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占用测度问题研究
经经过了产量调整。我们注意到,表1中第9列是第3至8列的简单加总,该计算并没有进行第三步的均衡处理。
二、几点思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生态占用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关联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与生态占用相近似而又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与生态占用比较起来,相近之处是都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研究思路相反。生态占用研究的是在已知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条件下,计算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空间;而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是在一定生存空间的约束下,能容纳多少人类活动;
(2)研究内容不同。人口承载力主要考虑某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作用,通常的思路是用某关键资源的数量与人口数量进行对比,得出人口数量的上限,它研究的内容较窄;而生态占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它所研究的进出口贸易等变量在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很难涉及;
(3)标准化程度不同。人口承载力必须和所研究的人口状况联系起来,因此它的可比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Solow曾说过这么一段既风趣、又实在的话:
“如果世界上有瑞士人的生产率水平,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瑞典人的平均主义天性,日本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就有可能承受数倍于今天的人口而任何人都不致贫困。相反,如果人类有乍得人的生产率水平,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印度人的反平均主义天性,阿根廷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可能无法承受现有的人口数。”
这段话很合适被用到这里,它可以帮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承载力不具备空间可比性。比如说,中国能承载16亿人口,是指承载中国的人口,如若换成美国人口,就不再是16亿。
相反,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着重考虑了国际比较问题,它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手段,使得任何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变量都反映在最终的测算结果中,很容易进行比较。同时,它还能根据需要计算具有本区域特征的生态占用,这一点与人口承载力的功能相似。可以说生态占用方法在应用中明显优于人口承载力方法。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概念的提出
生态占用测度的是人们对生态空间的需求,但是单单研究生态测度的需求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我们还要测度地球对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只有通过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就引出了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和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的概念。
如果一个区域的生态供给大于生态占用,就形成了生态盈余,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反之,就形成了生态赤字。观察一个地区的生态供给与生态占用之差,从而反映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占用方法最直接的应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测度生态供给?这一点需要解释。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与生态占用测度对应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资料,再根据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与世界该类生态空间的生产力水平之比,对生态空间的面积进行标准化。显然这是为了使生态占用和生态供给比较的口径一致,即都转化为标准的生态面积后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引入两个变重:现有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与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生产力水平。
当然,如果在生态占用测度时根本没有经过产量调整,则我们可以把现有的生态面积实物量与生态占用相比较,这时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用生态测度时、至少要使用一次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
表2计算了部分亚太国宾(地区)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并不赞成像表2这样,将加总后的生态占用总量与加总后的生态供给总量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比只能给出非常粗略的信息,更有意义的对比应是在小类中进行的,比如耕地生态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草地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等等。
3.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直观形象,是比较好的涉及空间系统性、空间公平性的一个非货币化综合指标。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待完善的:
表2 部分亚太国家(地区)生态赤字(盈余)数据(1996)
附图
(1)缺乏对代际公平的考虑。生态占用所测度的是当代人的生态占用,而且它所用到的变量基本上都只与当代人有关。所以这个指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测度空间的公平性,而对代际公平的测度只反映在全球的生态盈余或赤字额上,相对于生态占用对代内公平测度的重视,这只能算是一个副产品;
(2)模型过于理想化。从生态占用的两个假设可以看出,它把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服务简单化处理了,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就某一种产品的消耗严格地找出它的生态类别,即使找到了,我们也很难保证该生态空间只具有这一种生态功能,生态占用测度中对生态空间这种“泾渭分明”的划界方式只能说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
(3)没有覆盖所有的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方法比起来,生态占用测度所覆盖的范围明显不足,它对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及选择价值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研究范围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4)总量数据的可比性不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是目前可持续发展测度非货币化方法中比较出色的一种,但它还只是一种粗略的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同度量因素,它在类间加总方面处理得仍然不够好;
(5)生态占用的输出与输入方面的处理有明显的不足。生态占用方法虽然考虑了生态占用的输出与输入问题(对进出口变量的考虑),但生态占用的输出输入并不像处理进出口那样简单,这突出表现在外向型经济体系内,在此时,巨额的生态赤字可能并不代表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只代表该地区的经济开
【责任编辑】李静萍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391.html
二、几点思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生态占用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关联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与生态占用相近似而又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与生态占用比较起来,相近之处是都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研究思路相反。生态占用研究的是在已知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条件下,计算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空间;而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是在一定生存空间的约束下,能容纳多少人类活动;
(2)研究内容不同。人口承载力主要考虑某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作用,通常的思路是用某关键资源的数量与人口数量进行对比,得出人口数量的上限,它研究的内容较窄;而生态占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它所研究的进出口贸易等变量在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很难涉及;
(3)标准化程度不同。人口承载力必须和所研究的人口状况联系起来,因此它的可比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Solow曾说过这么一段既风趣、又实在的话:
“如果世界上有瑞士人的生产率水平,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瑞典人的平均主义天性,日本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就有可能承受数倍于今天的人口而任何人都不致贫困。相反,如果人类有乍得人的生产率水平,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印度人的反平均主义天性,阿根廷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可能无法承受现有的人口数。”
这段话很合适被用到这里,它可以帮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承载力不具备空间可比性。比如说,中国能承载16亿人口,是指承载中国的人口,如若换成美国人口,就不再是16亿。
相反,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着重考虑了国际比较问题,它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手段,使得任何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变量都反映在最终的测算结果中,很容易进行比较。同时,它还能根据需要计算具有本区域特征的生态占用,这一点与人口承载力的功能相似。可以说生态占用方法在应用中明显优于人口承载力方法。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概念的提出
生态占用测度的是人们对生态空间的需求,但是单单研究生态测度的需求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我们还要测度地球对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只有通过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就引出了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和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的概念。
如果一个区域的生态供给大于生态占用,就形成了生态盈余,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反之,就形成了生态赤字。观察一个地区的生态供给与生态占用之差,从而反映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占用方法最直接的应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测度生态供给?这一点需要解释。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与生态占用测度对应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资料,再根据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与世界该类生态空间的生产力水平之比,对生态空间的面积进行标准化。显然这是为了使生态占用和生态供给比较的口径一致,即都转化为标准的生态面积后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引入两个变重:现有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与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生产力水平。
当然,如果在生态占用测度时根本没有经过产量调整,则我们可以把现有的生态面积实物量与生态占用相比较,这时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用生态测度时、至少要使用一次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
表2计算了部分亚太国宾(地区)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并不赞成像表2这样,将加总后的生态占用总量与加总后的生态供给总量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比只能给出非常粗略的信息,更有意义的对比应是在小类中进行的,比如耕地生态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草地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等等。
3.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直观形象,是比较好的涉及空间系统性、空间公平性的一个非货币化综合指标。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待完善的:
表2 部分亚太国家(地区)生态赤字(盈余)数据(1996)
附图
(1)缺乏对代际公平的考虑。生态占用所测度的是当代人的生态占用,而且它所用到的变量基本上都只与当代人有关。所以这个指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测度空间的公平性,而对代际公平的测度只反映在全球的生态盈余或赤字额上,相对于生态占用对代内公平测度的重视,这只能算是一个副产品;
(2)模型过于理想化。从生态占用的两个假设可以看出,它把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服务简单化处理了,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就某一种产品的消耗严格地找出它的生态类别,即使找到了,我们也很难保证该生态空间只具有这一种生态功能,生态占用测度中对生态空间这种“泾渭分明”的划界方式只能说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
(3)没有覆盖所有的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方法比起来,生态占用测度所覆盖的范围明显不足,它对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及选择价值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研究范围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4)总量数据的可比性不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是目前可持续发展测度非货币化方法中比较出色的一种,但它还只是一种粗略的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同度量因素,它在类间加总方面处理得仍然不够好;
(5)生态占用的输出与输入方面的处理有明显的不足。生态占用方法虽然考虑了生态占用的输出与输入问题(对进出口变量的考虑),但生态占用的输出输入并不像处理进出口那样简单,这突出表现在外向型经济体系内,在此时,巨额的生态赤字可能并不代表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只代表该地区的经济开
放程度(如表2中新加坡的例子)。
【责任编辑】李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