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税务论文 >> 正文

对国家、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再认识?——兼评公共产品论与双元结构论


了出来。但是作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他引证萨缪尔逊的话说:“存在着一个无所不知的仲裁者,他知道每一个人的真实偏好,在既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这个仲裁者,决定着一组最优解,其中每个解都包含着公共产品与个人产品的产量混合,和以个人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状态。每个解都处于帕累托效率状态下,都满足消费上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上的边际转移率的条件,……这就称之谓萨缪尔逊条件”。据说“它不同于个人产品的效率条件”之处在于“个人产品最佳效率条件是每个人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同”,即“=边际转移率”。……这样就解决了“公共产品最佳供应的效率条件问题”。就是边际替代率=边际转移率。?

   既然作者认为该组解的每个解都处于最优效率状态下,为什么又提出:“还需要由一条社会福利函数去确定一个‘极乐点’”?据作者说:“这样的萨缪尔逊模型又同新福利经济学的分析相一致”。既然是最优的又同新福利经济学相一致的“萨缪尔逊条件”,那又有什么必要去找仲裁者和什么“极乐点”呢?然而,作者认为萨缪尔逊虽然比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进步,但作者还是又回到威克塞尔的“公平原则要以现存财产和所得的公平为前提”上来了,然而这个现存财产和所得分布的公平本身就是虚拟的空想,林达尔模型的需求曲线也是空想的。因而萨缪尔逊模型提出的“个人效用无差别曲线也同样是空想的”。这种“空想”+“空想”+“空想”,不是子虚乌有还会是别的什么东西吗!作者怎么又当作天赐的馅饼来喂我们广大劳动人民呢?这里说的将会引起的负面效应是什么,作者是应该明白的!?

   然而作者本人的结论推翻他自己的论断后,他却仍然执着地崇拜着追求着“通过政治程序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佳供应”。这个“政治程序”是个什么意思?其谜底是什么?我认为作者应予公开说明。?

   再拿作者推崇备至的西方市场失灵理论来说,也并没有什么新鲜奇特之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早就得出市场必然失灵的理论,并指出了市场失灵是无政府主义自由竞争规律的恶果,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的制度性所固有矛盾的表现。正是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推动,才找到产生这种差距的两极分化的阶级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通过生产资料私有逐步实现公有(有待小生产向大生产的发展),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两个根本原则,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用国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去驾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克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就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准确含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作者最后说,西方公共产品是围绕着市场失效、共同消费性、公共产品最佳配置以及“社会抉择”(注意这里正是他上面所指的——无所不知的仲裁者)等,在数百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我国财政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思路。这句话是对的,作者介绍西方公共财政学的演变与发展也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作者在介绍时,对西方公共财政学说抱有先验的观点,没有采取必要的分析与批判的态度,并在没有充分对比和论证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得出西方公共产品学说对我国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这显然是严谨的学者所最不可取的事情。要知道,公共产品理论作为帕来品曾在近代中国风靡一时,但随着旧政权的倒台,这种理论因不适合我国国情而烟消云散。而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学,是在经过了公共财---商品货币关系----价值分配论,剩余价值分配论,逐步发展到国家分配论、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论、国家分配制导论、国家分配调控论的,并广泛吸收和运用了西方数理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投入产出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优秀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我国财政战线上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实践检验中产生出来的。我们都认为成就是很大的,随着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建立,这种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完全

抛弃不顾肯定是不行的,照搬照抄西方公共产品学说也是没有出路的。?

   要知道,认识的迷误,是工作失误的根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样做既迷误了自己,又会给别人以误导。?

   应用科学和技术是可以学人家的,基本理论是同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决不能同西方接轨。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对于政府职能的看法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维护和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的财产关系”。不论是那一派经济学家,都把这个职能当作为政府基本职能,并认为,相对于这一基本职能来说,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活动具有实现的意义。关于这一点,西方的一些学者往往并不讳言,并把它当作他们的一个基本前提,有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作为共识的原理一样。对此,我国的一些学者却往往上了当,把这一前提遗忘了,以至走入了误区。?

   我国的财政学——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论,在50年代形成、发展,但由于经济工作中间的失误,也影响了财政学的发展。现在危害最大的是食洋不化和拘泥于习惯势力的小生产思想、个人利己主义、本位主义、地方主义等等,这些都是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特别是小生产观念的狭隘经验主义。用预算管理学来代替财政学,也是习惯势力的一种倾向。我是主张在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论的基础上,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以完善,根据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除差别,最终达到生产力大大发展,产品大大丰富,人民觉悟大大提高——共同富裕为前提。所以,财政分配不能只限于“国用”,而应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原理,以生产力结构优化为核心,以要素分配与利益分配的协调为基点,构建广义财政学学科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0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3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6、16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6-487页 。?

  〖7〗《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26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4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

  〖10〗《列宁选集》第4卷,第13页。?

  〖11〗、〖12〗、〖13〗、〖14〗《财政研究》1995年第3期,第26-27、29、29-30、30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26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税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