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地方文献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典籍异常丰富,真正是浩如烟海。几千年来,反映封建王朝新旧更替的正史及其注释、考释的著作汗牛充栋;各个地区的文献资料,更是数不胜数。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今据《礼记·礼运》可知,孔子所讲的”文献”,就是《夏时》(指夏小正)和《乾坤》(指殷易《归藏》)之类东西。而相传这些都是夏、殷两代的重要史料,后人又进一步把“文献”解释为文章与贤才。汉郑玄注释《论语·八佾》说:“献犹贤也,或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他把“文”解释为文章,这容易理解;至于把“献”解释为贤才,则是根据《尔雅·释言》所说:献,圣也,圣与贤,意义相通,到南宋朱熹注《论语》,曰:“文,典籍也;献,贤也。”从此以为定论。

所谓地方文献,是指有关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等的各种资料而言。凡是和这一地区有联系的各种资料,不管这些资料的出版地在哪里,一概视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涉及范围极广,往往从一个很不经眼的小问题上,通过认真的考据调查,会发现反映一个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些真实情况。 在历史上,地方文献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土地、财赋、人丁、物产等情况,以便统治阶级剥削、鱼肉人民。但是,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又是通过它的大量记载,而得以保存下来。今天,地方文献为党和政府完成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对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于编写伟大祖国的历史,它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我国地方文献的产生,历史久远,内容极其繁富,形式多种多样。若按阶段,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古代的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犊、帛书、谱谍、碑志、档案、拓片等等;近代的形式有书籍、档案、手稿、印模、簿籍、卷轴、舆图等等;现代和当代的形式有报纸、杂志、图片、画册、传单、表报、票据、文告、函件、照片、唱片、影片、胶卷等等。

地方文献按内容分,有史料、人物及其著作、地区出版物等。

(1)、史料:即古今中外有关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图书资料。

(2)、人物与著作:即是本地区有关对社会建设具有功绩的人士和作品,本地区历代人士的著述和有关这一地区著名人物的史传等。

(3)、出版物:即包括一切在本地区编印的书刊,不论是公开或不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品。从一地的出版物中,可以看到该地区的出版情况、出版物的思想内容、制作方向。

地方文献还可分为图片、资料、书籍这样三大类型:

(1)、图片:是指一个地区历史沿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语言文字、文物、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碑志、拓片等。

(2)、资料:即是有关一个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教育的记载文字,如档案、文告、传单、谱谍、标贴、版片、剪贴、信函、唱片等。

(3)、书籍:主要指地方史志著述。它是地方资料和区域性的历史地理著作的总汇。

方志最早以地理书的形式出现,逐渐涉及历史,并把有关地方的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政治、财政、文教、司法、民族、宗教、人物、艺文、古道等各种资料收录起来,演变成为一种区域的史志。所以,方志最能体现出某一区域的特点,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方文献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方志,在地方文献的范围内占着一个很大的比重。方志的构成材料大部分来自现实(在此指旧方志而言),这就在客观上保存了一部分地方状况的真实性。因此,它的内容不仅比官修的一统志或地理志更为丰富,而且在歪曲现实的程度上,也比受封建王朝严密监督而编修的历代一统志小得多,这样,地方志所保存的材料在今天就有多方面的作用。

在方志中包含有农民革命的史料,少数民族史料、经济史料、物产资料、科学资料、人物传记、文化艺术文献等,内容十分丰富。农民革命活动情况,在方志中或详或略地将其记载了下来。元朝末年,白莲教首领韩林儿聚义起兵,在开封做了七、八年皇帝。这一史实的很多部分在正史上是缺载的,但在明代河北《栾城县志》中不仅有详细的记载,并且还有韩林儿的传记。宋代浙江方腊起义的资料,明万历的《新昌县志》、嘉靖的《温州县志》都有记载。陕西《米脂县志)、《延安府志》、《宝鸡县志》和甘肃《成县志》等记载有关明末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斗争历史更是屡见不鲜。广东《番禹县志》中对广州三元里人民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三十日痛惩英国侵略者以及敌人狼狈逃窜的情况,有一段扼要的记述:“初十晓,英吉利兵大至,村农拟与决战,振臂一呼,锄耒尤 棘矜,至者以十万计。忽大雨如注竟夕,彼火药尽湿,枪无所施,且水满泥深路歧,奔路稻畦中或窜伏豆篱瓜圃,不知其数,村农悉脔割焉。有酋豪宝刀银甲,馘以献。”充分表现了广东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英勇打击外来侵略者的爱国精神。

方志中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有些纂修人虽有武断和带有偏见的成分,但还是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少数民族的形成和生活特点等,都有重大的作用。如有关瑶族的生活习俗、服饰生活习惯等情况,广东海南岛的《乳源县志》中就有记载。广东《潮州府志》也有关于畲族的记载。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根据《乳源县志》等编辑了《古代黎族历史资料》一书。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一文中,提到的“平武藏人”即白马人的族属论断,就是由四川《龙安府志》和甘肃《文县县志》中取得的资料,如《文县县志》(清光绪二年修本)中说:“白马峪在县西南五十里,古白马氏地。”从甘川交界地的这些方志中,我们可以查知平武,南坪、文县一带,自古就是白马氏的住地;其中关于这一民族的居住、服饰、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记录,为考证其族属提供了历史资料。有关世袭土司的资料,湖南《永顺府志》载有:“土司自称日本爵,土民称之曰爵爷。出则仪卫颇盛,土民见之皆伏道旁。即有谴责诛杀,咸惴惴听命,莫敢违抗,”还有《保靖县志》、《桑植县志》都对开平四年(910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起自五季梁延袭818年的彭氏土司有详细的记载。又如甘肃、青海交界处的鲁氏土司在《甘肃省通志稿》中也有记载。广西《思陵土州志》、《凭祥土州乡土志》虽然简略,却是单独的土司地方志书。

方志不但给各朝代修国史、断代史、会典、一统志、地理志、会要、类书、辞书等供以参考,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引用方志资料颇多。同时,给历史上的学者撰写专著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清代学者顾炎武根据一千多部地方志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是一部类似经济资料的汇编,另一部《肇城书》(四十卷)是历史地理著作,他是利用方志汇总资料的开创者。清代甘肃武威张谢辑的《二酉堂丛书》,是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献著述,收录有《凉州异物志》、《西河记》、《河州记》等书的辑佚本,并加以考释。近人湖北省蒲圻张国淦成书的《中国古方志考》,采录了元代以前全国地方志约四千余种。

革命导师马克思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资本论》第一卷·跋)。建国以后,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大专院校等教学科研单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参阅了大量的方志材料,写成了各种专著。如在天文气象方面,中国科学院天文台编辑的《中国天文气象总表》、《中国天文史料汇编》,中央气象台编辑的《五百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中国古天象纪年总表》等。 在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现在的三千多年中,曾发生过连绵不绝的地震,史料记载破坏性地震达八百八十余次之多。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出版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就是根据八千余种地方文献辑录的。其中除采用正史、别史、杂录、笔记、诗文集等二千三百余种外,地方志就占了五千六百余种,共获得数以万计的地震记载;此书后来又校补为《中国地震资料汇编》。

方志中有关物产方面的记载是很多的,可以直接和”四化”建设联系起来。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从八千多种地方志中摘录出数千万字的资料,辑成了四百多册的《方志物产》,一百二十册的《方志综合资料》;地质学家章演存先生经过几十年的资料收集,辑录了矿产资料达数十万字的《古矿录》。北京图书馆根据方志资料编出了《祖国二千年前铁矿开采锻冶》、《中国古今铜矿录》两种资料。

方志中不但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各地的矿产和矿藏,而且记载了各种产品加工制造的经验和方法。甘肃《玉门县志》、四川《荣县志》、辽宁《抚顺县志略》、陕西的《延安府志》和《延长县志》,都有石油的记载,现在这些地方

《地方文献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3910.html

  • 上一篇范文: 地方文献学论要
  • 下一篇范文: 地方文献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