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关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在图书馆界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因此,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成为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不少图书馆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地方文献专藏,并逐步成为本馆文献资源的突出特色。
笔者将围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这一环节,拟就此文,以祈教正于从事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道师友。

1 地方文献的概念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首先应当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界定,以揭示其内部规定性,作为划分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的依据和标准。

对于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来说,地方文献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不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围绕地方文献的概念所展开的研究和探讨从未停止过,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国内,最早归纳出地方文献概念的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奠基者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拓本、表诸、传单、票据、文告、手槁、印模、簿籍等等。这一界定虽然指出了地方文献应具备地方性,但对地方文献的这一内部规定性是根据文献的“什么”而定的,概括的比较模糊。因而,划分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的依据和标准不够明确。8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整体上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界又兴起了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讨论,形成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域性,同时又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这种观点虽然明确指出地方文献本质属性是文献内容的地域性,也即把文献内容是否具备地域性作为划分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但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地方文献的定义仅强调其内容的地域性,也似欠全面。因此,也未能得到图书馆界的一致认可。

笔者在分析了以上两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地方文献的属概念是文献,要给地方文献下一个标准、规范,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的定义,就必须对文献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文献”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古今定义有数十种之多。我们给“文献”下定义,不应拘泥于古代学者的诠释,而应当定位在当代的认识水平之上。根据1983年7月颁布的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中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一简明的定义已被国家权威工具书(辞海)(1989年版)所采用。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因此,在文献这一概念之下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的区别在于地域性。因此,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特定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

2 地方文献的范围

地方文献的范围,早期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论述是杜定友先生1957年在南京举办的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讲授的《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一文中提出:地方文献应该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广义的地方文献。近几年,随着对地方文献概念所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以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地方文献工作者针对这种划分方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从地方文献的定义、作用,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出发,在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中,凡是文献内容不具备地域特征的,一般不归入地方文献的范围。其理由是: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固然反映了地方文化与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但全部纳入地方文献专藏势必造成地方文献概念和藏书范围的混乱。而且,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一般都设在地方公共图书馆内,根据1982年12月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规定,尽量收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任务已由母馆承担,地方文献工作部门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因此,他们认为,地方文献的范围大致包括这样四个方面:①是地方史料;②是内容具有地方性的地方人士著述;③是内容具有地方性的地方出版物;④是地方名人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地方文献。

分析以上两种对地方文献范围的划分方法,前者是以文献的内容、著者、出版地的地域性作为划分的标准,后者则是以文献内容是否具有地域性作为唯一的划分标准。集中表现在两者在对待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是否应当全部纳入地方文献收录范围的态度不同。那么,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是否应该包括全部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笔者将从地方文献是指记录有某一特定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一界定,作以下分析。

界定和理解地方文献的概念,应该着眼于地方文献的社会利用、地方文献之间的关联互补,以及图书馆的实际操作。把地方文献定义为记录有某一特定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并非刻意求新,而在于使这一界定的基本内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其中“某一特定地域的知识”可以理解为特定地域的“直
接的知识”和“间接的知识”;或者从“知识”反映文献内容的地域性特征的紧密程度上分为“直接的反映”和“相关的反映”两个方面。所谓“直接的”知识和反映,是指文献内容明确记载了某一特定地域的各个方面的有关资料,至于文献的出版地在何处,著作者是否本地人这些因素,均不考虑。这部分文献中所含地方信息密度最大、价值最高,使用价值也相对好一些,构成了地方文献的核心部分。所谓“间接的”或“相关的”知识和反映,是指文献产生与地方社会环境存在潜在的必然联系,但从文献内容的表面不易看出。这部分文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献内容不具有地方性的地方人士著述。如果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这部分地方人士著述,文献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地方文献无关。但是,如果客观、全面地分析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由于著作者本人的地方属性,因而其著作自然成为这一特定地域的社会现象,带有地方的特点,并构成特定地域文化史或学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撇开这部分地方人士著述,了解和研究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史和学术史将无从谈起。同时,从地方人物研究的角度来看,也不可能仅仅依据人物的传记、年谱等文献,其著作也不可忽视。俗语说“文若其人”,足见人物的著述对人物研究的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二是文献内容不具备地方性的地方出版物。一个地方出版物不论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均属于这一地方的精神产品,是出版史料、文化志的基础材料,是研究地域状况的一个有价值的方面。地方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域在一定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一些古代著名的刻本和现当代有影响的出版物,对于了解该地方出版事业的文化视野、出版质量,以及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社会进步和出版史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归纳以上分析,地方文献的范围应当包含内容不具备地方性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内容有地方性的文献作为“核心地方文献”重点收藏,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作为核心地方文献”的关联互补性文献收录的策略,从而建立起全面记载地方发展历史的全貌的地方文献收藏体系。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能把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关于图书馆应尽量收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之规定,切切实实落到实处,做好这部分文献的收藏工作,以利于今后图书馆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3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全部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由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同时也需要图书馆建立起一套科学管理的办法和措施,避免工作上的盲目性、被动性和资源建设的重复浪费。因此,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地方文献工作中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笔者试从自己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解、认识和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3.1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实施区域性的宏观调控,搞好区域内的分工协作,走整体建设的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图书馆协作的规模效益来提高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综合能力。随着地方文献总量的不断增加和图书馆资金的匮乏,现在一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本地区出现的地方文献一网揽尽。因此,一定区域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只有摒弃各自为政,借助于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各馆把自身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纳入到本地区范围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大系统之中,实行统筹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协
调管理,改变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文献资源建设的老路。通过地区性中心馆作为协调机构,制定馆间的分工协议,明确各馆的收集范围和重点,避免发生大的冲突和撞车、形成各自特色明显的收藏体系,又共同组成完备的区域性地方文献。这种大视野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针,既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也可以最终通过网络环境实现本地区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地方文献资源的规模效应,促进地区内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3. 2 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科学管理,使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能够高水平的运作。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依据本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适用的征集细则。明确征集范围,反映出征集的主要途径、基本的工作程序和征集经费来源及年终数据统计方法;(2)制定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重点征集对象和一般征集对象,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要达到的工作目标;(3)制定征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提出具体任务、要求、目标以及检查办法和奖惩

《关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405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