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作客聊天实录
,看一看有没有小偷进去。他们的飞机到中国侦查,也是象警察一样,看看中国有没有不安全的因素。中美双方的心理和立场不一样。但是如果为了美国的安全,中国的飞机到美国人的家门口飞行侦察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有一次我跟《纽约时报》前总编辑、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主席托平在《杨澜访谈录》中对话,杨澜问托平:如果中国的飞机到美国家门口巡逻,怎么办?他说,"美国肯定一个导弹把那个飞机打下来"。这和一个国家的强大有关系,因为中国太弱了,中国也没有办法,所以很多情况下,美国来了没有办法。而六十年代不一样。那个年代,美国飞机每入侵一次中国领空,中国都要抗议一次。我小时候看《人民日报》,记得中国外交部抗议了不下六百多次。当然现在为了中美关系的长远大计,也就不抗议了。
主持人:都说记者出身的教授比较另类,下一个问题是您的学生向您提问的:你如何看待不许学生考托福和GRE,您又如何看待你和你的学生签署的协议中,有手机24小时必须开机这一条?
李希光:不准考托福和GRE是的理由是这样的:清华大学是国立大学,你到清华来,你的学费不是你父母出的,是全国纳税人出的。你本身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大学,你再考托福和GRE到国外的三流、四流大学读书,你当初就没有必要进清华大学。你应该把这个位置让给其他的同学。你不要浪费资源。如果你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学,比如,哈佛和耶鲁,但是,中国人称清华是中国的哈佛,而美国人自称哈佛是美国的清华。如果你到了清华,一心想着出国,你是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信心对你自己更是没有信心。我们的清华新闻学院院长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差。哥伦比亚的院长是《纽约时报》总编,而我们的院长是《人民日报》总编。哥大的新闻学教授是美联社高级记者,而清华新闻学教授是新华社高级记者。
24小时开机是培养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要求。你睡觉,新闻不可能睡觉,新闻不会睡觉。你二十四小时开机,就是要求你时刻准备奔赴采访第一线。为了检查同学是否开机,我有的时后会半夜突击检查。如果发现那个同学没有开机,我会让他写检查。
网友: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希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传媒就是做生意,既然是做生意,就要有市场,要有注意力的市场,眼球的市常有了眼球就有了广告,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关系。注意力怎么形成的?靠可视率、可读率和点击率。前面讲了,凶杀、色情可能有很大的市常如果把《花花公子》弄到中国出版,中国的市场很大。但是《花花公子》会给中国的公民带来什么?会不会使我们的民主政治搞的更好?我不这样认为。《花花公子》之类的刊物只能促使读者对政治越来越冷淡,对他人、邻里乡亲、民族和社区的利益越来越冷淡。我认为,媒体可以按市场规律来做,但是作为新闻只能走司马迁、唐玄奘和海明威的道路。
网友:您作为一位研究传媒的学者,你怎么看待传媒的非常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李希光:都市报只期望读者订一家都市报。在注意力和广告商的驱动下,新闻重复、版面形式的重复是可以想象的。《兰州都市报》、《贵阳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不可能在新闻报道上另搞一套。国内国际新闻信息来源必定采用新华社通稿,当然在这些版面上看上去是一样的。不可能北京一开会,来一大堆记者采访。全国有八千多家杂志,两千多家报纸,如果每家报纸派记者到北京采访,光报刊就有一万个记者每天在各个新闻现场转悠,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所以,报纸内容看上去一样,是因为信源是统一的。据统计,中国的都市报,包括各级省报,他们的版面,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90%的新闻都是来自于新华社,所以看上去一样,但是本地新闻是各个媒体自己采编的。
网友:你怎么评价京派、海派和南派不同的特点?
李希光:北京是全国媒体环境最开放的,上海是全国媒体环境最保守的,广州人是帮助北京人办报。《南方周末》办得成功是因为北京的媒介环境比南方开方,因为《南方周末》大胆刊登批评北方的文章,而少有批评广东的文章。《经济观察报》是山东某个公司投资的,但是编辑部、总编都在北京。《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虽然总部在广州,但是主要的编辑记者和组稿基本在北京,他们的作者和信源更多半是来自于北京。离开了北京,南方的报纸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也给北京自己的媒体,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国家主流大报提出了挑战。因为北京的媒体自己的改革没有跟上去,白白的把这样的信息平台让给人家,北京的媒体,如《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把失去的市场拉回来。
主持人:作为媒体研究者,您每天的新闻生活是怎么样的?看什么电视、上什么网站?如何获取信息?
李希光:我现在看书比看电视和报纸更多一些。国内的报纸我现在是除非上课,给学生布置作业我才看 《李希光作客聊天实录(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480.html
主持人:都说记者出身的教授比较另类,下一个问题是您的学生向您提问的:你如何看待不许学生考托福和GRE,您又如何看待你和你的学生签署的协议中,有手机24小时必须开机这一条?
李希光:不准考托福和GRE是的理由是这样的:清华大学是国立大学,你到清华来,你的学费不是你父母出的,是全国纳税人出的。你本身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大学,你再考托福和GRE到国外的三流、四流大学读书,你当初就没有必要进清华大学。你应该把这个位置让给其他的同学。你不要浪费资源。如果你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学,比如,哈佛和耶鲁,但是,中国人称清华是中国的哈佛,而美国人自称哈佛是美国的清华。如果你到了清华,一心想着出国,你是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信心对你自己更是没有信心。我们的清华新闻学院院长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差。哥伦比亚的院长是《纽约时报》总编,而我们的院长是《人民日报》总编。哥大的新闻学教授是美联社高级记者,而清华新闻学教授是新华社高级记者。
24小时开机是培养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要求。你睡觉,新闻不可能睡觉,新闻不会睡觉。你二十四小时开机,就是要求你时刻准备奔赴采访第一线。为了检查同学是否开机,我有的时后会半夜突击检查。如果发现那个同学没有开机,我会让他写检查。
网友: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希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传媒就是做生意,既然是做生意,就要有市场,要有注意力的市场,眼球的市常有了眼球就有了广告,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关系。注意力怎么形成的?靠可视率、可读率和点击率。前面讲了,凶杀、色情可能有很大的市常如果把《花花公子》弄到中国出版,中国的市场很大。但是《花花公子》会给中国的公民带来什么?会不会使我们的民主政治搞的更好?我不这样认为。《花花公子》之类的刊物只能促使读者对政治越来越冷淡,对他人、邻里乡亲、民族和社区的利益越来越冷淡。我认为,媒体可以按市场规律来做,但是作为新闻只能走司马迁、唐玄奘和海明威的道路。
网友:您作为一位研究传媒的学者,你怎么看待传媒的非常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李希光:都市报只期望读者订一家都市报。在注意力和广告商的驱动下,新闻重复、版面形式的重复是可以想象的。《兰州都市报》、《贵阳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不可能在新闻报道上另搞一套。国内国际新闻信息来源必定采用新华社通稿,当然在这些版面上看上去是一样的。不可能北京一开会,来一大堆记者采访。全国有八千多家杂志,两千多家报纸,如果每家报纸派记者到北京采访,光报刊就有一万个记者每天在各个新闻现场转悠,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所以,报纸内容看上去一样,是因为信源是统一的。据统计,中国的都市报,包括各级省报,他们的版面,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90%的新闻都是来自于新华社,所以看上去一样,但是本地新闻是各个媒体自己采编的。
网友:你怎么评价京派、海派和南派不同的特点?
李希光:北京是全国媒体环境最开放的,上海是全国媒体环境最保守的,广州人是帮助北京人办报。《南方周末》办得成功是因为北京的媒介环境比南方开方,因为《南方周末》大胆刊登批评北方的文章,而少有批评广东的文章。《经济观察报》是山东某个公司投资的,但是编辑部、总编都在北京。《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虽然总部在广州,但是主要的编辑记者和组稿基本在北京,他们的作者和信源更多半是来自于北京。离开了北京,南方的报纸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也给北京自己的媒体,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国家主流大报提出了挑战。因为北京的媒体自己的改革没有跟上去,白白的把这样的信息平台让给人家,北京的媒体,如《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把失去的市场拉回来。
主持人:作为媒体研究者,您每天的新闻生活是怎么样的?看什么电视、上什么网站?如何获取信息?
李希光:我现在看书比看电视和报纸更多一些。国内的报纸我现在是除非上课,给学生布置作业我才看 《李希光作客聊天实录(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