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
第一部分:历史和现状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地方文献专藏是由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该馆前任馆长杜定友先生创建于1941年,当时正值广东省图书馆复馆之际,杜先生明确指出:“广东省图书馆此次复馆之初,即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本馆为保存本省文献利便学者研究起见特设广东文献特藏。”同时编制了“广东史料、乡贤著述、名人传目、本省刊物”四部分的《广东文献索引》由此设立了广东文献专藏、确立省馆的藏书建设目标,即把地方文献作为省馆的重点藏书。从此在杜先生的主持下,省馆几代人为搜求地方文献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五十多年的积累,今天的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已颇具规模,为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一,广东地方文献专藏的藏书情况:
1.收藏范围:
(1)内容范围:
杜定友先生于1957年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演讲《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一文中就明确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同时还规定以地方史料为地方文献的最主要部分;人物方面以历史人物为主,近代以知名人士为限,个人作品全部收藏;出版方面以古书为主, 近代出版物以本地方机关团体编印的为限,翻印本对于本地方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不收。当时我馆是以杜先生的这个规定作为广东文献专藏的收藏原则。因此,六十年代以前专藏文献基本包括史料、地方人士著述传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八十年代初期,我馆对广东文献专藏收录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广东史料、粤人著述、传记继续收入专藏,而地方出版物,没有地方特点,不作专藏处理。因此,八十年代以后的专藏文献是以史料为主。而广东报纸和期刊是作为史料全部收入专藏。
(2) 区域范围:
凡涉及本省行政区划或自然区城范围内的文献都收入专藏,如“华南”“岭南”等。跨区域的文献则视本地区内容在文献中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中南”、“两广、“粤汉、“粤赣闽”等跨区域的文献也收入专藏。若行政区划有变化,收录范围亦随之改变。
我馆广东文献专藏自1941年创建至今,行政区划几度变化,致使专藏收录范围也相应改变几次。创建时,专藏区域范围包括今广东省区域、今海南省及海南诸岛,香港、澳门及今广西的合浦、钦廉地区。五十年代,原属广西的怀集地区划归广东省时,广东文献专藏才开始收入怀集文献。六十年代,当合浦、钦州地区划属广西时,专藏就不再收入这两地区的文献。1989年,海南建省,专藏就停止收海南文献。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成为特别行政区,广东文献不再收香港资料。
(3)文献类型:
依照杜定友的收集原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凡有历史价值的、即‘断简另藏’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广东文献专藏除收有图书、报纸、期刊外,还有地图、图片、传单告示、票据、手稿、墨迹,拓片、唱片等。
2.藏书组织:
广东文献专藏创建时设立广东文献室,全部藏书开架陈列阅览,使用颜色书标和明见式目录,这种方式延续到五十年代。后来为了加强对藏书的管理,避免资料的损坏和散失,专藏改为闭架藏书布局,直至现在。为了方便排检和利用,全部藏书依不同类型进行分库管理:书库、报库、刊库。地图专架、图片专架等。图书库分为解放前后两部分:解放前的书分为史料、人物、出版三部分收藏,各采用杜定友的分类法排架;解放后的书按“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图法”分类排架。孙中山文献专藏则按编辑形式和内容的特点进行排列;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专藏按作者姓氏排列。
3.藏书情况:
至1997年12月止,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共有84300种,约30万册文献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图书: 64945种144364册,其中民国以前出版书籍的16600种73000册, 广东史料中的重要藏书是地方志和族谱。我馆藏有民国以前的广东方志498种,占全国现存广东方志总量的94.8%,解放后编修的各种方志也有1000多种,区域遍及全省100多个市、县、区、乡、镇和街道;收藏有广东族谱90姓氏,490多种。
粤人著述传记方面,收藏有民国前的粤籍人士,或在粤工作及有影响的外籍人士约2600多人的治理发愣功0种23900册的著作、传记及手稿。解放后出版的传记也收有90O余种。
(2)报刊:13257种,其中民国以前的报纸590种,期刊3200种。藏有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146种,如1886年创刊的《广报》、1891年创刊的《中西日报》、1900年创刊的《安雅书局世说编》1904创刊的《妇孺报》、1905年创刊的《时事画报》等均为收藏较完整的清末报刊。
(3)舆图:2286种,其中民国以前的地图1770种,包括综合、行政、军事、交通、水利、土壤图等,有手绘、石印、铅印图。
(4)孙中山文献专藏: 1987年在广东文献的基础上组建。现拥有孙中山专著、传记、研究资料、照片、手迹、录音唱片、辛亥革命资料及纪念物品等共2600种,3700件(册)。专藏中现存有三个不同版本的孙中山演讲录音唱片,曾于1986年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翻录音带发至全国百余个图博单位,获一致好评。
(5)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专藏: 1989年在广东文献基础上建立,目前收有现代、当代广东文学作家700多人的亲笔签名作品3200种、3800册及部分手稿。
(6)海南与南海诸岛资料情况:海南与南海诸岛是我国最南面的领土,其历史资料对我国国防、外交、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馆从创建广东文献专藏开始,就一直重视收集有关海南和南海诸岛的图文资料,使其逐渐成为广东文献藏书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资料对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现藏有l997种海南和南海诸岛的书刊资料。民国以前的海南各地区方志除白沙、保亭、乐东三县本来无志书外,其余各县市志书均藏有。
(7)港澳资料情况:香港原是广东宝安县的一个渔村,澳门本是广东香山县属的一个渔港,虽然两地先后伦为殖民地,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其一直与广东关系密切。因此,广东文献专藏创建时,就把港澳地区文献纳入广东文献的收藏范围。由于多年坚持搜集,港澳历史资料收藏较丰富。现藏有民国以前的香港文献697种,澳门文献64种。馆藏中的近代港澳报刊,如1897年创刊的《知新报》、l904年创刊的《广东日报》、1905年创刊的《唯一有趣有所谓报》l906年创刊的《香港少年报》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辛亥革命史的重要资料。
我馆广东文献专藏在力求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前提下,确立以孙中山文献,地方志、族谱为重点藏书,同时形成具有南海诸岛和港澳特色的藏书系统。
二,收集工作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主要由中文图书采访部门负责。文献的来源有呈缴本、征集、受赠、复制、交换、购买等。
1.呈缴本是我馆地方出版物的主要来源。
解放以来,广东省政府和新闻出版单位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多次行文规定呈缴本制度,对我馆地方出版物的来源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1)1960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颂发的《批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应缴送省馆两份。
(2) 1978年8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指定我馆为全省征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的专门机构。
(3) 1979年4月,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处转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报纸样本办法》时规定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应缴送省中山图书馆两份样本。
(4) 1985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重申省中山图书馆为我省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机构和呈缴本制度,详细规定各单位编印的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如简报、通讯、手册、年鉴、会议特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筹,不论铅印、油印或影印品,均需缴送省馆两份。
(5) 1997年1月,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联合签发《关于认真做好粤版书刊资料样本缴送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省中山图书馆是我省征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的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指出我省出版的书、刊、报、图和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CD唱盘、VCD视盘、LD视盘、计算机软件)都要向省馆缴送样本。
2.征集工作:
早在1953年,我馆曾派员到粤东、粤中、粤西30余个县调查并征集各县土改中没收的图书资料25000册,其中大部分为广东文献。1957年,又征员到海南专区征得5600余册资料,其中就有20多种未入藏的广东方志和志稿,这几次征集极大丰富了地方文献馆藏。
呈缴本制度确立后,为了保证制度能全面、持久地贯彻,工作人员通过调查信访,与广东省、广州市及省内各市县的政府文化、教育、科研及出版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缴送关系,随时保持联系,并进行不定期的上门征求。
八十年代以来,我馆规定征集人员每年2--3次有计划到省内各市县征集各单位和民间编印的地方资料。每次征集收获颇丰。例如,199l年10--11月间在广东潮汕地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