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
3.接受馈赠:
(1)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三次接受香港著名的文献学家黄荫普先生的赠书,共有图书1754种5179册,杂志65种22册。这批书大部分为广东文献精品,其中约有百种是我馆所缺,有数十种是善本、精抄本。
(2) 1957年接受广州黄子静先生的古籍藏书518种, 4907册,其中就有不少珍贵的广东文献传本。
(3) 1984年接受香港何建华先生馈赠的25000余册中外书刊和500余张唱片,大部分为香港文献,内有廖平子先生1939年于澳门亲手编定的期刊《淹留》38册,这是我国唯一的手抄本期刊。
(4)七十年代未和九十年代接受香港石景宜先生的赠书数万册,内有部分港澳地方文献。 另外,每年我们还接受一大批来自各地读者赠送的著作,有广东史志、人物传记、族谱、文艺作品及学术专著等。这些著述是他们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取得的成果。
4.复制:
为了进一步补充地方文献重要藏书中的古旧资料(如孙中山文献、方志、族谱等),我们调查省内外各图书馆收藏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复制工作。
(1)我馆在1959年、1966年和1983年先后几次在北京图书馆、故宫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共复制143种广东旧方志。
(2)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加强对古旧地方文献的补缺工作,多次出外调查征集,先后在中山大学、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市孙中山故居以及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长沙、武汉、桂林等地的省市馆复印明清版广东方志23种,广东族谱72种,孙中山文献821种,广东史料文献63种及广东旧杂志212种。
5.交换:
这是我们经常进行的用以补充文献的方法,除交换原件外还交换复制件, 1980年我馆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中文大学图书馆、理工学院图书馆交换了一批香港版广东文献原件。
九十年代,我们和国内一些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洋文库等单位以及读者交换了广东方志、族谱、杂志的复印件。
6.购买:
(1)购买藏书家藏书:我馆于1954年和1963年购买了番禺徐氏南州书楼的藏书,内有广东方志数十部和古旧广东文献一批。
(2)书店现购:补充缺藏广东文献,包括省内外出版的广东史料及古旧广东文献,
1992年至1997年我馆通过呈缴、交换和受赠方式共获得地方文献有:广东史料书籍8287种11307册;广东出版物(不含广东史料)书籍102935种18576册;广东期刊81496册;广东报纸65958册(份)。
三,加工整理、分类编目、目录组织工作
1.加工整理:
首先,收集回来的资料依照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和原则,鉴别是否属于广东文献专藏的资料;其次,按其类型把文献划归不同的书库管理。如年鉴、年报、会议录、文史资料均作书处理;连续出版的通讯、简报、小报等则作报刊处理。另外,零散资料一般按其事件、主题、时间进行归类集中、装订成册后,依内容拟定题名,作书处理,如会议文件,可将同一会议的资料集中装订后再编目。
2.分类编目:
地方文献内容的本质属性是地区性和学科性,对地方文献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同时揭示这两重属性,组织体现地方性和学科性的目录和排架系统,方便使用。为此,杜定友先生曾编制地方文献分类法,在我馆广东史料的图书中推行使用。
(1)民国以前的广东文献图书采用杜定友分类法:
a、广东史料:用杜氏地方文献分类法。其原则是先类分省以下的地区,同一地区下的文献再接内容的学科属性归类。此分类法的特点是可以同时反映文献中的地区内容和学科内容,符合读者从区域角度检索文献的习惯。但是同一学科内容的文献会因归入不同地区而分散。
b.粤人著述传记:先以图书著作者的生卒年(朝代)归类,同一朝代的人物再按姓氏排列。目的在于集中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方便读者研究利用某一粤人的著述成果、传记及研究资料。
c. 粤版书:按文献内容的学科性质归类。
(2)建国以后出版的地方文献图书先后采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中图法》2. 3版归类。近年来,我们为了能在类分文献的学科内容的同时揭示其地方内容,采用了以市、县地区名称作书次号的方法,即对同类文献再按省以下地区细分,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文献集中起来,便于人们能在同一学科内容的文献中按地区检索。
(3)从1994年起,地方文献新书采用计算机编目,并开始图书、期刊的回溯建库工作。
3.目录系统:
(1)卡片目录系统:专藏的卡片目录系统是独立的,是与藏书相配套,还设置广东解放前报纸题名和地区目录,期刊的题名和分类目录。
(2)计算机的广东文献书目数据系统:
1989年以后出版的图书数据两万余条;解放前期刊数据3200余条;解放前报纸数据500余条。
四. 文献保管情况
民国以前及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普遍有损毁,其中以新闻纸印刷品为甚,如报纸、杂志、平装书、零散资料等全面出现纸质发黄、脆化、断裂现象。随着使用率的提高,受损就更严重。为了挽救旧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1)限制阅览和复印,规定有工作、学习和研究方面的特殊需要的读者才能阅览;规定报纸和旧杂志以及有损坏的资料不提供复印。
(2)由专人专职负责修补、装订地方文献,书库管理人员需兼职修补旧书工作。
(3)有计划复制有价值或破损严重的资料,以复制件代替原件供阅览使用。
(4)缩微拍摄品的使用,可使部分旧报刊得到保护。但缩微品数量在广东文献总藏量中占的比例太低。除广东旧报纸拍摄品较全,以及广东方志、族谱有计划拍摄外,旧期刊的拍摄品仅占馆藏旧刊的20 %,而其他旧广东史料都没有缩微复制品。因此,广东旧文献还不能完全以缩微复制品取代原件使用。
五,文献利用和开发情况:
1.读者使用情况:
1990年至1997年广东文献专藏共接待读者22269人次,资料流通量为140971册次,平均每年接待读者2784人次, 17620册次。
读者主要利用民国以前出版的广东史料,约占广东文献总流通量七成以上,而其中又以方志和族谱利用率最高。如1997年方志流通量占广东文献总流通量24%,族谱占26%。这与我馆广东文献中历史资料藏量丰富、提供使用方便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2.地方文献资料在提供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历年来,我馆地方文献为发展本地社会建设、修纂地方史志及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有关广东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八十年代的全国编史修志高潮使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达到空前的高峰。成百个来自各地的修志机构长驻广州,每天前往我馆查史料的修志人员络绎不绝。《广州百年大事记》、《广州市志》、《广东财政发展史》、《黄埔港史》等史志编撰人员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间断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直至编写完成。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上千种新编广东史志就是利用了我馆及其它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它们充分体现了地方文献资源所藏的巨大能量和对地方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
(2)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掀起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热潮,也使我馆香港文献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利用。广东人民出版社《香港大博览》编辑人员用一年多时间查阅几十年的报刊和图书。暨南大学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的学者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全纪录》编辑人员连续数月在我馆查阅香港史料。
广州电视台的《霍英东》、深圳市海外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的《千年等一回》、深圳东视传播制作公司的《中英街》、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香江风情》。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的《新界1897年》等不少香港题材的影视片拍摄制作单位纷纷前来我馆搜集港史图文资料。
(3)我馆地方文献积极为省市党政领导机构、文化宣传部门服务。
a,协助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展览、提供广东历史图文资料。1994年国庆四十周年之际,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会广东筹委会使用我馆藏大量的广东解放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情况的图片参展。后来该展览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两个一等奖,特来函向我们致谢。
另外,广州起义博物馆在1994年筹办广州建设成就展览会时使用了我馆提供的四十年代末的广州市政建设情况的照片一批。
1996年广州市政府等宣传单位为广州城建2210周年纪念举办各种城庆活动时也从我馆复制了相当数量的广州历史照片。
b.协助省市电视台、电影厂等有关单位拍片宣传提供资料。
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先后为省、市电视台拍摄电视片《读书乐》,《万物纵横 食府档案》《广州地名沿革考》、《七彩羊城》、《抢救国际文化名人》、《刘永福》、电视剧《冯白驹将军》、《深圳传奇》及电影《广州市长叶剑英》、《秘密档案》等剧组提供大量有关广东各地各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