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35年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35年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 2003-9-22  作者:孙林 叶任高 杨念生 曾丽霞 李幼姬 刘冠贤  
摘要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异常增高的循环白介素-6可导致狼疮性全身性病理损
害;白介素-6异常增高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白介素-
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JunB基因异常表达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LN)
分子发病过程,并率先发现丹参通过增强c-myc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
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巨噬细胞在LN的病人
肾脏局部增殖,且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首次发现白介素受体(sIL-2R)和FLC
T增多是诊断早期活动LN的可靠指标。筛选并建立了一种本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
发现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LN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均有
指导意义。在国内首先报道超大剂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重的活动性LN,率先提出适
合我国国情的改进CTX冲击疗法治疗LN。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对抗CTX等致免
疫功能过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首次在国内探讨了LN尿毒症的可逆性,并分析发现
SLE死亡最主要原因并非尿毒症。

  狼疮性肾炎(L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
由于其诊断治疗较为棘手,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LN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重视[1~9],我们课题组对此病作了30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63年在国
内最早分析了当时国内最大组别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0],以后不断地进行
临床观察和研究。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分子发病机理
与临床进行了综合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发病机理

1.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白介素-6)与LN发病机理仍然尚不十分清楚,为了确定LN病人体
内是否存在内源性白介素-6表达增高及其来源,我们应用ELISA法检测58例LN病人
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白介素-6蛋白的水平[11],在国内首次采用
原位杂交方法结合IBAS 2.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其中20例LN病人PBMC在未受任何刺
激时白介素-6 mRNA表达强度,并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3者水平在LN病
人体内均异常增高,活动期尤其明显,3者之间互呈直线正相关。提示LN病人PBMC
内源性过度表达和合成白介素-6是其外周白介素-6水平增高的原因之一,异常增高
的循环白介素-6对狼疮性全身性病理损害,尤其对肾损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证
明血清白介素-6增高可提示LN处于活动期,对临床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另外,我
们探讨了白介素-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12],通过检测42例活动期L
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与其中的15例肾小管间质白介素-6 mRNA水平,发现42例活动
期LN患者中有36例尿白介素-6肌酐比值>5 ng/mg,其增高程度与尿微球蛋白(β 
2-MG)及NAG酶活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15例肾组织切片中,肾小管间质均有白介
素-6 mRNA表达,小管间质病变愈严重,其表达量愈高,而健康肾组织小管间质几
乎无白介素-6 mRNA表达。提示LN患者活动期尿白介素-6水平异常增高与肾小管间
质白介素-6 mRNA异常表达有关,白介素-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
重要作用。
   有关白介素-6信号传递系统中GP130和JunB是否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LN的分子
病理过程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20例弥漫性增生性L
N患者肾活检组织肾小球细胞中白介素-6、GP130和JunB 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患
者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和尿蛋白之间的关系[13],结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弥漫性增
生性LN患者白介素-6、GP130 JunB基因mRNA表达分别是6.6±0.9,8.6±0.9和6.7
±0.8,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白介素-6、GP130 mRNA表达与系膜区增宽和
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提示白介素-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和JunB基因异常表
达在弥漫性增生性分子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为LN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实
验依据。

1.2 细胞凋亡
  近年来,细胞凋亡理论的引入为LN发病机制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LN与
细胞凋亡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4]。我们率先在国内成功分离培养LN患者肾活
检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探索环磷酰胺能否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减轻纤维化病变,观
察环磷酰胺衍生物4-氢过氧环磷酰胺(4-hydroperoxycyclophosphamide,4-HC)对L
N患者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15],结果发现4-HC可明显促进其凋亡,这
为临床应用环磷酰胺治疗LN、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和延缓肾功能恶化,提供新的实验
证据。另外检测了丹参(ρ=10 g/L或20 g/L)对人肾成纤维细胞氚标记胸苷(3H-Td
R)掺入率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
h)即凋亡(apoptosis)[16],结果显示:丹参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程序性细胞死亡结果表明,丹参可促使人肾成
纤维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呈剂量依赖性。丹参通过使c-myc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
导细胞凋亡,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1.3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无人报道[17]。在LN性肾炎的
肾病理组织切片中发现许多巨噬细胞,传统观点认为肾脏中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
的单核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在肾组织中不再增殖。我们的研究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巨
噬细胞在LN病人肾脏局部增殖,其增殖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例如在Ⅳ型
LN,增殖的巨噬细胞明显多于Ⅱ型LN[18,19]。提示巨噬细胞局部增殖在LN的致
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线索。由于巨噬细胞局部
增殖使炎症反应放大,如能抑

制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使能有效地抑制疾病的进展
[20]。

2 临床研究

2.1 临床表现与病理
  临床上我们对LN特点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临床观察,包括对老年LN[21]、儿
童LN[22]和SLE临床免疫学特征[23]进行了研究。发现LN仍以女性为主,但临
床免疫学特征也有差异。通过对66例男性和463例女性患者临床特点的比较,发现
男女之比为1∶7,男性出现肾损害的间隔时间短于女性(P<0.05),以肾损害为首
发症状者较女性多见(P<0.05);男性脾肿大、盘状红斑等症

《35年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409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基础医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