100多年前,面对当时一些商业报纸为最大限度的盈利,在“新闻自由”的幌子下,非法采集新闻以及在其报纸上刊登大量诲淫诲盗,大肆渲染色情凶杀之新闻现状,报人奥克斯创办《纽约时报》,一反当时盛行的“新闻”标准,指出该报将客观、公正地刊登所有值得刊登的新闻,不会让那些色腥新闻、私生活实录以及通过门缝中窃看得来的报道,玷污了早餐的桌布。由此新闻报业自律观念得以萌生。时至今日,坚守新闻专业理念的《纽约时报》、《基督教箴言报》、《泰晤士报》等作为新闻媒体的典范,依然证明着“高雅新闻”经久不衰的魅力。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媒体世界的一股强大的“不和谐音”。一些地方小报、电视媒体纯粹以“市场”为导向,片面追求发行量、收视率,不惜自降新闻品格,进行种种“非常规”报道,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最大限度地盈利。
“星(明星)腥(血腥)性(色情)”新闻的背后,是新闻理念的严重缺失和新闻道德的彻底沦丧。虽然具有正义和良知的人士不断地对媒体的“混乱”予以抗议,然而,一些媒体却依然“我行我素”。市场取向的媒体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市场需要——不是媒体喜欢暴力而是受众喜欢暴力。在收视率、发行量等媒介调研数据成为媒介生存的“紧箍咒”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迎合受众成为众多媒体心照不宣的统一行动。车祸、自杀、凶杀、抢劫这些血腥新闻由于颇富戏剧色彩,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好奇心理,而且,与之相伴随的现场目击图片还可以以其真实的现场感、巨大的冲击力带给受众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这些“出格”的新闻往往能制造出一种“轰动效应”,从而在短时期内迅速提升报纸的发行量、电视、广播的收视率、收听率。于是,在一种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新闻媒体置新闻伦理与道德于不顾,将别人的隐私和痛苦赤裸裸地展示在受众前。
很显然,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种新闻供给机构”来获得关于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知识的今天,传媒如上种种不负责任的报道无疑会给当下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首先,它加大了人们的社会焦虑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传媒提供给受众的世界中充满血腥、暴力、丑闻和尔虞我诈等社会阴暗面时,受众怎们能感觉到世界是安全的,又怎么能建立社会成员之间最起码的信任呢?其次,长此以往地浸染于“丑闻”、“血腥”、“偷拍偷录”的媒介

《新闻报道的“度”:从一则新闻报道所想到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44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