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作客聊天实录
李希光:我非常高兴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我叫李希光,我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是新闻教育工作者。能坐在总编的聊天室里,我感觉到非常的荣幸,也诚惶诚恐,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做过总编,但是坐到这里我非常的高兴,有机会和各位网友交流。我也是新浪的一位网友,但是在聊天室里却从来没有聊过,希望与大家交流,谢谢。
网友:清华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办的非常有特色,很多人也关心它和人大、北大的新闻系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李希光:谢谢网友的问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它的特色更突出在国际两个字上,突出国际化和全球化,或者是国际视野和全球视野,和国内的其他兄弟院校,我们不强调和他们的竞争,我们强调的是国际竞争,我们的目标是在国际的平台,就象清华大学领导讲的,要在2010年建立国际一流大学。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将努力与国际上的一流的新闻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竞争。这种竞争是争夺学生资源。清华大学很多优秀的学生毕业就到美国的斯坦福、哥伦比亚等学校去学习,我们不仅要把这批生源留下来,而且要把美国的生源吸引过来,因为教育产业是非常大的产业。今天,一说是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毕业的,很容易在国际主流媒体找到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将来你只要说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媒体,要想会马上录用你。我相信,清华新闻学院会成为国际一流的新闻学院。今天很多人以考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荣,而我们的目标是:未来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以考上清华新闻学院为荣。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和国际上竞争。
主持人:我们知道李教授对西方媒体有非常独到的研究,有位网友问,中国会不会出现象《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媒体?
李希光:中国就目前来说很难出现类似《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因为传统的各级党报等多半处于正统保守、缺乏创新精神的营地。而其他的商业媒体,比如国内目前出现的大批的财经类报纸,他们走的是商业化和娱乐化路线。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的事实报道。中国的这两类报纸目前更多的都是靠言论来生存和求发展。这种言论为导向的新闻学和《纽约时报》等西方新闻学的做法是相反的,西方大报纸强调事实性报道或者新闻报道,他们关注重大的事件。在这方面,我们国内的主流媒体,如我们的各级党报有这方面的新闻感觉,但是从报道方法上来看,不适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以来,国内的传统媒体在新的商业化争夺注意力和眼球的竞争平台上,很难生存发展。而新生的商业化媒体由于回避重大新闻,或者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而拒绝对重大选题进行报道,他们也丧失了这块新闻阵地。我认为中国的媒体分两类媒体:一个是传统的主流媒体,他们有权报道重大选题,但是他们不会创新,不愿意在这方面创新,读者不愿意看。而商业性的、娱乐性的报纸,他们回避重大新闻,在这样的一种媒介的环境下,不会出现《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
网友:这两年商业报纸大规模的兴起,对中国的传媒业将产生什么作用?
李希光:商业媒体活跃了整个媒体市场,促进了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种媒体产业,应该是营销和新闻采编截然分开,如果不分开,这样把新闻采编和营销放在一块,其结果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是说我们的媒体越发达,人民群众对重大的事件知道的越少。或者由于采访和报道对象或引用的新闻来源片面或者充满了个人偏见,我们的媒体越发达,老百姓对重要事件、公共事务、公共政策知道的越少。
主持人: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希光:就是媒体太商业化了。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导致极度地追求收视率、点击率、煽情、NBA、暴力、战争和恐怖主义新闻。比如,媒体一旦报道美国要打伊拉克,点击率就会上来。但是,媒体报道与中国广大公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如子女就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改善的问题、购买的商品的服务质量以及他们的未来的医疗保险等等内容是很少的。媒体报道点击率最高、读者最爱看的新闻不是和他们个人或社区利益相关的,而是那些与他们个人和所在社区利益毫不相关的新闻。今天这种高度商业化的媒体把读者和观众、网民埋葬在与广大中国人利益毫不相关的信息垃圾中,所以,我们大家必须有一种觉醒。什么觉醒?就是要认识到商业化的发展,可以带来媒体产业的发达,但是媒体产业的发达,不意味着老百姓会知道更多的事实的真相,倒很可能被一大堆信息垃圾给埋葬。
网友:有什么样的办法扭转这种局面吗?
李希光: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高度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这样的新闻工作者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坚持新闻的公正性、维护公众利益、恪守新闻道德。今年上半年我出了一本书《新闻的核心》,其中强调的就是新闻的公正性。我们的报道应该围绕和公众相关的重大事件加以报道,而且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必须多信源地进行报道。所谓多信源,就是指,如果报道战争或冲 《李希光作客聊天实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480.html
网友:清华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办的非常有特色,很多人也关心它和人大、北大的新闻系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李希光:谢谢网友的问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它的特色更突出在国际两个字上,突出国际化和全球化,或者是国际视野和全球视野,和国内的其他兄弟院校,我们不强调和他们的竞争,我们强调的是国际竞争,我们的目标是在国际的平台,就象清华大学领导讲的,要在2010年建立国际一流大学。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将努力与国际上的一流的新闻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竞争。这种竞争是争夺学生资源。清华大学很多优秀的学生毕业就到美国的斯坦福、哥伦比亚等学校去学习,我们不仅要把这批生源留下来,而且要把美国的生源吸引过来,因为教育产业是非常大的产业。今天,一说是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毕业的,很容易在国际主流媒体找到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将来你只要说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媒体,要想会马上录用你。我相信,清华新闻学院会成为国际一流的新闻学院。今天很多人以考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荣,而我们的目标是:未来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以考上清华新闻学院为荣。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和国际上竞争。
主持人:我们知道李教授对西方媒体有非常独到的研究,有位网友问,中国会不会出现象《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媒体?
李希光:中国就目前来说很难出现类似《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因为传统的各级党报等多半处于正统保守、缺乏创新精神的营地。而其他的商业媒体,比如国内目前出现的大批的财经类报纸,他们走的是商业化和娱乐化路线。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的事实报道。中国的这两类报纸目前更多的都是靠言论来生存和求发展。这种言论为导向的新闻学和《纽约时报》等西方新闻学的做法是相反的,西方大报纸强调事实性报道或者新闻报道,他们关注重大的事件。在这方面,我们国内的主流媒体,如我们的各级党报有这方面的新闻感觉,但是从报道方法上来看,不适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以来,国内的传统媒体在新的商业化争夺注意力和眼球的竞争平台上,很难生存发展。而新生的商业化媒体由于回避重大新闻,或者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而拒绝对重大选题进行报道,他们也丧失了这块新闻阵地。我认为中国的媒体分两类媒体:一个是传统的主流媒体,他们有权报道重大选题,但是他们不会创新,不愿意在这方面创新,读者不愿意看。而商业性的、娱乐性的报纸,他们回避重大新闻,在这样的一种媒介的环境下,不会出现《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
网友:这两年商业报纸大规模的兴起,对中国的传媒业将产生什么作用?
李希光:商业媒体活跃了整个媒体市场,促进了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种媒体产业,应该是营销和新闻采编截然分开,如果不分开,这样把新闻采编和营销放在一块,其结果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是说我们的媒体越发达,人民群众对重大的事件知道的越少。或者由于采访和报道对象或引用的新闻来源片面或者充满了个人偏见,我们的媒体越发达,老百姓对重要事件、公共事务、公共政策知道的越少。
主持人: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希光:就是媒体太商业化了。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导致极度地追求收视率、点击率、煽情、NBA、暴力、战争和恐怖主义新闻。比如,媒体一旦报道美国要打伊拉克,点击率就会上来。但是,媒体报道与中国广大公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如子女就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改善的问题、购买的商品的服务质量以及他们的未来的医疗保险等等内容是很少的。媒体报道点击率最高、读者最爱看的新闻不是和他们个人或社区利益相关的,而是那些与他们个人和所在社区利益毫不相关的新闻。今天这种高度商业化的媒体把读者和观众、网民埋葬在与广大中国人利益毫不相关的信息垃圾中,所以,我们大家必须有一种觉醒。什么觉醒?就是要认识到商业化的发展,可以带来媒体产业的发达,但是媒体产业的发达,不意味着老百姓会知道更多的事实的真相,倒很可能被一大堆信息垃圾给埋葬。
网友:有什么样的办法扭转这种局面吗?
李希光: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高度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这样的新闻工作者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坚持新闻的公正性、维护公众利益、恪守新闻道德。今年上半年我出了一本书《新闻的核心》,其中强调的就是新闻的公正性。我们的报道应该围绕和公众相关的重大事件加以报道,而且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必须多信源地进行报道。所谓多信源,就是指,如果报道战争或冲 《李希光作客聊天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