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3.对反映或涉及本地区历史的文艺作品是否收集。
文艺作品,不同于历史文献,它不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但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恩格斯曾说过,他从巴尔札克的《人间喜剧》中学到的1816一1848年法国社会史的知识,超过从当时所有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全部著作中所学到的东西,因此,对于反映本地区历史(真实性较大)的小说、民族史诗、民歌、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本、报告文学等等可以作为地方文献收集。但掌握宜严,以免失于滥。
4.对古籍中地方史料的收集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古籍浩如烟海,除上述史部载记类、地理类(按《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古籍外,其它古籍中涉及某一地区的资料也不少。对于这些资料,应通过摘抄、抽印等方法予以收集,例如经部的《书·禹贡》就涉及到很多地区的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等内容,《春秋》三传中涉及的地方史实更丰富。史部古籍中,除载记、地理类前面已论及外,其它各类古籍中可供节录、别裁的地方史料也多。子部图书体系庞杂,各家泛论性的学术著作和通用性的技术论著不属于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但内容具有地方特点,或部分涉及本地区的应予收集,集部古籍中虽文学作品居多,但也有一部分是涉及某一地区的史料。如边关设防、战事、屯垦、水利建设、救灾、镇压农民起义的奏章、专论、书札、公牍等等。尤其在地方官吏的别集里,地方史料更丰富。对于这些资料,应通过摘抄、抽印等方法收集。例如《政书》,该集收录清初于成龙在罗城、合州、武昌、黄州、福建、 辅、两江等地任职时所撰之论著,内容多涉及当地的人、事、物,再如《曾文正公全集》、《左文襄公全集》、《林则徐文集》等等,涉及的地方史实更多。
5. 关于本地区革命史料的收集问题。
除了应大力收集本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史料外,还应注意收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料,以及本地区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革命的史料,在收集现代革命史料时,要实事求是,以尊重历史为原则。
三、关于对反映现实的地方文献的收集问题
对内容反映本地区社会、自然现实的文献(以下简称“现实资料”)是否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目前认识上还不统一,笔者认为,在大力收集地方史料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收集本地区的重要现实资料。因为,今天的现实资料,就是明天的历史资料。在文献产生的初期,复本较多,收集较易,若不及时收集,等到成了历史资料后就难于收集。再者,很多现实资料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很有参考价值,我们没有理由舍近求远,不予收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应否收集。而是在于数量太多,如何确定其收集范围。若没有一定的原则、界限、重点,当然收不胜收。
笔者认为,收集现实资料时应慎选,掌握从严。其原则是:
1.地方性强。文献的内容必须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对社会科学的泛论性论著、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的通用性文献,一律不收。文献内容的地方性是收集的基本原则。
2.现实意义大,对既有地方特点,又对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指导意义或参考价值的文献应予收集。对虽有地方特点,但现实意义不大的一般性论著不予收集。
3.具有历史价值。对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当前有用,而且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也有参考价值者应尽力收集。
收集现实资料的重点是:
1.党和政府对本地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反映本地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重大成就、重要经验的文献。
2.反映本地区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重要文献。如共产党、人民政府、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重要会议的文献;本地区的重要立法,重大的政治、军事、宗教、民族事件的记述、报导;本地区历次重大政治运动的资料。
3.本地区各种社会调查、统计资料,如人口调查、统计资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调查、统计资料,民族、宗教调查资料。
4.反映本地区地质、自然资源、自然地理、水文、气象、自然灾害……等资料。
上述资料,不分文献的类型,不分文献载体的物质形态,不分文种,均应尽全收集。
在收集现实资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与文书档案、技术档案的划分问题。笔者认为,其界限是:
1.既具有“文书“性质,又属于地方文献收集范围的资料,图书馆只收其副本、复印件及报刊己发表或已汇辑成册的,原件应由档案馆收藏。
2.对技术资料,图书馆只收具有明显地区特点而且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收通用性的。
(二)
关于地方出版物是否应纳入地方文献收集范围的问题,目前在图书馆界认识上还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其内容不涉及本地区的,不属于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凡是本地区出版物,不管其内容是否涉及本地区,也不论是否正式出版物,都属于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笔者既不同意上述第一种观点,也不完全同意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地方出版物”这个概念的外延甚广,情况较复杂,对其是否应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问题,不能笼统而论,应加以分析,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其应否收集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
1.对本地区的正式出版物,不管其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都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其理由是:①文化部1982年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明文规定,本省的正式出版物应尽全收集,这部分文献不仅在出版方面有地方特点,而且其中有不少在内容上也具有地方特色,把它纳入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和收集范围既较合理,又利于管理和提供使用。②本地区正式出版物不仅直接反映了本地区出版事业的发展,而且间接反映了本地区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助于研究本地区文化发展情况,若把收集范围限制在内容具有地方特点这一界限内,就使收藏的地方正式出版物不成完整体系,既违反了《条例》规定的“尽全收集”的精神,又不利于读者了解这一地区正式出版物的全貌。
本地区出版社用外地纸型进行重印或翻印外地版本,以及影印外国出版的书刊不予收集。
2.对本地区辛亥革命后机关、学校、学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等内容不涉及本地区的,应有选择地收集。其掌握分寸是:①文献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者,可予收集;②对本地区当前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有较大现实意义,对今后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者,可酌情收集;③在写作形式、编排、印刷、装帧等方面具有显著地方特点者,适当收集,除上述三种情况外一概不收。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主要是考虑到辛亥革命后形成的非正式出版物数量太多(特别是解放后内部编印的),若没有一定的界限,收不胜收。
3.辛亥革命前本地区在各朝代刻印、活字印、石印、影印、铅印以及珂罗版、胶版印刷的古籍,不仅在刊印形式上具有地方性,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历史价值,其中有不少还是善本,因此,不管其内容是否涉及本地区,均应作为地方文献收集,以雕版印刷的古籍为例,浙江、四川、福建、江苏、安徽等古代刻书中心镌刻的古籍较多,若该地区的各省市图书馆能把本地区刻印的古籍尽全收集(包括到现藏馆复印),应是很有地方特色的专藏。山西的平水地区是金代刻书中心,若山西省馆能把散藏于各馆的金版书(平水刻本)通过复印等手段尽全收集起来,不仅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文献专藏,而且还可为金版古籍的研究提供方便。
(三)
关于地方人士著作是否列入地方文献收集范围的问题,也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内容不涉及本地区的不收;其二,主张凡是地方人士著作,不管其内容是否涉及本地区,均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笔者既不同意第一种观点,也认为等二种意见中,“地方人士”这一概念的外延太广,要想收集全有困难,因而主张只收集本地区名人的著作及其传记(不管其内容是否涉及本地区)。其理由是:
1.本地区名人著作,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历史、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情况,有不少著作的内容与写作背景多与本地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对于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很有帮助。如本地区历史名人(特别是本地区的社会活动家)的政论、奏议、日记、书札、公牍、杂记等等,多涉及本地区的人、事、物;以本地区某一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研究本地区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若能较完整地收集本地区名人著作(包括复制品),不仅可以加强本馆藏书的地方特色,而且对于编纂地方志,读者研究本地区名人及其著作都可提供方便。
3.本地区名人的传记、行状、年谱(包括文谱、诗谱、图谱)、墓志铭、家谱、宗谱等等,对于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把本地区名人的著作及其传记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是必要的。
上述第二种观点主张凡是“地方人士”著作都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笔者认为,这在实践中行不通。因为,“地方人士”的范围太广,不要说古代和近代,就是现代的地方人士著作也太多,收不胜收。若把“地方人士”这一概念加以限制,缩小为“地方名人”,收集其著作的困难就相对减少;再者,收集地方名人的著作,其意义也较大一些。
这里讲的本地区“名人”,是指古今原
《再论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