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利用地方文献编写“断代史”、地理书、地方志、大事记、会典、会要、类书、政书等史书和资料汇编的传统。两晋以来的地理书如《水经注》,《陈留风俗记》,唐宋以来的类书、辞典,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在编写过程中都引用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清朝学者顾炎武根据一千多部地方志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书》,前者类似经济资料汇编,后者为历史地理著作,都很有名。我国古代的地方志有许多已不传于世,但靠着这些资料著作得以保存下来。如现存于世的最早的河南地方志为元代的《河南志》,是清嘉庆中由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广东潮州早期方志《潮州图经》,也是饶宗颐先生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可谓取之于斯,又用之于斯,对我们研究地方的历史提供了许多细致宝贵的材料。
利用地方文献,编写各种专著和资料汇编,修编地方史志,对研究地方的历史和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是地方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将地方文献中大量的天象和自然灾害资料按时代按专题编成各种资料丛编,可为科学研究补充有价值的数据和事例;整理地方文献中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编写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可为促进中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服务。建国以来,利用地方文献研究地方历史和现状的成果累累,层出不穷。
2.4地方文献对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作用
每个地方的文化活动当中都产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在当地世代相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色文艺的形式包括民间文学,音乐、戏剧、美术、曲艺、舞蹈、杂技、花卉、陶瓷,甚至饮食、方言等内容。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山东潍坊的风筝、安徽毫州的剪纸、河南洛阳和山东荷泽的牡丹、河北户县的农民画、吴桥的杂技等,这都是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式。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使一个地方原有的特色文化项目发扬光大,构筑起更加显著的优势和更加鲜明的特色,是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性建设。
在古代,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继承主要靠当地人们口头交流、口耳相传,将它们形成专著进行记载和传播的也有,但并不多见。地方文献虽然对它们有相当多的记载,但较为零乱,不成系统,这是一部分特色文化的优势逐渐丧失,特色日趋平淡的因素之一,甚至有些民间技艺已经逐渐失传。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地方文献在特色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开始重视采访、收集、整理地方文献为特色文化项目服务,并形成了许多专著,保证了特色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为这些文艺形式的发扬、发展、迎接新事物的挑战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地方文献的宝库新增了一笔财富。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编写出版了许多文化志。文化艺术年鉴、方言研究、姓氏研究等地方文献,以及有关各种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专题文献,如《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长安月季别样红》、《中国浙菜》、《广东曲艺选集》、《评弹艺术》等等。
3 结语
文化,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独特的创造物。虽然世界各国对文化定义至今仍众说纷坛,但在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仍然明显表露出来。我国早在汉代,就有“文化”一词,通常是作为封建帝王所施用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而现代文化的内涵,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正逐步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和观念。它表现在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心理思维、价值取向等一切方面,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系统。而文献,即是记载有价值的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各种因素,文化和文献都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方面,即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献。应该说,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属于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不是同等、并列的关系,而是依存、从属的关系。当然,它们也有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从上述的各项分析比较中,已看出其端倪和得出初步的结论。为此,我们认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图书情报部门除了要充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更要积极配合文化事业机构的各项工作,努力做好文献开发并主动提供给各个部门利用,建立起全国性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网,以使其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情报部门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朴.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3)
[2]李权时. 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敏,党铁久. 建设地方特色文化的构想,群众文化论文选[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l990
[4]骆伟. 论地方文献[J].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8,(4)
[5]石惠侠. 结合省情谈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8,(2)
〔出处〕 图书馆论坛 2000(5)
《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