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展中尽快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再创新的辉煌。
第四篇 国有企业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曾经做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使我国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支撑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资金。
改革之初,中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上,其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的75%以上。国有企业在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约有1/3是账面上亏损,另外1/3时潜在亏损,都在靠政府的补贴生存,连年的亏损和补贴是由人民交纳的利税弥补的。国有企业产值相对降低,而投资和就业相对增加,明明是企业更加资本密集化,但劳动生产率却下降。这都是由于冗员太多和资本浪费造成的。
国有企业的问题:第一,重复投资造成设备利用率低。改革中的放权让利政策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投资权,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企业不顾及市场需求变化过剩生产;第二,产品老化,缺乏创新机制。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消极应付的态度下,员工很少主动自觉地追求新产品、高质量,使的机遇与企业擦肩而过;第三,冗员过多,员工工作效率低。过去把在企业内部安插人员当作解决就业的办法。即使不合理企业也必须接受,员工只进不出,越积越多。一旦安排就有了职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公正的奖罚制度,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加大企业成本;第四,企业的社会福利负担过重。企业要负担职工的福利,包括公费医疗、住房、幼儿园、退休金等,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第五,企业负债过高,银行对企业没有约束力。现在国家银行75%的贷款是贷给国有企业的。银行受制于政府压力贷款给国有企业以维持地方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即使企业拖欠。银行也束手无策,没有制约及监督能力,大大损害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健康运转,使企业破产可能连带银行破产;第六,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严重。许多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完全被企业经理自己掌握,很容易出现资产流失、资本不当消耗和投资决定盲目等问题。企业把质量最好的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把负债留给国家。资产流失和福利增加过快在中国已是普遍现象。
改革势在必行,原则上坚持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重点是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如何转变仍在演进中。变革方式出现了承包制、租赁、出卖、股份制以及国有民营等形式,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在寻找,我们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一、摆在国有企业经营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解放思想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
我们分析市场的变化:
1、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 。
3、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市场环境的改变迫使市场规则在发生变化从产品价值主导转向客户需求主导,以客户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我们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共享信息平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细业务规则、以客户为中心的先进经营理念。能够从客户角度去换位思考。企业领导职工面对这些变化,需要不断更新观念,逐渐从过去的被动的接受向主动适应的方向转变,重新寻找企业的定位,在发现自身的缺点与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后,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逐渐适应市场。
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管理,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也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中心,推进转变、实施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而以商品、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通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有力地推动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大规模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大规模定制方式,生产能力的竞争逐步转向生产能力乘以流通能力的竞争。 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和环境(E)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和整体水平的主要标志。 知识、客户和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与发展的主要资源。
市场观念的引入是国有企业真正迈向市场的第一步,让市场、销售、服务这些面向客户的、与客户紧密接触的前端管理业务成为企业与客户的桥梁,了解客户、善待客户、留住客户、让客户成为企业的永动机。
二、转变表现为两个重要关系的转换,一个是“产权关系”转换,一个是“劳动关系”转换。第一个转换要通过企业改制实现,第二个转换要通过管理机制的理顺实现。企业改制要解决的第一个关系问题,即“产权关系”问题,是政府推动完成的;第二个关系的理顺则需要靠企业内部的变革由自身来完成,但大部分企业的第二个关系都解决得不好。“劳动关系”转换主要包括解除原有的劳动关系、改革劳动制度、修订劳动合同;改变分配制度;全体下岗,设定业绩目标和奖惩政策进行岗位竞聘;建立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基本原则;以营造变革气氛为主题强化培训等等。由于思想观念、历史包袱等众多原因,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进展不是很顺利,甚至有很多企业怕牵动各方利益而不愿主动去做。当改制需要动真格的时候,即要进行实实在在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系统变革、建设时,不是企业因为各种“后顾之忧”而不愿变、不思变,就是企业找不到变的方向、找不到变的办法,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变,迟迟不见动作、不见成效。
改制。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中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基础。很多企业经过改制,职工出资入股,成为企业股东,但不知道股份是不可以折资的,还以为是集资,跟企业定期要利息;有的改制企业职工出资入股后成为股东,就认为,既然成了股东,当然要成为企业职工,厂里无权进行正常分流,因此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企业改制后要在内部实行的许多方面的改革都困难重重。企业改制要通过劳动合同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员工进入市场,才能打破大锅饭,调动积极性。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给国有企业以平等竞争的地位。人才和劳动力的可流动性会给经济带来活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是企业应变市场的必要条件,但它以健全的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为基础。传统体制沉积于国有企业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保障职能,企业与职工形成了不容选择的刚性结合,人员基本不具备流动性。实践越来越证明,这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桎梏。劳动力结构不可调整,不仅没有效率可言,而且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风险时,不能以劳动力结构重组为前提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从而获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64.html
第四篇 国有企业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曾经做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使我国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支撑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资金。
改革之初,中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上,其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的75%以上。国有企业在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约有1/3是账面上亏损,另外1/3时潜在亏损,都在靠政府的补贴生存,连年的亏损和补贴是由人民交纳的利税弥补的。国有企业产值相对降低,而投资和就业相对增加,明明是企业更加资本密集化,但劳动生产率却下降。这都是由于冗员太多和资本浪费造成的。
国有企业的问题:第一,重复投资造成设备利用率低。改革中的放权让利政策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投资权,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企业不顾及市场需求变化过剩生产;第二,产品老化,缺乏创新机制。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消极应付的态度下,员工很少主动自觉地追求新产品、高质量,使的机遇与企业擦肩而过;第三,冗员过多,员工工作效率低。过去把在企业内部安插人员当作解决就业的办法。即使不合理企业也必须接受,员工只进不出,越积越多。一旦安排就有了职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公正的奖罚制度,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加大企业成本;第四,企业的社会福利负担过重。企业要负担职工的福利,包括公费医疗、住房、幼儿园、退休金等,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第五,企业负债过高,银行对企业没有约束力。现在国家银行75%的贷款是贷给国有企业的。银行受制于政府压力贷款给国有企业以维持地方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即使企业拖欠。银行也束手无策,没有制约及监督能力,大大损害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健康运转,使企业破产可能连带银行破产;第六,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严重。许多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完全被企业经理自己掌握,很容易出现资产流失、资本不当消耗和投资决定盲目等问题。企业把质量最好的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把负债留给国家。资产流失和福利增加过快在中国已是普遍现象。
改革势在必行,原则上坚持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重点是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如何转变仍在演进中。变革方式出现了承包制、租赁、出卖、股份制以及国有民营等形式,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在寻找,我们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国企改革面临着观念转变、机制转变、运作转变,基础是观念转变,核心
是机制转变,最终要实现运作转变。改制,是指我国对国有企业从产权制度入手进行的改革,是多年来国企改革迈出的最大的一步。和过去进行过的所有改革一样,任何形式的变革,只能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而远不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充足理由。现实中,为数不少的改制企业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通过改制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活力,有的甚至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一、摆在国有企业经营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解放思想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
我们分析市场的变化:
1、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 。
3、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市场环境的改变迫使市场规则在发生变化从产品价值主导转向客户需求主导,以客户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我们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共享信息平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细业务规则、以客户为中心的先进经营理念。能够从客户角度去换位思考。企业领导职工面对这些变化,需要不断更新观念,逐渐从过去的被动的接受向主动适应的方向转变,重新寻找企业的定位,在发现自身的缺点与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后,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逐渐适应市场。
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管理,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也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中心,推进转变、实施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而以商品、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通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有力地推动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大规模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大规模定制方式,生产能力的竞争逐步转向生产能力乘以流通能力的竞争。 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和环境(E)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和整体水平的主要标志。 知识、客户和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与发展的主要资源。
市场观念的引入是国有企业真正迈向市场的第一步,让市场、销售、服务这些面向客户的、与客户紧密接触的前端管理业务成为企业与客户的桥梁,了解客户、善待客户、留住客户、让客户成为企业的永动机。
二、转变表现为两个重要关系的转换,一个是“产权关系”转换,一个是“劳动关系”转换。第一个转换要通过企业改制实现,第二个转换要通过管理机制的理顺实现。企业改制要解决的第一个关系问题,即“产权关系”问题,是政府推动完成的;第二个关系的理顺则需要靠企业内部的变革由自身来完成,但大部分企业的第二个关系都解决得不好。“劳动关系”转换主要包括解除原有的劳动关系、改革劳动制度、修订劳动合同;改变分配制度;全体下岗,设定业绩目标和奖惩政策进行岗位竞聘;建立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基本原则;以营造变革气氛为主题强化培训等等。由于思想观念、历史包袱等众多原因,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进展不是很顺利,甚至有很多企业怕牵动各方利益而不愿主动去做。当改制需要动真格的时候,即要进行实实在在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系统变革、建设时,不是企业因为各种“后顾之忧”而不愿变、不思变,就是企业找不到变的方向、找不到变的办法,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变,迟迟不见动作、不见成效。
改制。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中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基础。很多企业经过改制,职工出资入股,成为企业股东,但不知道股份是不可以折资的,还以为是集资,跟企业定期要利息;有的改制企业职工出资入股后成为股东,就认为,既然成了股东,当然要成为企业职工,厂里无权进行正常分流,因此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企业改制后要在内部实行的许多方面的改革都困难重重。企业改制要通过劳动合同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员工进入市场,才能打破大锅饭,调动积极性。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给国有企业以平等竞争的地位。人才和劳动力的可流动性会给经济带来活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是企业应变市场的必要条件,但它以健全的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为基础。传统体制沉积于国有企业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保障职能,企业与职工形成了不容选择的刚性结合,人员基本不具备流动性。实践越来越证明,这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桎梏。劳动力结构不可调整,不仅没有效率可言,而且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风险时,不能以劳动力结构重组为前提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从而获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