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商务周刊专题:基金涅槃


增长率排行榜”上,已经爬升到第9位。
2003年还有几只新成立的基金,市场表现也相当不俗,甚至在某些时段还超过了目前的前“三甲”,但由于成立时间不足一年,未能打榜。比如合资背景的海富通精选基金,在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净值就达到了1.1142元(12月30日数据),累计净值1.1292。其基金经理陈洪,投资决策大胆果断,在股市低迷阴跌的情况下,交出这么好的成绩单让基金业内人士刮目相看,而在2003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一波行情中,海富通更是如鱼得水。而2003年7月12日成立的普天收益基金,已先后进行了两次分红,到12月30日净值也达到1.0850元,累计净值1.1100元,其基金经理

黄钦来,独辟蹊径,其利用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寻找少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并相对集中地进行投资的方式,也让人侧目。

“状元”肖华
肖华,1965年出生,硕士学历。2002年5月28日起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基金管理部部门经理。2002年10月出任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经理。
从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成立到现在,一年多的运作,肖华创下了开放式基金有史以来累计净值最高值和2003年国内开放式基金净值的最高。截至2003年12月31日,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累计净值达到1.313 元。另外,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在2003年12月末实施第三次分红,此次的分红方案为每10份基金单位分红0.27元,加上2003年该基金的前两次分红, 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每10份基金单位派现红利累计达到了1.18元,创出国内开放式基金累计分红的新高。因此,肖华也毫无争议地坐上上了基金经理的“状元”宝座。
从肖华的经历看,他属于国内少有的具有企业经营和证券投资两方面经验的基金经理人之一。1993年从上海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他的职业生涯是从深宝安和华为技术起步的,1994年,他加盟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历任君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投资部经理、基金部经理、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此间,他先后于几家上市公司任董事一职。
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肖华加盟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他管理的同盛基金成功投资了上港集箱等上市公司,至2002年4月底,同盛的净值增长率在有两年历史的基金中排到了第一。
2002年10月,肖华开始担任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经理。通过深入调研,他前瞻性地发现了国内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巨大投资机会,提出“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投资战略,通过重点投资上海汽车、长安汽车,上港集箱等公司,2003年上半年,即为投资人创造了25%的收益,为国内当时所有开放式基金之最。
肖华这种对于行业的洞悉力,其实也是评估基金经理能否为投资人持续赚钱的基本尺度。在这一点上,肖华做到了深入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营运状况等基本面的信息,并挖掘获利的契机,规避掉潜在的风险。
博时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经理李锴代表公司对博时价值成长基金在2003年排名第一的原因给《商务周刊》的答复也正是,“2002年10月9日成立以来,本基金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投资于汽车、交通运输类板块中的业绩龙头股,并长期持有,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才给持有人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回报。”
这其中,简单的一个“秉承发现价值、投资有业绩支撑的价值股的投资理念”是否经得起考验是一个关键。肖华执掌下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在2003年上半年的良好业绩下,也经历了一个“两重天”,2003年8月,博时价值增长基金上了基金跌幅榜的第一。但肖华坚持了原有的持仓,并表态,如果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净值跌破价值增长性这条操作底线,公司将与投资人一起承受痛苦,通过不收取管理费,来给投资人间接的补偿。正是这份自信和胆识,令肖华的业绩在开放式基金经理中独一无二,他也因此谱写开放式基金经理的辉煌。
2004年,肖华表示,将把注意的重点从经济增长转移到企业成长,继续深化价值投资理念。在具体投资方向上主要有三方面选择,即能源和矿产资源类、大盘蓝筹股、提供满足消费需求的企业。对于已有的股票,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关注其商品价格的变动,不轻易放弃战略筹码;同时也要关注生产效率以及管理、运营能力改善的公司,以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公司。

“榜眼”李华 
李华,1971年出生,硕士学历。2001年,国内首批开放式基金发行时,年仅30岁的李华担任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经理。
2002年,南方稳健成长基金、华安创新基金和华夏成长基金这三只国内最早的开放式基金都取得了较好的分红业绩。但到了2003年,在“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率排行榜”中,华安创新净值增长率同期已排名第8,华夏成长同比已排名第12,而南方稳健却仍稳居“榜眼”之位。
网友在“2003年您心目中的明星基金经理是谁?”的调查中给他的评价是,“基金经理李华做得很好,两年时间,净值涨了17%,而同期大市跌了400点。”
李华的经历很有意思:1992年毕业于跟基金毫无瓜葛的复旦大学遗传工程系,1993年转而从事证券行业,任职于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证券部。伴随着中国基金市场的启动,1998年起任职于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始在基金市场上驰骋江湖。
2000年,李华加盟南方基金管理公司,从开元基金经理助理开始干起。这一年,开元基金业绩在所有基金中排名第一。
2003年,南方稳健成长基金以26.04%的高成长让李华再一次迎来了一个“自己价值实现的峰值期”。
回顾自己2003年的操盘表现,他说:“在投资过程中,我总是力图将价值投资和一些哲学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以增加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李华看来,“投资是一门艺术”已经变成了“投资是一门哲学”。而李华也认为,自己在基因的层面、从心理学、社会学的层面,对人的行为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对于自己基金投资决策有着莫大影响。
对于2004年,理智的李华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2003年是基金的黄金时期,2004年基金的操作会比2003年更困难。”同时,“受到市场瞩目的大盘蓝筹股,一部分会出现泡沫以及泡沫的破裂。从价值投资到价值博弈,最后发展到价值投机。这个矫枉过正的过程,恐怕是由人性的弱点决定的。”
李华说话的哲学味道总是很浓。

“黑马”杨毅平
杨毅平,已经40多岁,从中国基金经理平均年龄在30出头的水平看,他已经是一匹“老马”。不过,这匹“老马”在2003年的基金市场上却一跃成为“黑马”,一点都不减当年。
2003年1月2日,鹏华行业成长基金的净值已经跌到了很难看的0.84元,因此2003年4月正式接手的杨毅可说是临危授命。
然而,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鹏华行业成长基金的净值已增长到1.0043元,在“开放式基金2003年净值增长率排行榜”上,已经排到了第9位。虽然因很多基金已经通过分红稀释了净值,但鹏华的速度还是让市场惊呼“黑马”,也应验了杨毅平当初许下的豪言:做回面值,分红。
杨毅平曾就职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证券营业部,2000年10月起历任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副总监、基金泰和的基金经理,2003年1月起加盟鹏华基金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部。从最初从事新股发行、收购兼并等投资银行业务,到其后进行股票、期货投资、基金业研究、封闭式基金管理,再到如今的开放式基金经理,杨毅平的个人经历相当完整。
杨毅平的第一次辉煌是在担任泰和基金经理的时候:2002年,他仅用了10个月时间, 就将基金泰和的净值增长率从全部48只封闭式基金中的第46名提高至第3名。
但“历史业绩不代表对未来业绩的保证”,鹏华行业成长更换基金经理后,对投资人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基金经理会对原先组合中的股票进行重新研究和定位,因此会产生冲击成本,可能对净值造成更大的压力。杨毅平初到鹏华时还以温和调整为主,但到

3月底,他发现“长痛不如短痛”,于是加大了调整力度,完成了最后的调整。
这个调整,也让他本人在4月正式担任基金经理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一批股票的仓位调整对净值的影响比较大。不过,也正因如此,在4月份仓位调整结束后,净值开始出现了较快增长。
回顾这次调整,杨毅平最得意的几次操作包括:在每股4.20元以下的价位果断买进宝钢,并且坚持按设定目标操作,在5.5元之下一股未卖,极好地把握了卖点;在市场对海虹控股增发的恐惧之时,他低位大量买进该股,获利30%以上,为鹏华行业成长初战告捷打下了基础;在4月25日“非典”行情最恐慌的时候,杨坚决果断地加仓,之后在上涨行情卖出。杨毅平实践着自己的理念:“如果要实现投资的稳定增长,一定要买物超所值的股票,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商务周刊专题:基金涅槃(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658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