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正文

变国家优势为企业优势


,如果企业组织生产的效率不高,纵然有要素秉赋优势,也不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反而是要素投入的越多,浪费相应越严重。(2)企业因自身规模扩大会带来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专业化加强,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平均成本降低。(3)面对不完全市场竞争结构,市场中企业实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势力(即市场势力范围),企业还能藉此取得一部分垄断利润,因此要适度发展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这倒不是片面追求垄断,而是因为企业规模经济应以一定的规模为基础。
  2、基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1)企业制度可以把一些交易效率极低的活动(如管理知识的生产)卷入分工但却避免这些活动的直接定价和买卖;(2)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本一般是附着于企业的,离开企业,企业家创新精神将难以依从,所谓熊彼特模型的创新机制也就不复存在。企业家对企业的剩余权起着类似专利制度的作用,它可以间接有效地对企业家不可触摸的知识产权定价,从而促进生产知识产权活动的分工和专业化,产生经济增长;(3)当然,企业需要有一个激励创新的机制,技术创新最终归结为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激励的结果:“取决于一个驱动模型和激励结构的存在”,因此要对技术的创新提供企业组织的制度保障。(4)值得指出的是企业组织规模随产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在工业经济阶段,注重数量的规模经济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技术水平建立在单元技术流水线作业的基础上,集中化大型化是其显明的特征,因此市场巨头多是资产雄厚、规模宏大的寡头公司。可是到了知识经济阶段,规模经济已不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注重服务的多元个性经济的“知识管理”则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技术水平建立在系统集成技术、信息远程控制和并行工程的基础上,协同集成化的个性化生产是其鲜明特征,因而小型化、灵活型、创新型的风险公司是主要的企业组织。
  3、国家层面上的外部经济效应以企业组织效率为中介。(1)我们都已注意到技术之于一国的重要性,技术素质是贸易利益的根本,但技术何以能够提高、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作用于一国的比较优势却离不开企业。科学技术先进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其商业化成功,这跟我们选择商业模型极其有关。  (2)行业间所具有的“溢出效应”是真正的外部经济效应的魅力所在,产业结构无疑是一国竞争力程度的重要特征,的确产业政策是发挥一国后发优势的重要措施,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就在于此。然而,产业结构可以设计,外部经济效应机制却不会应用而生,它们还有待产业组织去协调生成。因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并不就是最优化,而是要看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如果一味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忽视产业间的协调性,最终将会造成产业结构的扭曲。  (3)其实,决定产业结构及其外部经济效应的往往是分工专业化发展的程度,而这一般由企业内部分工演变为社会分工,此间协调产业的市场组织依赖市场交易效率而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因此,正是企业的能动性才赋予产业结构以一定的弹性,如果市场交易范围和效率有限,它可以回避交易费用而使市场内部化。而今我国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这启示我们要遵从产业分工由企业分工向社会分工演进的路径。(4)其他如产品层次上的“范围经济”、行业层次上的“聚集经济”和地区层次上的“地区集中化经济”等外部性都与企业直接相关,而从国家层次来看,这些外部经济效应是动态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
  4、恰当界定国家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一国外部经济效应。(1)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创新。技术的内生化不仅仅表现为学习效应,而且还是企业家特性使然,因此一种“驱动模型和激励结构的存在”对企业的创新很重要,制度创新(如产权制度、交易制度、企业制度等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企业创新重要的是组织创新,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试验各种可能的经济组织结构以发现最高效的分工结构,并借此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组织试验意味着不确定性,也即是要允许失败,这就要求社会有一种分担风险的机制,例如资本市场就是全社会帮助企业家分担组织试验风险的制度,因此,国家也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3)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表明:分工的演进一方面促进了专业化,从而加速了企业人力资本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形成经济实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内生化的比较利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交易的费用和风险,从而交易效率成为制约分工专业化的主要因素。在这里价格制度具有协调分工和交换的重要功能。自然完备的价格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及其制度创新对经济的起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还处在市场经济尚欠发展的阶段,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体系尚待完善。(4)将产业专业化优势转化为企业优势。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如何调整,理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参考跨国公司引导产业梯度转移的经验,应将企业并购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A].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孙杰.克鲁格曼的理论“接口”和诺思的“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J].经济研究.1997(12).
  3.  3X.  YANG  and  y.  -k.  NG: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  New  Classical  Microeeonomic  Framework  [M]Copyright  North-Holland  1993.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37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贸易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