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
蓄是未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企业作为“部门”是不消费的,所以.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恒等于储蓄。而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幅度较大,共提高了38%,年均提高2.6%。储蓄率形成的部门贡献
(一)1992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
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也等于各部门的部门储蓄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就是各部门的收入占比。通过这种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研究.从部门结构的角度看,全社会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这种研究。第一是研究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各部门的贡献可以用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占全社会储蓄率的比值来测度,也可以用各部门的储蓄与全社会的储蓄的比值测度。第二是研究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本身的形成及其变化。比如研究在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中,部门储蓄率起多大的作用?部门收入占比起多大的作用?
笔者主要关心储蓄率变化大的趋势,所以,只需要对1992年和2007年进行计算并比较就可以了。根据表2,可知:1992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420=0.226+0.061+0.133。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26=0.333x67.7%;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061=0.324×19.O%;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33=l.OOOx13.30/0。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26/0.420=53.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061/0.420=14.5%;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33/0.420=31.7%。
(二)2007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2007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509=0.218+0.107+0.184。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18:0.379x57.5%: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107=0.442x24.1%: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84=l.OOOx18.4%。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18/0.509=42.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07/0.509=21.0%: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84/0.509=36.l%.
(三)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的变化
其一,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由1992年的0.420提高至2007年的0.509,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其二,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从0.226降至0.218,15年下降了3.5%。这种情况表明:对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而言,住户部门不仅不负任何推动的“责任”,反而起了限制其提高的作用。住户部门储蓄率虽然提高了13.8%,但收入占比却下降了15.1%,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导致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虽然如此,但该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却大幅度下降,由53.8%下降至42.8%.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其三,政府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061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0.107,15年提高了75.40/0,年均提高50/0。这是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政府收入占比两方面共同提高的结果。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15年提高了36.4%.年均提高2.4%;可支配收入占比提高26.8%,年均提高1.8%。在政府部门总储蓄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也大幅度提高,由1992年的14.5%提高至2007年的21.0%,15年提高了44.8%,年均提高3%。其四,企业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15年提高了38.3%,年均提高2.6%。由于企业部门的部门储蓄率恒等于1,所以企业部门总储蓄率提高完全是由于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的提高。和总储蓄率的变化一样,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也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与此对应,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由31.7%提高至36.1%I5年共提高了13.9%。
影响部门储蓄率贡献的因素
(一)住户部门
由于笔者主要进行部门结构的分析,所以可以假定全社会储蓄率给定。在这一条件下,影响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的主要因素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它又进一步分解为: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部门收入占比。
1.部门储蓄率
从1992年到2007年,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虽然有所提高,但远低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提高,所以是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那么,住户部门相对下降的储蓄率就会对全社会储蓄率的提高产生更大的限制作用。但是,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却以较大幅度下降。其原因何在?
2.部门收入占比
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取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由《中国统计年鉴》“基金流量表(实物交易)”的数据计算可得: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在1992年是65.41%,在2007年是57.92%,下降了8.5个百分点:在再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在1992年是67.710/0.在2007年是57.520/0,下降了10.2个百分点。住户部门初次分配的收入占比下降的幅度已经很大,再分配下降的幅度更大。
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商、劳动投入比例下降。在劳动价格不变时,这将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由于我国在整体上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大量接受发达国家较先进的技术辐射,这虽然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但不可避免地使劳动报酬份额显著下降。当技术进步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时,劳动报酬份额也会由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而下降。第二,在劳动投入比例不变时,劳动价格的变化将引起劳动报酬份额同方向的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劳动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企业的投入替代,从而导致劳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099.html
(一)1992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
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也等于各部门的部门储蓄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就是各部门的收入占比。通过这种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研究.从部门结构的角度看,全社会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这种研究。第一是研究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各部门的贡献可以用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占全社会储蓄率的比值来测度,也可以用各部门的储蓄与全社会的储蓄的比值测度。第二是研究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本身的形成及其变化。比如研究在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中,部门储蓄率起多大的作用?部门收入占比起多大的作用?
笔者主要关心储蓄率变化大的趋势,所以,只需要对1992年和2007年进行计算并比较就可以了。根据表2,可知:1992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420=0.226+0.061+0.133。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26=0.333x67.7%;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061=0.324×19.O%;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33=l.OOOx13.30/0。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26/0.420=53.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061/0.420=14.5%;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33/0.420=31.7%。
(二)2007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2007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509=0.218+0.107+0.184。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18:0.379x57.5%: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107=0.442x24.1%: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84=l.OOOx18.4%。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18/0.509=42.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07/0.509=21.0%: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84/0.509=36.l%.
(三)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的变化
其一,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由1992年的0.420提高至2007年的0.509,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其二,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从0.226降至0.218,15年下降了3.5%。这种情况表明:对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而言,住户部门不仅不负任何推动的“责任”,反而起了限制其提高的作用。住户部门储蓄率虽然提高了13.8%,但收入占比却下降了15.1%,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导致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虽然如此,但该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却大幅度下降,由53.8%下降至42.8%.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其三,政府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061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0.107,15年提高了75.40/0,年均提高50/0。这是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政府收入占比两方面共同提高的结果。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15年提高了36.4%.年均提高2.4%;可支配收入占比提高26.8%,年均提高1.8%。在政府部门总储蓄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也大幅度提高,由1992年的14.5%提高至2007年的21.0%,15年提高了44.8%,年均提高3%。其四,企业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15年提高了38.3%,年均提高2.6%。由于企业部门的部门储蓄率恒等于1,所以企业部门总储蓄率提高完全是由于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的提高。和总储蓄率的变化一样,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也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与此对应,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由31.7%提高至36.1%I5年共提高了13.9%。
影响部门储蓄率贡献的因素
(一)住户部门
由于笔者主要进行部门结构的分析,所以可以假定全社会储蓄率给定。在这一条件下,影响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的主要因素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它又进一步分解为: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部门收入占比。
1.部门储蓄率
从1992年到2007年,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虽然有所提高,但远低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提高,所以是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那么,住户部门相对下降的储蓄率就会对全社会储蓄率的提高产生更大的限制作用。但是,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却以较大幅度下降。其原因何在?
2.部门收入占比
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取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由《中国统计年鉴》“基金流量表(实物交易)”的数据计算可得: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在1992年是65.41%,在2007年是57.92%,下降了8.5个百分点:在再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在1992年是67.710/0.在2007年是57.520/0,下降了10.2个百分点。住户部门初次分配的收入占比下降的幅度已经很大,再分配下降的幅度更大。
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商、劳动投入比例下降。在劳动价格不变时,这将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由于我国在整体上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大量接受发达国家较先进的技术辐射,这虽然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但不可避免地使劳动报酬份额显著下降。当技术进步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时,劳动报酬份额也会由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而下降。第二,在劳动投入比例不变时,劳动价格的变化将引起劳动报酬份额同方向的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劳动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企业的投入替代,从而导致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