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中文Excel 97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60,"及格","不及格")
⑵=IF(SUM(B2,G2)>=5000,"完成","未完成")
⑶=IF(SUM(B2,G2)>5000,"超额完成",IF(SUM(B2,G2)<5000,"未完成","完成"))
⑷=IF(AVERAGE(C2:G12)<82,"退步",IF(AVERAGE(C2:G12)=82,"持平","进步"))
4、⑴3⑵6⑶85⑷34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四节工作表的打印输出
(一)教学要求
1、初步掌握工作表页面格式设置操作。
2、会使用打印预览功能进行预览操作,并在预览过程中重新进行页面设置。
3、掌握工作表的打印输出操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教材介绍了工作表页面格式设置方法、打印预览操作和打印输出这三个主要问题。由于这一节内容不太复杂,教材中的讲述比较清楚,建议将本节内容的讲授与上机实习结合起来,在一课时内完成。
在讲课中,教师应通过讲解,配合演示,使学生掌握打印工作表的方法和步骤。如条件允许,应让每位学生在打印机上打印输出各自编辑完成的工作表。
(三)练习解答
练习4-4
一、1、错误2、错误3、正确4、错误5、正确6、错误
二、在"文件(F)"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印(P)"选项,将弹出"打印"对话框,在"打印"对话框中可以对打印机、打印范围、打印区域和打印份数进行设置。当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按钮,才开始在打印机上打印输出。
如果使用工具栏上的"打印"按钮,将不出现打印对话框,可直接打印输出。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五节EXCEL97的图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建立图表的操作。
2、掌握图表的基本编辑操作。
3、掌握图表的打印。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主要介绍了利用图表向导创建,以及常用的编辑修改图表的操作。
1、教材中首先按照使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步骤讲解了如何建立图表,以及两个辅助操作:移动图表和调整图表的大小。教材的讲述较清楚。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讲解、演示。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选择工作表中不同单元格区域作为图表数据源,并且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反复讲解、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建立图表的操作。
2、在建立图表后再向其中添加数据,教材中是采用将增加的数据区域复制并粘贴到图表中去的方法,比较简捷,学生容易掌握。
如果要删除图表中的某个数据系列,应单击图表中要删除的数据系列,然后按Delete键。
3、更改图表类型。如果在建立图表后需要更改图表的类型,可以按下述步骤进行:⑴首先激活图表。⑵选择菜单栏上"图表"下拉菜单中的"图表类型"命令。⑶在弹出的"图表类型"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图表类型"和"子图表类型"。⑷单击"确定"按钮。
4、向图表中添加文本和编辑图表中的文本是本节中的操作难点,教师应通过反复演示、结合学生练习,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
5、格式化图表中文本的操作,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单元格数据的格式化操作方法,引伸到格式化图表中文本的操作中,教师只需略加说明,由学生回答出操作方法。
6、教材中介绍了两种情况下的打印图表的操作方法。由于打印工作表的操作刚刚学习过,学生映象较深,因此教材中采用了点到即止的方法来讲述。教学中可以结合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对图表的打印。
(三)练习解答
练习4-5
一、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5、错误6、正确
二、
1、"图表向导"2、Delete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六节管理多工作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如何建立多个工作表和工作表切换操作。
2、掌握工作表间的几种基本操作。
3、了解多工作表的打印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介绍了有关管理多工作表的几个最基本的操作。由于内容不多,且操作难度不大,建议将教材讲述与学生上机练习在1课时内完成。
1、有关建立多个工作表、工作表间的切换、工作表的命名这几个基本操作,教材中讲述得比较详细,教师只需按教材内容和顺序逐一讲解并配合演示即可。
2、关于多工作表的原理还有其它几个基本操作,教材中未涉及,如学生有兴趣,教师亦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
⑴在同一工作薄内工作表的移动:将鼠标指针指向要移动的工作表标签上并单击,然后沿工作表标签栏拖动该标签至所需新位置后释放鼠标左键,即完成了工作表的移动。
⑵删除工作表:首先选择要删除的工作表,然后从菜单栏上"编辑"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删除工作表"命令,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当一个工作表被删除后,EXCEL97把被删工作表的下一个工作表置为活动工作表。该操作不仅删除活动工作表中的数据,同时也将该工作表从工作薄中删除,并且不能撤消该删除操作。
⑶插入工作表:单击插入位置处的工作表标签,选择菜单栏上"插入"下拉菜单中的"工作表"命令,则EXCEL97将一个新的工作表插入到所选工作表之前,并将其作为活动工作表。⑷在同一工作薄内复制工作表:该操作是在同一工作薄内为源工作表建立一个副本。运用鼠标的拖放功能可以方便地实现这一操作。首先单击工作表标签栏中要复制的源工作表标签,然后,左手按住Ctrl键不放,右手按住鼠标左键,沿工作表标签栏拖动被选中的工作表标签至目的工作表标签处,然后释放鼠标左键和Ctrl键。
关于在不同工作薄内移动和复制工作表的操作,由于稍复杂,在此不再详述。
3、教材中所述的表间数据的复制是指工作表部分区域数据的复制,通过复制和粘贴操作来完成。需注意的是:如果在表间复制数据的同时还要复制公式,则应使用"编辑"下拉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
4、教材中讲述了表间单元格的两种引用方式,即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比第三节中介绍的内容更深入一步,即涉及在不同工作表间的单元格引用。为使学生对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认识更深刻,教师可讲述完例4-6-3后,将E3中的输入公式改为"=成绩表1!$K$3+B3+C3+D3",并向下复制,观察两次操作结果的不同。
5、关于多工作表的打印,应将方法告诉学生后,由学生自行完成。
(三)练习解答
练习4-6
一、填空题:
(1)在EXCEL97中,一个工作薄最多可以管理255个工作表,但在默认方式下只有3个工作表。
(2)如要建立多个工作表,应单击菜单栏上的"工具(T)",选择其下拉菜单中的"选项(O)"命令,弹出"选项"对话框,再单击"常规"标签,改变"新工作簿内的工作表数(S)"调整框中的数值,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3)如果在表间复制数据的同时还要复制公式,则应使用"选择性粘贴"。
(4)要打印工作薄中的多个工作表,必须对每个要打印的工作表进行页面设置。
四、1、Sheet2!D32、Sheet2!$D$33、Sheet1!$B$3:$E$3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第七节使用工作表数据库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数据库的概念,初步掌握建立工作表数据库的条件和工作表数据库的有关概念。
2、掌握工作表数据库的排序、筛选、查找、分类汇总和分级显示的操作。
3、掌握数据透视表的建立和编辑操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介绍了EXCEL97工作表数据库的有关概念及操作,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存储和管理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称为数据库。并且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据库是以二维表格的形式来存放数据的。
2、要使学生掌握根据工作表数据库的特点建立数据库表,以及数据库表中的记录、字段、字段名等基本概念。
3、关于数据库表的排序,应首先讲清排序、关键字段、降序排序和升序排序的概念,然后分别讲解并演示根据单个字段的排序和根据三个字段的排序。在三个字段排序的授课中,应使学生掌握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和第三关键字的概念及作用,为实际操作扫清理论障碍。
4、记录筛选是只将满足条件的记录显示在屏幕上。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自动筛选命令来解决筛选问题,有关高级筛选的内容不作介绍。讲授方式主要是结合实例边演示边讲解。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象"88<=数学成绩<=95"这样的条件表达式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是拆成两个表达式"数学成绩>=88"和"数学成绩<=95",并通过"与"运算联结起来。在讲课中,不必要提及逻辑运算符,只要学生会在条件表达式中运用"与"和"或"两种"联结"就可以了。教师还可举其它类似的例子让学生来完成。
筛选方式下拉列表中的"(前10个…)"的筛选方式,只能对某一个字段设置筛选条件,并且记录个数是可变的。
5、数据记录的查找是在数据库表中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并逐一显示在屏幕上。在讲课中,应通过对比,总结出记录的查找与数据查找的本质区别,不使学生混淆。在讲解并演示例4-7-5时,要让学生掌握比较运算符的使用,以及记录单中各按钮的含义。
6、关于分类汇总,要使学生掌握分类汇总是根据某一关键字段来对记录进行分类的,所以必须要先在该关键字段上进行排序。另外要讲清所谓"汇总",并不仅指"求和"汇总,还可以是求平均值等方式进行汇总。在讲解例4-7-6时应突出上述两点。
教材中不单独介绍分级显示的操作,而是将其依附在分类汇总之后,节省了篇辐。在讲解和演示时,应着重介绍明细数据隐藏按钮"-"、明细数据显示按钮"+"和三个级别按钮的使用和操作现象,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7、有关数据透视表的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难点之一。首先应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数据透视表的作用是汇总数据的另一种方法,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数据,并通过反复演示和练习(可以变换教材中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建立数据透视表的操作。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建立数据透视表的操作后,很容易就可解决改变数据透视表视图的各种问题。需注意的是,不能单独改变数据透视表中的数据。
对数据透视表的格式设置、打印输出和生成图表等其它操作,可以象普通工作表那样进行。
二、数据库操作
(三)练习解答
练习4-7
一、问答题:
(1)人们为了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把某些相互关联的数据存放在一起进行管理,就好象把这些数据当作商品放进一个有条不紊的仓库里一样。这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存储和管理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称为数据库。
可以将符合下列条件的一张工作表作为一个工作表数据库:
(A)一张工作表中最好只有一个数据库表格。
(B)在数据库表格数据和其它数据之间至少应留出一个空白行或一个空白列。
(C)在数据库表格中不要留空白行或空白列。
(2)在筛选方式下拉列表中如果选择"(全部)",则表示对该字段不进行筛选;如果选择"(前10个…)",则表示选择该字段最大或最小的前10条(可调整)记录;选择"(自定义…)"筛选方式,将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可根据该字段较复杂的筛选条件进行筛选。
(3)查找数据的操作是在工作表中查找与查找内容相符的单元格;而查找记录是在数据库中查找符合指定条件的记录。
二、填空题:
(1)在数据库中的一行数据称为一条数据库记录,每一列称为一个字段,每一列上的标题称为字段名。
(2)排序所依据的字段称为关键字段。将记录按关键字段值从小到大的排序称为升序排序。
(3)在按多个字段排序时,首先按主要关键字段值大小排序,其次按次要关键字段值大小排序,最后按第三关键字段值的大小排序。
(4)在使用记录单查找记录时,应单击菜单栏中的"数据(D)",选择其下拉菜单中的"记录单(O)"命令,弹出记录单,单击记录单中的"条件(C)"按钮,开始输入查找条件,然后单击记录单中的"下一条(N)"按钮,开始查找。
(5)在进行分类汇总前应先按照关键字段排序。
三、判断题:1、正确2、错误(因为仍显示记录)3、错误4、正确5、错误
6、正确7、错误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八节数据分析初步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单变量模拟运算表和双变量模拟运算表的作用,掌握建立模拟运算表的操作。
2、了解单变量求解的作用,掌握进行单变量求解的操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教材介绍了EXCEL97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即模拟运算表和单变量求解。本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在EXCEL97中,其它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还有:规划求解、方案管理、审核分析、回归分析等。
1、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作用: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EXCEL97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与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易学易用、可以不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言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使用模拟运算表的目的是可以进行较具体的预测分析。其方法是在工作表中开辟一个单元格区域,用来模拟显示公式中某些自变量的变化而造成因变量(公式计算结果)的变化情况。
这类问题中最简单的就是公式中一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公式结果产生影响,解决这种问题应使用单变量模拟运算表。稍复杂一些的问题就是公式中有两个自变量同时变化对公式的结果产生影响,解决这种问题应使用双变量模拟运算表。
3、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建立模拟运算表的目的,掌握两种模拟运算表使用的场合,以及建立模拟运算表的操作方法。
4、建立两种模拟运算表的教学都是结合具体事例,边讲解边演示。在讲课中,应解释输入单元格的含义:将发生改变的自变量所在单元格称为输入单元格。而该自变量的变化数值在模拟运算表中排列的方式可以是在同一列中自上而下排列,也可以是在同一行中自左至右排列。当出现"模拟运算表"对话框时,应在"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的输入框中输入按列方式排列的原输入单元格的绝对引用,在"输入引用行的单元格"的输入框中输入按行方式排列的原输入单元格的绝对引用。
5、在例4-8-1的模拟运算表中,E2:E11单元格区域中的数据在该例中并不是必须的,可以去掉。该例中自变量的变化值是按列(D4:D11)排列的,教师也可以演示按行排列的操作方法。还应指出:在选取模拟运算表区域时,不能包含文字标题。
6、教师应注意,在例4-8-2和例4-8-3中原工作表区域中均含有公式。B3中为"=B2*0.3",B5中为"=B4*0.3",B7中为"=B6*0.4",B8中为"=B3+B5+B7"。
7、在建立双变量模拟运算表时,哪个自变量的变化值按行放置,哪个自变量的变化值按列放置并无规定,可任意安排,但一经确定,则在"模拟运算表"对话框中的引用行的单元格和引用列的单元格也就随之而确定,不能搞错。还应注意按行放置的自变量变化值与按列放置的自变量的变化值不能有一个处于同一行或同一列上。所以一般是在按行放置的自变量的变化值的第一个数据项的下一行、并向左移一格的单元格中开始放置按列放置的自变量变化值。而在上述两种自变量变化值相交汇的单元格(如例4-8-2的D3)中放置计算因变量的公式。
8、在讲解单元变量求解时,首先要告诉学生使用单变量 《信息技术 - 中文Excel 97电子表格基本操作(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4362.html
⑵=IF(SUM(B2,G2)>=5000,"完成","未完成")
⑶=IF(SUM(B2,G2)>5000,"超额完成",IF(SUM(B2,G2)<5000,"未完成","完成"))
⑷=IF(AVERAGE(C2:G12)<82,"退步",IF(AVERAGE(C2:G12)=82,"持平","进步"))
4、⑴3⑵6⑶85⑷34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四节工作表的打印输出
(一)教学要求
1、初步掌握工作表页面格式设置操作。
2、会使用打印预览功能进行预览操作,并在预览过程中重新进行页面设置。
3、掌握工作表的打印输出操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教材介绍了工作表页面格式设置方法、打印预览操作和打印输出这三个主要问题。由于这一节内容不太复杂,教材中的讲述比较清楚,建议将本节内容的讲授与上机实习结合起来,在一课时内完成。
在讲课中,教师应通过讲解,配合演示,使学生掌握打印工作表的方法和步骤。如条件允许,应让每位学生在打印机上打印输出各自编辑完成的工作表。
(三)练习解答
练习4-4
一、1、错误2、错误3、正确4、错误5、正确6、错误
二、在"文件(F)"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印(P)"选项,将弹出"打印"对话框,在"打印"对话框中可以对打印机、打印范围、打印区域和打印份数进行设置。当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按钮,才开始在打印机上打印输出。
如果使用工具栏上的"打印"按钮,将不出现打印对话框,可直接打印输出。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五节EXCEL97的图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建立图表的操作。
2、掌握图表的基本编辑操作。
3、掌握图表的打印。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主要介绍了利用图表向导创建,以及常用的编辑修改图表的操作。
1、教材中首先按照使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步骤讲解了如何建立图表,以及两个辅助操作:移动图表和调整图表的大小。教材的讲述较清楚。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讲解、演示。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选择工作表中不同单元格区域作为图表数据源,并且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反复讲解、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建立图表的操作。
2、在建立图表后再向其中添加数据,教材中是采用将增加的数据区域复制并粘贴到图表中去的方法,比较简捷,学生容易掌握。
如果要删除图表中的某个数据系列,应单击图表中要删除的数据系列,然后按Delete键。
3、更改图表类型。如果在建立图表后需要更改图表的类型,可以按下述步骤进行:⑴首先激活图表。⑵选择菜单栏上"图表"下拉菜单中的"图表类型"命令。⑶在弹出的"图表类型"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图表类型"和"子图表类型"。⑷单击"确定"按钮。
4、向图表中添加文本和编辑图表中的文本是本节中的操作难点,教师应通过反复演示、结合学生练习,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
5、格式化图表中文本的操作,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单元格数据的格式化操作方法,引伸到格式化图表中文本的操作中,教师只需略加说明,由学生回答出操作方法。
6、教材中介绍了两种情况下的打印图表的操作方法。由于打印工作表的操作刚刚学习过,学生映象较深,因此教材中采用了点到即止的方法来讲述。教学中可以结合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对图表的打印。
(三)练习解答
练习4-5
一、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5、错误6、正确
二、
1、"图表向导"2、Delete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六节管理多工作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如何建立多个工作表和工作表切换操作。
2、掌握工作表间的几种基本操作。
3、了解多工作表的打印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介绍了有关管理多工作表的几个最基本的操作。由于内容不多,且操作难度不大,建议将教材讲述与学生上机练习在1课时内完成。
1、有关建立多个工作表、工作表间的切换、工作表的命名这几个基本操作,教材中讲述得比较详细,教师只需按教材内容和顺序逐一讲解并配合演示即可。
2、关于多工作表的原理还有其它几个基本操作,教材中未涉及,如学生有兴趣,教师亦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
⑴在同一工作薄内工作表的移动:将鼠标指针指向要移动的工作表标签上并单击,然后沿工作表标签栏拖动该标签至所需新位置后释放鼠标左键,即完成了工作表的移动。
⑵删除工作表:首先选择要删除的工作表,然后从菜单栏上"编辑"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删除工作表"命令,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当一个工作表被删除后,EXCEL97把被删工作表的下一个工作表置为活动工作表。该操作不仅删除活动工作表中的数据,同时也将该工作表从工作薄中删除,并且不能撤消该删除操作。
⑶插入工作表:单击插入位置处的工作表标签,选择菜单栏上"插入"下拉菜单中的"工作表"命令,则EXCEL97将一个新的工作表插入到所选工作表之前,并将其作为活动工作表。⑷在同一工作薄内复制工作表:该操作是在同一工作薄内为源工作表建立一个副本。运用鼠标的拖放功能可以方便地实现这一操作。首先单击工作表标签栏中要复制的源工作表标签,然后,左手按住Ctrl键不放,右手按住鼠标左键,沿工作表标签栏拖动被选中的工作表标签至目的工作表标签处,然后释放鼠标左键和Ctrl键。
关于在不同工作薄内移动和复制工作表的操作,由于稍复杂,在此不再详述。
3、教材中所述的表间数据的复制是指工作表部分区域数据的复制,通过复制和粘贴操作来完成。需注意的是:如果在表间复制数据的同时还要复制公式,则应使用"编辑"下拉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
4、教材中讲述了表间单元格的两种引用方式,即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比第三节中介绍的内容更深入一步,即涉及在不同工作表间的单元格引用。为使学生对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认识更深刻,教师可讲述完例4-6-3后,将E3中的输入公式改为"=成绩表1!$K$3+B3+C3+D3",并向下复制,观察两次操作结果的不同。
5、关于多工作表的打印,应将方法告诉学生后,由学生自行完成。
(三)练习解答
练习4-6
一、填空题:
(1)在EXCEL97中,一个工作薄最多可以管理255个工作表,但在默认方式下只有3个工作表。
(2)如要建立多个工作表,应单击菜单栏上的"工具(T)",选择其下拉菜单中的"选项(O)"命令,弹出"选项"对话框,再单击"常规"标签,改变"新工作簿内的工作表数(S)"调整框中的数值,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3)如果在表间复制数据的同时还要复制公式,则应使用"选择性粘贴"。
(4)要打印工作薄中的多个工作表,必须对每个要打印的工作表进行页面设置。
四、1、Sheet2!D32、Sheet2!$D$33、Sheet1!$B$3:$E$3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第七节使用工作表数据库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数据库的概念,初步掌握建立工作表数据库的条件和工作表数据库的有关概念。
2、掌握工作表数据库的排序、筛选、查找、分类汇总和分级显示的操作。
3、掌握数据透视表的建立和编辑操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介绍了EXCEL97工作表数据库的有关概念及操作,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存储和管理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称为数据库。并且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据库是以二维表格的形式来存放数据的。
2、要使学生掌握根据工作表数据库的特点建立数据库表,以及数据库表中的记录、字段、字段名等基本概念。
3、关于数据库表的排序,应首先讲清排序、关键字段、降序排序和升序排序的概念,然后分别讲解并演示根据单个字段的排序和根据三个字段的排序。在三个字段排序的授课中,应使学生掌握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和第三关键字的概念及作用,为实际操作扫清理论障碍。
4、记录筛选是只将满足条件的记录显示在屏幕上。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自动筛选命令来解决筛选问题,有关高级筛选的内容不作介绍。讲授方式主要是结合实例边演示边讲解。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象"88<=数学成绩<=95"这样的条件表达式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是拆成两个表达式"数学成绩>=88"和"数学成绩<=95",并通过"与"运算联结起来。在讲课中,不必要提及逻辑运算符,只要学生会在条件表达式中运用"与"和"或"两种"联结"就可以了。教师还可举其它类似的例子让学生来完成。
筛选方式下拉列表中的"(前10个…)"的筛选方式,只能对某一个字段设置筛选条件,并且记录个数是可变的。
5、数据记录的查找是在数据库表中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并逐一显示在屏幕上。在讲课中,应通过对比,总结出记录的查找与数据查找的本质区别,不使学生混淆。在讲解并演示例4-7-5时,要让学生掌握比较运算符的使用,以及记录单中各按钮的含义。
6、关于分类汇总,要使学生掌握分类汇总是根据某一关键字段来对记录进行分类的,所以必须要先在该关键字段上进行排序。另外要讲清所谓"汇总",并不仅指"求和"汇总,还可以是求平均值等方式进行汇总。在讲解例4-7-6时应突出上述两点。
教材中不单独介绍分级显示的操作,而是将其依附在分类汇总之后,节省了篇辐。在讲解和演示时,应着重介绍明细数据隐藏按钮"-"、明细数据显示按钮"+"和三个级别按钮的使用和操作现象,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7、有关数据透视表的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难点之一。首先应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数据透视表的作用是汇总数据的另一种方法,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数据,并通过反复演示和练习(可以变换教材中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建立数据透视表的操作。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建立数据透视表的操作后,很容易就可解决改变数据透视表视图的各种问题。需注意的是,不能单独改变数据透视表中的数据。
对数据透视表的格式设置、打印输出和生成图表等其它操作,可以象普通工作表那样进行。
二、数据库操作
(三)练习解答
练习4-7
一、问答题:
(1)人们为了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把某些相互关联的数据存放在一起进行管理,就好象把这些数据当作商品放进一个有条不紊的仓库里一样。这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存储和管理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称为数据库。
可以将符合下列条件的一张工作表作为一个工作表数据库:
(A)一张工作表中最好只有一个数据库表格。
(B)在数据库表格数据和其它数据之间至少应留出一个空白行或一个空白列。
(C)在数据库表格中不要留空白行或空白列。
(2)在筛选方式下拉列表中如果选择"(全部)",则表示对该字段不进行筛选;如果选择"(前10个…)",则表示选择该字段最大或最小的前10条(可调整)记录;选择"(自定义…)"筛选方式,将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可根据该字段较复杂的筛选条件进行筛选。
(3)查找数据的操作是在工作表中查找与查找内容相符的单元格;而查找记录是在数据库中查找符合指定条件的记录。
二、填空题:
(1)在数据库中的一行数据称为一条数据库记录,每一列称为一个字段,每一列上的标题称为字段名。
(2)排序所依据的字段称为关键字段。将记录按关键字段值从小到大的排序称为升序排序。
(3)在按多个字段排序时,首先按主要关键字段值大小排序,其次按次要关键字段值大小排序,最后按第三关键字段值的大小排序。
(4)在使用记录单查找记录时,应单击菜单栏中的"数据(D)",选择其下拉菜单中的"记录单(O)"命令,弹出记录单,单击记录单中的"条件(C)"按钮,开始输入查找条件,然后单击记录单中的"下一条(N)"按钮,开始查找。
(5)在进行分类汇总前应先按照关键字段排序。
三、判断题:1、正确2、错误(因为仍显示记录)3、错误4、正确5、错误
6、正确7、错误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提问
第八节数据分析初步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单变量模拟运算表和双变量模拟运算表的作用,掌握建立模拟运算表的操作。
2、了解单变量求解的作用,掌握进行单变量求解的操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
本节教材介绍了EXCEL97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即模拟运算表和单变量求解。本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在EXCEL97中,其它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还有:规划求解、方案管理、审核分析、回归分析等。
1、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作用: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EXCEL97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与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易学易用、可以不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言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使用模拟运算表的目的是可以进行较具体的预测分析。其方法是在工作表中开辟一个单元格区域,用来模拟显示公式中某些自变量的变化而造成因变量(公式计算结果)的变化情况。
这类问题中最简单的就是公式中一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公式结果产生影响,解决这种问题应使用单变量模拟运算表。稍复杂一些的问题就是公式中有两个自变量同时变化对公式的结果产生影响,解决这种问题应使用双变量模拟运算表。
3、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建立模拟运算表的目的,掌握两种模拟运算表使用的场合,以及建立模拟运算表的操作方法。
4、建立两种模拟运算表的教学都是结合具体事例,边讲解边演示。在讲课中,应解释输入单元格的含义:将发生改变的自变量所在单元格称为输入单元格。而该自变量的变化数值在模拟运算表中排列的方式可以是在同一列中自上而下排列,也可以是在同一行中自左至右排列。当出现"模拟运算表"对话框时,应在"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的输入框中输入按列方式排列的原输入单元格的绝对引用,在"输入引用行的单元格"的输入框中输入按行方式排列的原输入单元格的绝对引用。
5、在例4-8-1的模拟运算表中,E2:E11单元格区域中的数据在该例中并不是必须的,可以去掉。该例中自变量的变化值是按列(D4:D11)排列的,教师也可以演示按行排列的操作方法。还应指出:在选取模拟运算表区域时,不能包含文字标题。
6、教师应注意,在例4-8-2和例4-8-3中原工作表区域中均含有公式。B3中为"=B2*0.3",B5中为"=B4*0.3",B7中为"=B6*0.4",B8中为"=B3+B5+B7"。
7、在建立双变量模拟运算表时,哪个自变量的变化值按行放置,哪个自变量的变化值按列放置并无规定,可任意安排,但一经确定,则在"模拟运算表"对话框中的引用行的单元格和引用列的单元格也就随之而确定,不能搞错。还应注意按行放置的自变量变化值与按列放置的自变量的变化值不能有一个处于同一行或同一列上。所以一般是在按行放置的自变量的变化值的第一个数据项的下一行、并向左移一格的单元格中开始放置按列放置的自变量变化值。而在上述两种自变量变化值相交汇的单元格(如例4-8-2的D3)中放置计算因变量的公式。
8、在讲解单元变量求解时,首先要告诉学生使用单变量 《信息技术 - 中文Excel 97电子表格基本操作(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