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
[摘要] 文章谈及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标引、管理、利用等问题。
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是图书馆文献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但它的各工作环节互为影响,互为约制,不可分割,而且就地方文献工作的总体布局而言,每个实际操作个体(也即各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范围与其所属的行政区划相对应,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从分到总、层层隶属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体系。
县市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一个层面,其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
地方文献工作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诞生仅半个多世纪,在我国全面开展却是近10多年的事情,随着20世纪80年代修志热的兴起,地方文献数量剧增,地方文献工作才得以在县市图书馆展开。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最为活跃。但许多观点还处于争鸣状态,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未在图书馆界达成共识。据统计,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关于“地方文献”的不同定义达200余种,致使我国权威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的编著者也难以取舍,只好避而不录。理论界尚是如此,县市馆的实际工作者们在操作时的迷茫便可想而知了。据笔者所知,目前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不姓地、特藏不特的情况相当普遍。管理上的混乱,对地方文献的保存与利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成果,澄清一些模糊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在县市馆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1 搜集地方文献时,要目的明确
地方文献具有资政、存史、励志等作用,我们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就是为了今人以及后人,了解某地的历史现状和地理环境,为今后的建设(本地区或其它地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时大都采用地方文献的“广义”说,以尽量避免地方文献的缺藏,也即所谓“宁滥勿缺”。“宁滥勿缺”其重点是“勿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执行中稍不留意,就会为“滥”所惑,只看到收集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忽略了重点,从而导致真正地方文献的“多缺”。比如有的县市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去收集已成名人物的著作,而对未成名或不太“著名”的作品视如弊履,甚至忽略了真正的地方文献的搜集,实属本末倒置,须知“著名”是由不著名而来,若待一人成名之后再去收集其成名前的作品,无异于亡羊补牢,或许犹未为晚,但也可能成为千古遗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白色文献”,有如探囊取物,但要获取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就有赖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成效,可以说,灰色文献是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首选目标。
2 在保存地方文献时,要重点明确
由于在地方文献搜集工作中的“宁滥勿缺”收集到的文献不免鱼龙混杂,其保存价值自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县市馆,照单全收,全部作为地方文献列入“特藏”,从而造成地方文献不姓“地”。因此,明确重点,对收集的文献进行甄别筛选,非常必要。筛选后,确为地方文献(在这里应取狭义为妥)的入地方文献库(或柜),其它对研究本地历史、人物有用的(广义上的地方文献),可入保存本书库(无保存本书库的可设保存本柜)。这样,可根据图书馆自身的条件,文献的重要级次,分别给予不同级次的保护,重点文献,重点保护,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重要的地方文献不受损失。
3 标引地方文献时,要标准明确
地方文献是县市馆重要的文献资源,也是网络环境下县市馆的特色资源,要使地方文献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图法》不适合地方文献的分类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类主张,有的县市馆的同志仿而效之,是不可取的。
4 在传播地方文献信息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县市图书馆应尽快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全文数据库。
地方文献要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应该实现文献的源标准,地方文献应建立书名、篇名、著者、主题、分类等各种索引,借助电子计算机,就可轻而易举地实现。我馆1995年以来利用一台386微机编辑了《报载地方文献索引》,一次输入,可从日期、著者、篇名、报名等多途径检查,深受读者欢迎。
参考文献:
1.黄俊贵. 地方文献工作刍论.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1):54-59
2.邹华享. 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60-65
3.杜定友.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1984(3):91-100
4.郑满庄. 论灰色文献的书目失控的原因及其对策. 图书情报工作,1998(1)
〔出处〕 图书馆 2000(4)
《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