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工作概论
的文献资料,就会遇到困难,例如,地方出版物并非都是反映本地风貌的。就辽宁人民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书籍来说,以辽宁为内容的图书则寥寥无几。至于地方人士的著述亦然。隶属于某地区人士的著述,并非其作品都是反映地方内容的。例如孙中山是广东人,他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及其他著作则是对治国策略的阐述,与作者隶属的广东则毫无关系。正如毛泽东同志的著述及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的著述,决不能以籍贯隶属关系而归入地方文献,应以某知识内容归入学科类别中,这是毫无疑义的。如果集中统一保管,将其有关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的著述,无视其内容如何,形式如何,文种差异,统统集中保管,实际上就成为图书馆中的一个小图书馆,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无法办到的。它不仅破坏了图书馆以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和正常的工作秩序,导致图书馆各部业务建设中的诸多矛盾,也导致读者查找资料中的诸多不便,这是图书馆工作中的内延矛盾。再从科学发展方向看,学科分类已向大联合、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方向发展,一个课题涉及诸多边缘学科,甚至已跨及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两大门类。要完成这样的课题,读者只有依赖于图书馆的综合性咨询参考部门提供的多学科书刊资料去完成之。比如,张学良是辽宁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张的爱好与专长,除了军事上的成就外,亦能诗能文。况且他一生活动普及国内外,其涉及的学科内容及地域,亦非地方文献范围所能囊括的。其他很多人物亦如此。他们往往超越了县界、省界、甚至国界。其事迹与著述只能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书刊资料中去挖掘。仅从区域性的地方文献中是无法完成其生平事迹资料的。再就文献文种及形式来看,中外东西文种不同,如何排架,书刊形式不同,如何保管,内容各异又如何区别等等。假使采取分散保管,将地域性的书刊各归其所属的学科中,这些问题则可避免。那么,分散保管能不能解决地方文献集中反映呢?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需有关地方文献资料在分编中增加一张地方文献卡片即可得到解决。换句话说,也就是增设一套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就能集中反映出来。至于读者所需文献具体保管在什么地方,对读者来说关系不大。再说,地方文献从文种上来看,它不仅有汉文,同时也有蒙文、藏文、满文、回文等兄弟民族文字,还有日、俄、英、法、德、葡等外文文种。假使集中统一保管,势必要设立不同文种的书库或书架,配备懂汉语、蒙语、藏语、满语、回语以及各种外语的专门人才,这在图书馆是无法做到的。即使是能够配备所谈到的具备懂蒙、藏、满等和外语人才,也无法解决那些不同文种文献的集中统一管理。又如,地方文献从其形式来看,有线装书、期刊、报纸、目录、索引、胶卷、胶片等形式,而从图书馆现状来看,线装书主要在古籍部;期刊、报纸在期刊部;而目录、索引等又在书目部;胶卷、胶片又单独保存在技术部。从分类来看,线装书多采用四部分类法;图书、期刊、报纸分别采用中图法和资料法。无法统一分编、统一排架。线装书还分善本和普通本,胶片又在保管上要求较高,很难统一对待。等等。
《地方文献工作概论(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2625.html
总之,集中统一保管地方文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和集中统一保管相比,分散保管简便易行,且吻合文献所含知识的分类体系,便于图书馆文献分类的统一管理。所以,地方文献还是应采用分散保管的方式为好。
七、结束语
地方文献从搜集、整理、保管到利用是一项艰难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尤其是建国以后,各地修志之风顿起。各系统、部门、厂矿企业都在积极地纂修专业志、厂矿志、地方党史、地名录、人物志等。这在无形之中给省(区)级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省馆在搜集地方文献的同时,很好地配合地方志的编纂工作。 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大的分支,它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发挥其多学科、多功能的作用。省馆在搜集这部分文献时,应有规划和重点。这也要求省馆要做好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为此,提出几点建议:第一需要有关领导机关对地方文献工作给以具体的领导和支持;第二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物质保证;第三需要优惠的措施,给予政策性的法律保护;第四最重要,就是需要有一批热爱乡土事业,并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或地方史知识的图书馆工作者从事地方文献工作。具备以上四点,再加上科学的工作方法,我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出处〕 陕西图书馆 1990.(2)
《地方文献工作概论(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