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述略
在编辑专题书目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撰写了综述性学术论文《清代西北舆地学》、《西北地方志概述》、《1900一1949年甘肃期刊调查)、《浅述馆藏西北地方文献
的民族特征》、《甘肃省地方志考略》等。从更深层次上去研究文献、揭示文献。
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思考
搞好地方文献的关键,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全馆的共识、经费的投入、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其理论基础,统一思想。特别是要对地方文献收藏范围等问题,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探讨,取得地方文献工作者的共识,因为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书目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
一、地方文献内容的界定
地方文献是依据文献内容的地方特点来积累文献的。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首先在于对地方文献范围的界定。在地域范围的界定上,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而对于内容范围的界定。图书馆界的认识还不十分一致。我们认为地方文献的特点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容必须具备地方研究性质。不论何人的著作,何地的出版社,也不论何文种。早期刘国钧先生为国立兰州图书馆确定,地方文献是由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三部分组成(到今天国内有的收藏单位的地方文献,还是由这三部分组成。)。这种组成在建国前地区经济、社会、学术、科学研究发展相对落后,人物的流动性不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建国后在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中,随着地方文献量的不断增长,我们总结搜集工作经验,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地方人士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作,都是以文献的外部形式来划分文献,地方出版物是以文献的出版地为文献划分标准,地方人士著作是以著者的出身地为文献划分标准,都与文献的内容没有联系,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反映一地区经济文化、科学事业的整个面貌。但这不是由于它们内容上的地方特点,而是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有助于了解某一地区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这不能作为这部分文献属于地方文献范围的理由和依据。我们曾经统计过甘肃人民出版社1949年-1985年的出版状况,这其间该社出版图书4,444种,其中内容具备地方文献研究性质的约400种,仅占出版总数的9%。如果将这样大量的内容上没有地方研究性质的出版物,都纳入地方文献的范围是十分不恰当的,地方人士著作,就日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下更是无法搜集,难以确定,因此在1984年我馆采编工作手册中明确提出“地方出版物及地方人士著作,其内容与本地区无关者一律不作西北文献资料处理”。
在地方文献的搜集过程中,有的文献是不能简单的从地域的概念上去划分,特别是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等类文献。从古到今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的形成几乎都是多源流的。源流之间又有着复杂的交错关系,有些同流异源,有些异流合源,有些又是源流交叉,要孤立的搞清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确定这类文献时特别注意要从历史的角度,从研究需要的角度来考虑地域范围。对于那些由于政治力量,自然力量影响,作用到本地区,或由于本区域的政治力量,自然力量影响,作用到外区域的文献记载,地域范围要从宽。
在搜集文献时最难把握的是经济、文学、科研等类的文献。所以我们考虑到,对一些内容的界定要明确。比如,在搜集金融、税务、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这类文献时着重搜集反映其事业发展机构设置等内容的文献。工业、农业则着重搜集反映其布局及发展状况的文献,而对工农业技术方面的文献,除了本地区特有的手工业以及劳作技术外,一般技术资料均不属地方文献的范围、医学文献也如此。文学作品中以本地区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作品、报告文学、游记、乡土文学可做地方文献处理,其余的一般不做地方文献收藏。
二、注意调整文献搜集的倾向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其搜集、开发利用的程度,努力提高地方文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鉴于地方历史文献日渐稀少,搜集更加不易,这类文献仍将是我们今后长期搜集的重点对象。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在搜集工作中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轻经济资料、自然状况资料,文献载体单一的传统观念,开展全方位的搜集工作以保证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特别要加强对非正式出版物(或称内部资料、灰色文献)的搜集工作。这类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学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它能从各个方面快捷地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及各行业建设中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这类文献最大的特点是出版周期快,情报时效强,其中还包含有许多对科学研究、经济决策工作有相当重要作用的,属于保密范围的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用于公开发表的文献信息,这就更加显示出它的科学价值,这是正式出版物所不能比的。可是由于这部分文献通常是以内部发行方式或交换方式进行传播,搜索者很难掌握其出版信息,因而造成这类文献的大量流失。鉴于以上种种特点,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信息搜集人员的素质。
三、确定地方文献资源的重点收藏
地方文献资源作为馆藏特色的同时,它自己本身也同样存在着一个收藏重点的问题。这个重点应该是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历史、自然条件、重点学科研究为依据来确定的。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重点确定,将有效的保证重点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科学的、系统的为地方科学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西北地区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这些丰富的文化典籍经清代“西北史地学”、民国时期的“边政学”的系统研究之后,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研究系统。建国以后的“丝绸之路学”、“敦煌学”等国际性学科的发展,更是为西北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从西北研究及西北文献资源的发展历史考虑,我们将敦煌学、丝绸之路研究、西北民族宗教、西北史地研究、西北文物考古研究、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等专题列为西北文献的重点藏书,这些重点涉及到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人类文化学……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学科,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的某些门类。其中许多项目还与国际间的研究发生关联,产生影响。这些重点的确立,又形成了我馆地方文献的特色。具体表现为重点文献资料的原始性、完整性。馆藏中注意了对重点文献档案、稿本、抄本的搜集,表现出文献的原始性。而完整性则主要表现在西北旧方志的收藏中,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各图书馆现存1949年以前西北方志共有793种,我们收藏有682种,占现存种数的86%。另外,敦煌学、丝路学文献的收藏也具备了支持研究决策的能力,民族性、宗教性是我馆所藏西北地方文献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历史因素决定的。从1964年至1997年西北文献的增长率来看,总增长率是过去文献的151.2%,民族、宗教类文献的增长率达到257%,在各学科文献增长中名列第二,又形成了馆藏地方文献中的特色,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跨世纪的设想
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随着新欧亚大路桥——“现代丝绸之路”的贯通,特别是党中央作出了在世纪之交经济建设战略西移的决策之后,对地处西北中心地位的甘肃省图书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当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情报工作应用新技术的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推向全球,信息载体的电子化、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网络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图书情报机构概念,人们正在从一个基于纸张的庞大世界进入无纸的信息世界。这一切的变革,对我们今后的西北文献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打破原来的传统模式,调整和改革固有的工作方式,思考、制定跨世纪西北文献工作方案。
一、成立“西北文献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述略(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