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正文

变国家优势为企业优势


,而垄断却可以为技术变迁提供激励,这一推论的政策含义是鼓励垄断,这便偏离了自由贸易理论,也与一般均衡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不相容,但却找到了技术创新的微观基础即企业。
  “制度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诺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了制度对贸易的作用:欧洲长距离贸易发展是由更为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内部联系发展所启动的(Douglas·North,1990)。大量的证据表明存在比较扰势的国家不一定有发达的贸易,而没有李嘉图意义比较优势的国家,往往却有发达的贸易产生,究其缘由是因为国家制度的变迁、法律的制定、意识形态的变化形成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一经济组织首先包含具有企业家特性的人力资本,它和一般意义上作为要素投入的人力资本不同,企业家特性的人力资本具有更积极、更活跃的特性,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的特点更依赖于企业家所掌握的信息、对交易对手的判断以及他的成事能力;其次需要有一个激励创新的机制,技术创新最终归结为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激励的结果:“取决于一个驱动模型和激励结构的存在”,要对技术的创新提供企业组织的制度保障,因此拉坦(Ruttan,1989)认为美国工业的规模经济更多的是制度创新的产物,而不是技术变迁的结果。诺斯也就此提出贸易由制度“启动”的命题,可见企业的规模经济其实有赖于外部制度环境保障,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实际是制度的报酬递增,我们尝试用下面的线索概括制度启动贸易命题的逻辑:制度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企业优势的贸易利益。至此,我们能够看出企业制度创新之于贸易利益的重要性。
  “以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理论”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是澳籍华人杨小凯,他将被新古典学家遗弃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制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它认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在于由分工造成生产率差异的内生比较优势,而其存在与否又取决于人们对专业化方向和程度的选择决策,即专业化经济的内生比较优势。分工的演进扩大了市场的容量,也加速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从而形成经济实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内生化的比较利益,所有这些又进一步刺激分工向深度发展,正是在这种分工循环演进的过程中,人均收入和产出数量与品种增加,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这里,分工是一种经济组织,它的演变体现为一种分工分层结构,而市场、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系的各个层次正是分工分层结构的各个层面,市场中的组织与企业内部的组织本质相同。贸易是分工的结果,而决定分工演进速度的是交易效率。因此是分工造成了国际贸易内生化的比较利益,它一方面来源于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和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也对比较利益发生影响。因此,要促进贸易利益就得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大力促进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劳动分工是企业出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组织劳动分工有不同的方法,企业的出现不是以非市场机制代替市场机制,而是以劳力市场代替中间品市场。组成企业实际是分工分层结构的一个层次,它除了考虑交易费用成本,还要顾及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本,此外还要考虑附着于企业的特殊因素,如管理知识,因为企业制度可以把一些交易效率极低的活动(如管理知识的生产)卷入分工但却避免这些活动的直接定价和买卖,因此企业家对企业的剩余权起着类似专利制度的作用,它可以间接有效地对企业家不可触摸的知识产权定价,从而促进生产知识产权活动的分工和专业化,产生经济增长。由此可知,企业有其存在的特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交换有替代关系。随着分工在迂回生产方式中的发展,市场的可能结构大大增加,市场竞争将用交易效率高的市场组织代替交易效率低的市场组织。如管理知识这种无形资产,直接在市场上买卖其交易费用太高,难以检测使用量和保证精确付费,因此企业制度就代替了管理知识市场。企业主体的内生化比较优势正是基于专业化经济而获得,这样一来就与基于规模经济的企业内生比较优势相区别:专业化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关键看分工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之间发生。这就是说专业化程度提高的企业是有效率的,相反单纯追求规模经济的企业有可能导致垄断。这也就是为何企业的合并在当今世界上表现为允许合并和反对垄断两股潮流的统一。以往的模型描述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一旦引入报酬递增,就意味着要么不存在竞争均衡,要么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分工贸易理论的生产函数描述的是生产率与专业化水平的关系,是技术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技术本身。其报酬递增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而在模型中内生,因而存在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这个竞争均衡不但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决定一个最优经济组织水平。其间自由价格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但起着传递信息和遏制损人利己的作用,而且起着诱导人们试验各种可能的经济组织结构以发现最高效的分工结构的作用。如此它重新阐释了比较优势的概念:李嘉图模型的比较优势是外生的技术比较优势,H-0模型的比较优势是外生资源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是内生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而分工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是内生的专业化经济比较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国际

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之中。
  从如上我们归纳的新贸易理论中,我们发现技术内生化于企业、规模经济依赖于企业、专业化经济依存于企业,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不仅能够为难以市场化的管理知识定价,还能包容企业家才能,并因此而使企业具有了如生物体一样的有机性。它具有不断创新的功能和激励机制,能动地内化市场以降低交易费用,恰如其分地维护垄断以为创新提供激励。实际上企业的存在正是社会分工合作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报酬递增效果。可是我们却仅仅看到的是因企业规模扩大而造成的垄断,以及由垄断而造成的竞争不完全性,以至为帕累托最优不惜削企业之足。通过分工贸易理论,我们知道企业规模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专业化程度提高的企业是有效率的,相反单纯追求规模的企业有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基于专业化经济的报酬递增与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存在一致性。这个竞争均衡不但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决定一个最优经济组织水平。
  综上所述,从企业角度考察贸易理论的演变,我们能够看出企业主体地位的上升趋势:企业一开始是现成的却又是视而不见的,后来由规模经济引起对企业的重视却与竞争均衡难以相容,最后发掘出专业化经济,解释了规模报酬递增与竞争均衡难以相容的矛盾,并且将企业、市场纳入分工分层结构的统一框架之中。可见企业这个“黑匣子”蕴含着丰富的能量,还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
    三、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家比较优势向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化
  从前面我们评介的贸易理论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了经济组织——企业主体地位的上升趋势,但国际贸易往往因国家介于期间而引起人们对国家作用的更多关注。的确,应充分重视国家层次上的贸易效应,即外部经济效应。所谓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在于是否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外部经济效应,显然贸易动因与贸易效应是不同的,国家通过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干预国际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贸易的外部经济效应,却不是着意塑造一国的贸易优势。可是我们往往却从贸易效应出发解释国际贸易,把这种需要实现的优势看作是一国所应具有的比较优势,贸易政策的功能也就往往变成了如何塑造一国的比较优势,而不是去发挥外部经济效应,这的确是本末倒置。我们认为既应看到国际贸易的特殊性,更应看到国际贸易的一般性,应真正把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来看待,而且只有借助于企业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也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具体指一国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劳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也就是说,实现资产转化、完成竞争过程的主体是企业,而一国竞争力的提高则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因此,一国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有赖于企业去实现和发挥。(1)各种要素的秉赋优势只有通过企业有效的组织生产,才能转化成具有成本优势的商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37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贸易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