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东北地方古文献的跨国牲问题



摘要东北地处祖国边陲,历史上东北各民族人民与周边相邻国家的民族不断的融合、交往,使得东北地方文献,尤其是东北地方古文献的跨国性问题表现得特别突出。这除了与东北地区历史上疆域不断变化有关外,还与东北地区多民族及其后裔的跨国活动、古今时空概念变化有关。东北地方文献无论从内容上、著者的国别上以及表达的文字上,都充分体现出跨国性的特点,作为文献资源宝库的图书馆在工作中应加强对此进行整理与研究,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地方文献资料,提高图书馆地方文献咨询服务的工作质量,使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为振兴东北经济服务。


关键词 东北;地方文献;历史文献;跨国性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6治理发愣功(2005)02—00044—04

文献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社会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读者需求的特定性与文献内容的复杂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使地方文献的
跨国性问题成为了读者检索和利用文献资源时的重要问题之一,地方文献作为记载本地区历史发展的资料,是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种文献,它包括地方性的典籍、档案、金石、文字、报刊等。本文拟就东北地方古文献(文献选取
范围截止于1911年以前)的跨国性问题,作一考析,就正方家。

1 东北地方古文献跨国性问题的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献宝库中,丰富的东北地方古文献资源,堪称别具一格、独有特色,它们详尽地记载了这一区域历史上的自然和社会的全面情况,具有资料性、信息性、地域性、规律性以及跨国性等特征。而东北地方古文献的跨国性,则是其诸特性中的重中之重。

东北地处祖国边疆,是具有5000年以上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源头之一,其佐证除考古材料外,大都记载在我国历代经典如“二十四史”等文献中,而作为专门记载的东北地区古文献,也可追到遥远的古代。


1.1 东北地方古文献跨国性问题的内容

1.1.1 从文献产生和收藏地域上看,文献过去现在是我们东北区域内的,应在东北地方文献藏之列,而历史上曾隶属我国东北,现在不在东区域内,被东北周边相邻国家视为己有的我国北历史文献,仍应归入我国东北历史文献的范畴


1.1.2 从文献的作者上看,东北地方文献的作籍贯原来属东北区域内,而该地现在已经不属东北区域的,其作品多涉我国东北历史,应视为国东北地方文献。


1.1.3 从文献的表达文字上看,东北地方文献了地方人士用汉文或区域内的我国少数民族文记载以外,还用现在周边相邻的国家的文字或种文字对照来记载东北地方的事情;或者外国也用汉文记载东北区域内的事情,因为当时东周边相邻的政权有的是隶属于中央的地方民族权,或有的国家曾臣服于中国,为了研究的方便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故其著述也应囊括在中国北地方古文献范畴内。


1.2 东北地方古文献跨国性问题形成的原因


1.2.1 多民族的融合及其后裔的跨国活动

从东北民族源流上考察,东北地区历史上是个多民族的聚集地。跨国的民族今有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等。许多民族的先世曾在东北地区广泛活动,朝鲜《高丽史》载称,公元8世纪之初,渤海“并有扶余、肃慎等十余国”(卷1),这说明此前已存在了肃慎国,并且都在渤海地区进行活动;公元544年,《日本书纪》载“佐渡岛北御名部之骑岸有肃慎人春夏 捕鱼充食”(卷19);公元658年(卷26)载:“越国守阿部引田臣比罗夫讨肃慎”;日本齐明天皇“谴阿倍臣率船师二百艘伐肃慎国(卷29)”。东北区域内民族与周边相邻国家的民族跨国交往日益频繁,文献记载的内容呈现出广泛性,导致了地方文献的跨国性。

1.2.2 东北地区疆域不断变化


1643年以后,东北地区开始了新的国界争端,导致领土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魏书》、《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好太王碑》、《永宁寺碑》等文献都记载了历史上的国土及其疆域情况。其中疆域还包括西伯利亚、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鸭绿江两岸一些地方。疆域的不断扩大,使文献记载的内容超越了现有的本土,因此成了当今的跨国性文献。


1.2.3 古今时空概念变化大


历史文献与现代文献的时空概念变化很大,因为文献面向的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大。如从朝鲜柳得恭《滦阳录》的一首诗及自注中得知:大辽河,古名叫“周流河”或叫“周留河”,现叫西辽河。这说明了古今地名不同,时空观念的变化也是文献产生跨国性的重要原因。


2 东北地方古文献跨国性的特征和范围


相对于历代一统的中央皇朝中心,我国东北地方文献起步较晚,古代传世典籍也较少,但到了清代,典籍文献骤增,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地方古文献跨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典籍文献


典籍文献:从狭义上讲是指古籍而言。在我国古代典籍文献“十三经”、“二十四史”中即已有其跨国性的一面。《周易》中记载:“箕子之明夷”。其中“明夷”指朝鲜。“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朝鲜立传;成书于汉代的佚书《高骊记》,是高骊的民族史志。在这些文献中,都能看出文献内容跨国性的一面。东北地方古文献内容的跨国性比比
皆是。


2.2 档案文献


档案文献:是为了满足日后的查证、研究和复制的需要而留存的,并经过系统整理和鉴定的信息材料。其中的凭证作用,是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的特有属性。如: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无论是满文,还是汉文,或是满汉合壁,均记有其管辖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史实;《汉译满文老档拾零》也有东北当时的地方政权管辖区域已设置到了库页岛的记载。


2.3 报刊文献


报刊文献:是连贯系列、有一定宗旨的群众性读物。1906年,东北地区曾发生了“办报大战、舆论大战”,这看似是东北地区报刊文献发展中的奇闻。日本人在沈阳创办了《盛京时报》,明目张胆地把矛头指向中国政界,制造殖民化舆论。1908年4月,吉林省西部地区蒙古族有人创办了《吉林蒙古文报》。1911年,《呼伦满文时报》创刊,用两种民族语文出版两种报纸。据统计,1911年以前,东北地区已有11家地方报纸,其中俄国主办的3家,日本主办的2家。尽管其内容有着帝俄日本报人出于侵占我国东北的目的而显露的殖民主义色彩,或者有着国内少数民族中有的人散布的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但这批报刊文献客观上保存有关于东北地方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也是东北地方文献跨国性的表现。


2.4 金石文献


金石文献:是指以金属和石头充当书写材料的文献统称。东北地区的碑石刻文始自于三国时期,“母丘俭纪功碑”(残)记载了曹魏多次出击高勾骊王国的史事。新发现的嘎仙洞的鲜卑刻石祝文,是一件典型的石质档案,是鲜卑人开发西伯利亚的记载,是以“西伯”,即“鲜卑”命名“北亚”的力证,它与“好太王碑”号称“南碑北石”。


2.5 地方历史资料


《肃慎记》、《高骊记》、《渤海记》三部尚存片段的佚书内容,涉及到当今东北地区邻近所有的国家。《契丹国志》、《大金国志》涉及的更远、更广;从《满洲实录》到《启东录》均以东北地区为中心,广涉周边邻近国家的历史、民族、语言、风俗、地区行政建置、疆域等内容。明实录》、《清实录》含有内容丰富的朝鲜、蒙古历史资料。明清档案中也有朝鲜档案、俄罗斯和日本档案;不仅中国档案中记有外国史事的档案,而且还存有外国人的历史档案。


2.6 地方志


东北古文献中的地方志是东北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宝库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类别。它记录东北各地(按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全面的历史情况,历代为官修,多为某一朝代《一统志》提供资料,经地方官审定并上报中央备案,因之具有权威性、法律性和政府性。东北地处边陲,历来与周边国家往往发生纠葛,关系错综复杂,在捍卫领土主权的过程中,各地爱国人士为民族统一而据理力争、努力奋斗的事迹及其成果,于方志中记载尤详,如:《吉林通志》、《奉天通志》、《黑龙江志稿》等成书前,曹廷杰踏查境外沦陷地区地理形势、民族争斗情况;胡传(胡适的父亲)、屠寄等知名学者勘查境内外地形、地貌,山川形势,绘图作说;穆克登、吴大澄先后主持勘界订约后,在志书中所增“兵志”、“分界”和“交涉”、(界约、铁路、航路、商务、互市、商埠、税务)“交通”等志目,最具特色。地理志详开山水发源,走向流经,一屯一市,地貌特点,一览无遗。人证、物证兼备,为研究东北边疆史地所必备。


2.7 历史研究论文


1

《东北地方古文献的跨国牲问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580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