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民族——地方文献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文献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财富资源,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民族一地方文献是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的有机结合,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创造新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长期以来轻文化、轻文献的错误观念的存在,造成内蒙古自治区各类文献工作部门在民族一地方文献上的大量缺藏,给自治区的各项建设尤其是学术、文化建设带来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也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人才浪费。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中,加强民族一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民族文献;地方文献;民族一地方文献;民族文化大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7;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81(2005)04-0022-.04

一、民族一地方文献的定义、价值

人类文化是在历史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除了民间存留的一些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外,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和存留下来的各种文献(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纸本、音像、口碑等)和遗存(遗址和实物等),是其赖以保存并传承、发展的惟一途径。如果没有这些文献和遗存,就很难摸清历史的本来面目,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文献和遗存各具独到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总体而言,由于文献蕴含的信息和存世的数量远远多于遗存,故其作用较后者为大。而且,对遗迹的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最终也要以文献的形式传承于世。由此可见,文献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是构筑文化丰碑不可缺少的原料。从民族与地区来讲,缺乏自身文献的民族和地区在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将受到严重制约。

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凡记录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及其先民的信息或知识的文献(不论撰者或语言文字、创作方式等)就是民族文献;凡记录有内蒙古自治区辖境内一切信息或知识的文献(不论撰者或语言文字、创作方式等)和本地区人士的各种著述就是我们的地方文献。前者以民族为标志,故其内容不受地域限制,往往超出内蒙古的现行区划。后者以地方为标志,故其内容不受民族限制,以内蒙古自治区辖境为限。由于历史的原因,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往往有相当大的交叉与重合,大量文献既是民族文献也是地方文献,很难将其截然区分。因此,我们可以把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统称为“民族一地方文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内蒙古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更是多种文明汇聚、碰撞、融合的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造就了汉、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西夏、八思巴、蒙、藏、满和波斯、阿拉伯、亚美尼亚、俄、日、英、法等众多文字的民族一地方文献,它们是我们了解和认知草原文明、认知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现实民族一地方文献日益增多,数量巨大,而且大都是用蒙汉文字记载的。它们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形成,反映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子孙后代了解我们今天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一地方文献积累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内蒙古历史上经济、文化落后,战乱频仍保存下来的古旧文献相对较少。而且,与本地区和民族有关的许多珍贵文献分散于国内各地甚至国外,本地区保存甚少。以民国时期的地方报刊为例,现存的50余种报纸和百数十种期刊大部分藏于内地各图书馆和档案馆。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绥远省的《绥远日报》、《绥远民国日报》、《绥远社会日报》、《朝报》、《绥闻晚报》、《包头日报》、《奋斗日报》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内蒙古周报》等都见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与自治区有关的历史档案(虽然保存得远不完整),除了自治区各级档案馆有一定的收藏外,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邻省的档案馆中亦有大量收藏。至于内容涉及我区的各种书刊,更是散处各地图书馆,数量难以统计。仅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日文书刊中就有不少与内蒙古有关。

这种先天不足的状况,使大力搜集民族一地方文献成为我区加快文化积累和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抢救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出过不少成绩。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大力搜集,文学艺术界对蒙古史诗、民歌和二人台的搜采记录,内蒙古档案馆和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搜集或复制民族一地方文献,等等,由于认识的局限和投入不足,这些努力都未能持续和进一步拓展。相反,因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干扰,大量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被视为封建糟粕,打人冷官,甚至因无知而将其毁失。在历史学等学科中,也因以政治活动和政治事件为主要研究内容而谬误较多,呆板、单调、教条,缺少应有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很难给人以应有的知识和教益。在这种情势下,传承文化的历史文献自然被视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东西,连保存都谈不到,更何况搜寻、整理、研究和出版了。

回顾以往,早在土地改革时期,不少公私机构、寺庙及个人收藏的文献被抄没和毁坏,其中不乏珍藏数百年之久的罕见文物。例如,喀喇沁右旗扎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王府的数代珍藏就是在这时毁失和散佚的。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许多日伪统治时期出版的书刊报章被销毁,以致我们今天难以了解当年殖民统治的详情及其罪恶。例如,伪满蒙政部的机关刊《蒙古报》、蒙古会馆的《蒙古新报》、《儿童新闻》、青旗社的《青旗》、《大青旗》、伪蒙疆政府的《蒙古新闻》等报刊,在我区和国内不是完全缺藏就是寥寥无几而在13本却收藏颇富,有的几乎保存完整。就连目前内蒙古图书馆所存国内仅有的10期《青旗》报,都是日本学者赠送的。这也是日本蒙古史学界的相关研究遥遥领先于我们的主要原因之一。

2O世纪7O年代前后,除了一小部分革命文献外,几经劫难而幸存的历史文献大都被当作“封资修”黑货遭到封杀,其中不少被付之一炬,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文革”被否定以后,大量“文革”资料(包括档案)又在我们的无知和偏见中被销毁。相反的是,就在“文革”如火如荼的当时,美国的一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却在千方百计地花钱购买我们的“文革”小报、传单及其他资料,如今他们豪迈地宣称,他们那里是世界研究中国“文革”历史的资料中心。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有的人在金钱的驱动下,把残存于民间的一些民族一地方文献和文物古董拿到黑市交易,也有大量古墓古物被不法分子盗掘盗卖,其中不少还流失到国外,这都使民族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的损失。由于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收藏单位和文博部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经费严重缺乏,再加上自身工作中的缺陷,连相关信息都不能及时掌握,更难以设法挽救了。至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图书馆、档案馆已收藏的民族一地方文献,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而得不到正常的利用,有时还因保存条件的限制而受损。

出版是保存、传播和广泛利用文献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各省区市纷纷整理出版了本地的旧地方志、旧史书、文集等,大大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而我区除了早年出版的《蒙古秘史》、《蒙占源流》、《世界征服者史》、《蒙古及蒙古人》等重要著作外,很少出版古旧文献。日前已不易寻阅的我区旧地方志,如海内孤本《绥远通志稿》(1936年成书),至今仍得不到整理出版。成书的著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零散的档案文献了。

对文献的漠视还表现在对现实民族一地方文献的态度上。古旧文献因其历经沧桑且较为少见而受人重视,但现实文献却往往因内容浅近、大家司空见惯而被忽视。由于图书馆等文献收藏单位常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和全社会对文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大量现实民族一地方文献不能及时人藏,以至最终流散或毁失。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不少地方报刊已无从寻觅;就连1983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全部详细资料都送给了北京国家图书馆,而区内公共图书馆却没有收藏。尽管在图书馆界的努力下,自治区已有要求地方出版机构无偿呈缴其出版物的地方法规,但因市场经济的影响,各出版社大多执行不力,况且该法规对非出版单位的内部出版物也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三、民族一地方文献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较为间接和潜隐,但作用久远,多在不知不觉中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走向和前途。那么,在我们认识历史、了解今天,把握未来的过程中,民族一地方文献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和积淀,必将对今天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民族一地方文献的内容包罗万象,是我区草原文化研究和蒙古学、地方史以及语言、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民族、民俗等各领域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它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这些学术研究的荣枯和生命力。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者盖山林先生,正是受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画石山”记载的启发,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阴山岩画。这段东西长达300公里,南北宽约20至40公里的岩画群不仅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岩画大国的行列,而且以其起讫达三万年之久的丰富内容,为我们的草原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再如,世界孤本蒙文《阿勒坦汗》的刊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蒙古学界对15至16世纪蒙古史的认知和研究,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成果。而内蒙古图书

《民族——地方文献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606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