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的临床检测进展
淋巴结,其中一半作HE染色,不确定时作HMB?45或S?10
0免疫组化染色,另一半作酪氨酸酶mRNA的RT?PCR检测。29例临床Ⅰ、Ⅱ期黑色素
瘤常规病理检查有11例淋巴结阳性,而检出酪氨酸酶的有19例,18例阴性的淋巴结
RT?PCR阳性有8例,平均随访1年后,这8例患者全部复发。因此酪氨酸酶mRNA的R
T?PCR对于判断术后是否需要全身化疗以及化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道
,应用RT?PCR法能敏感地检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后患者血与骨髓中的残留细胞,
对预示复发及探讨复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4 肿瘤排斥抗原mRNA
肿瘤排斥抗原MAGE也被列为肿瘤转移指标,有研究表明,94%的食道癌,81%的
大肠癌,80%的乳腺癌,83%的胃癌在12种MAGE基因亚型中至少有一种阳性。在14例
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7例MAGE阳性,其中有5例出现血管侵袭。该方
法的特异性高,假阳性率很低,但由于有12种基因亚型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3.5 癌胚抗原mRNA
癌胚抗原CEA曾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
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3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26
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15]。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
中进行CEA检测发现,常规组织切片淋巴结阳性率为16%,而CEA诊断阳性率为56%。
从预后结果来看,CEA与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在根治切除患者中分别为64%与4%,在
相对治愈切除患者中分别为85%与37%,在姑息切除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6%,在复
发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5%。由此可见CEAmRNA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Mori[
16]对13例大肠癌患者的117个淋巴结进行了CEAmRNA检测,发现88个常规检测阴性
的患者淋巴结有47个淋巴结CEAmRNA阳性。该作者还对65例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
者的406个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RT?PCR检测并进行了随访,微转移率为40.1%,有
淋巴转移的15例患者6例复发,29例有微转移的患者4例复发。21例无微转移患者无
复发,这进一步说明了CEAmRNA的重要性[17]。
3.6 蛋白溶解酶类mRNA
癌细胞合成和释放溶解酶是促进癌细胞从瘤体分离继而引起转移的一个重要因
素。肿瘤部位细胞外液中许多酶活性增高,如肽酶和组织蛋白酶,这些酶多来自于
癌细胞的溶酶体,也可来自肿瘤坏死区的巨噬细胞,这些酶在癌细胞分解细胞外基
质与松解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
3.6.1 内糖苷酶mRNA
内糖苷酶能特异地降解基底膜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该酶的活性与一些肿瘤细胞
的转移能力有关[18]。
3.6.2 Ⅳ型胶原酶mRNA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能被Ⅳ型胶原酶特异性水解,它至少有三种
不同形式,它不仅能降解Ⅳ型胶原,还能降解Ⅴ、Ⅶ、Ⅸ、Ⅹ型胶原,纤粘蛋白,
弹性蛋白及白明胶。有研究发现,该酶的水平在许多高转移性肿瘤细胞中增加,因
此该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鼠杂交瘤细胞和癌基因转染的细
胞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转移能力相关。Pyke等利用原位杂交发现在大部分浸润
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癌中可见Ⅳ型胶原酶的mRNA表达[19]。有研究者对高转移与非
转移口腔癌细胞株的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进行研究,发现高转移口腔癌细胞株
主要表达MMP2,且MMP2的活性与淋巴转移和对局部下颌骨侵袭显著相关[20]。
3.6.3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mRNA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PA)是一种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催化非活性血
纤维蛋白酶转化为活性血纤维蛋白酶。血纤维蛋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它催化血
纤维蛋白、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还能活化潜在的蛋白酶。它以组织型(t?PA)
与尿激酶(u?PA)型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参与癌侵袭与转移的是
u?PA。
3.6.4 组织蛋白酶B、DmRNA
组织蛋白酶B、D是溶酶体蛋白酶,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有一些实验结果
表明,它们也与肿瘤转移有关[21]。
3.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近年来才
被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Jeltsch[22]发现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鼠皮下出现
大量扩张淋巴管,这才确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淋巴管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它
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4)而后出现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这样,对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更进
一步的认识。有研究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及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
移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23]。Kurebayashi[24]对乳腺癌的VEGF?A、B、C、
D的mRNA进行PCR检测,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这进一步说明了VE
GF?C在淋巴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作者发现在恶性间皮
淋巴转移无关[25]。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肿
瘤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肿瘤周围淋巴管游走至淋巴结,且有充
分证据证明VEGF?C是与淋巴管增生有关,那么VEGF?C很可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这当然需要研究的更进一步证实。
4 基因水平分析方法
肿瘤基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转移须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且每个步骤多由
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在转移相关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平衡失调才最终决定是否
导致转移。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由于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关,所以部分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1984年
Vousden等发现小鼠淋巴瘤有了活化的c?K?ras基因表达时,同时也就获得了转移
性。1987年Collard以人的c?H?ras癌基因转染非侵袭性、无转移能力的小鼠BW5
147T淋巴瘤细胞,发现转染后的细胞侵袭力增高,将这种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可发
生肝、肾等器官的转移,且这种转移与细胞的ras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肿瘤转移的临床检测进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4515.html
0免疫组化染色,另一半作酪氨酸酶mRNA的RT?PCR检测。29例临床Ⅰ、Ⅱ期黑色素
瘤常规病理检查有11例淋巴结阳性,而检出酪氨酸酶的有19例,18例阴性的淋巴结
RT?PCR阳性有8例,平均随访1年后,这8例患者全部复发。因此酪氨酸酶mRNA的R
T?PCR对于判断术后是否需要全身化疗以及化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道
,应用RT?PCR法能敏感地检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后患者血与骨髓中的残留细胞,
对预示复发及探讨复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4 肿瘤排斥抗原mRNA
肿瘤排斥抗原MAGE也被列为肿瘤转移指标,有研究表明,94%的食道癌,81%的
大肠癌,80%的乳腺癌,83%的胃癌在12种MAGE基因亚型中至少有一种阳性。在14例
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7例MAGE阳性,其中有5例出现血管侵袭。该方
法的特异性高,假阳性率很低,但由于有12种基因亚型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3.5 癌胚抗原mRNA
癌胚抗原CEA曾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
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3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26
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15]。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
中进行CEA检测发现,常规组织切片淋巴结阳性率为16%,而CEA诊断阳性率为56%。
从预后结果来看,CEA与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在根治切除患者中分别为64%与4%,在
相对治愈切除患者中分别为85%与37%,在姑息切除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6%,在复
发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5%。由此可见CEAmRNA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Mori[
16]对13例大肠癌患者的117个淋巴结进行了CEAmRNA检测,发现88个常规检测阴性
的患者淋巴结有47个淋巴结CEAmRNA阳性。该作者还对65例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
者的406个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RT?PCR检测并进行了随访,微转移率为40.1%,有
淋巴转移的15例患者6例复发,29例有微转移的患者4例复发。21例无微转移患者无
复发,这进一步说明了CEAmRNA的重要性[17]。
3.6 蛋白溶解酶类mRNA
癌细胞合成和释放溶解酶是促进癌细胞从瘤体分离继而引起转移的一个重要因
素。肿瘤部位细胞外液中许多酶活性增高,如肽酶和组织蛋白酶,这些酶多来自于
癌细胞的溶酶体,也可来自肿瘤坏死区的巨噬细胞,这些酶在癌细胞分解细胞外基
质与松解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
3.6.1 内糖苷酶mRNA
内糖苷酶能特异地降解基底膜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该酶的活性与一些肿瘤细胞
的转移能力有关[18]。
3.6.2 Ⅳ型胶原酶mRNA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能被Ⅳ型胶原酶特异性水解,它至少有三种
不同形式,它不仅能降解Ⅳ型胶原,还能降解Ⅴ、Ⅶ、Ⅸ、Ⅹ型胶原,纤粘蛋白,
弹性蛋白及白明胶。有研究发现,该酶的水平在许多高转移性肿瘤细胞中增加,因
此该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鼠杂交瘤细胞和癌基因转染的细
胞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转移能力相关。Pyke等利用原位杂交发现在大部分浸润
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癌中可见Ⅳ型胶原酶的mRNA表达[19]。有研究者对高转移与非
转移口腔癌细胞株的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进行研究,发现高转移口腔癌细胞株
主要表达MMP2,且MMP2的活性与淋巴转移和对局部下颌骨侵袭显著相关[20]。
3.6.3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mRNA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PA)是一种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催化非活性血
纤维蛋白酶转化为活性血纤维蛋白酶。血纤维蛋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它催化血
纤维蛋白、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还能活化潜在的蛋白酶。它以组织型(t?PA)
与尿激酶(u?PA)型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参与癌侵袭与转移的是
u?PA。
3.6.4 组织蛋白酶B、DmRNA
组织蛋白酶B、D是溶酶体蛋白酶,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有一些实验结果
表明,它们也与肿瘤转移有关[21]。
3.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近年来才
被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Jeltsch[22]发现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鼠皮下出现
大量扩张淋巴管,这才确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淋巴管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它
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4)而后出现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这样,对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更进
一步的认识。有研究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及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
移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23]。Kurebayashi[24]对乳腺癌的VEGF?A、B、C、
D的mRNA进行PCR检测,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这进一步说明了VE
GF?C在淋巴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作者发现在恶性间皮
瘤中VEGF?C的表达与
淋巴转移无关[25]。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肿
瘤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肿瘤周围淋巴管游走至淋巴结,且有充
分证据证明VEGF?C是与淋巴管增生有关,那么VEGF?C很可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这当然需要研究的更进一步证实。
4 基因水平分析方法
肿瘤基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转移须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且每个步骤多由
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在转移相关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平衡失调才最终决定是否
导致转移。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由于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关,所以部分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1984年
Vousden等发现小鼠淋巴瘤有了活化的c?K?ras基因表达时,同时也就获得了转移
性。1987年Collard以人的c?H?ras癌基因转染非侵袭性、无转移能力的小鼠BW5
147T淋巴瘤细胞,发现转染后的细胞侵袭力增高,将这种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可发
生肝、肾等器官的转移,且这种转移与细胞的ras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肿瘤转移的临床检测进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