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93508部队 彭晓霞
【摘 要】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具有“少、边、穷、弱、富”的典型特征,本文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典型特征、历史沿革、加快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对策四个方面对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 经济 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69.73%;这一地区土地面积为667.46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98.1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指包括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青海以及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密切相关的甘肃、四川部分地区等。我国共有30个自治州,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591.3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西部的共有27个自治州,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的96.84%。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西部少数民族最基本、最大的区情,就是少数民族分布集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广大。它的典型特征是集“少、边、穷、弱、富”于一体。
“少”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在西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加速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巩固民族团结,确保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边”是指西部边疆地区,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讲,我国西部有20个少数民族跨国而居,虽然缺乏沿海的地理优势,但存在与11个国家接壤的内陆地缘优势。在同俄罗斯、蒙古、缅甸、越南等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具有很多有利的条件,这些地区对外开放周边国家处于几乎相同或较早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是对外开放最适宜的区域,已经有数百个边民互市点。通过边境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陆地边境线上,西北的新疆,西南的西藏、云南,都在祖国边防第一线上,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速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改善边境地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激起少数民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夺得反对境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斗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因素,也是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的物质条件。对于维护当前社会安定团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穷”是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全国、东部地区而言存在差距,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欠发达地区。
“弱”是指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很脆弱,作为长江、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发源地和上游,西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加大,水资源开发使用不当,导致黄河屡次出现断流现象。而由于水土流失也造成了河道淤积,河床高悬,洪水灾害时有发生,而且西北一些地区荒漠化问题也较为严重。自然环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高寒山区比较差。
“富”是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富集,草原、森林、水利资源占有绝对的优势,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也很丰富。西部地区理论水能资源5574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82.5%,年可开发电量4883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82.5%;在西部9省区(内蒙古除外)538万平方公里内,拥有占全国陆地资源总量的43.9%的石油和78.8%的天然气(1995年),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等;全国5万亿吨煤炭储量中,89%集中在西部;44%的宜农荒地分布在西部。这些优越条件,决定着加快发展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回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曾经有过良好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也曾有过繁荣的时期。唐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部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丝绸之路”、“西夏王朝”等,都发生在这里。由于千百年来多次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原因,特别是近代中国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近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为加快西部开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50年代,国家通过屯垦戍边,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边境国防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有计划地布局和建设了一批能源和工业项目,巩固了西南、西北边疆,基本解决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民族不平等问题,使西部地区荒凉贫穷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60和70年代,从备战的目的出发,利用计划体制集中动员和组织全国资源的优势,开展了“大三线”建设,初步开发利用了矿产资源,带动了资金、人才和技术西移,改变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奠定了西部许多地区工业化的基础。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西部地区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一系列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了。
新世纪,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都集中在西部,从一定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了,西部大开发就有完美的结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十年。十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102项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累计营造林4.03亿亩,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3%;农村贫困人口从1998年底的5731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2649万人,等等。如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产业优势,主要有资源开发型产业,草场畜牧业和若干经济作物业,如新疆棉花、云南烟草业,同时西部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兵器、航空航天和核工业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优势。
在欣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时,还要看到其与相对国内东部地区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区域性差距,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较大差距。
三、加快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实现了平等。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发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但由于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和汉族地区相比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民族在行使各种平等权利时,受到各种约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但科学主导甚至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缺乏,文化教育的迟缓,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稀缺,客观上约束了对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的使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迟缓并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影响。只要有了社会各个领域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人才,运用现代社会管理技能经验并加上资金的到位,经济必然能高速度发展。在加快发展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合作,使各民族都步入先进民族的行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可以逐步为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创造条件。
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
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丰富的资源优势,发挥这些优势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畜牧业、林业等是一些西部少数民族中的重要经济部门,同时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生态条件差异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一些如城市、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较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大的现象存在。虽然这些差距的存在既是历史的、现在的,也是未来不可彻底消除的,但国家走科学发展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扶持与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不仅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缩小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快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人才的缺乏、资源利用中机制不健全等,及时对这些因素进行改造,使得产生滞后性的因果关系不复存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齐心协力大抓植树造林,加大对地质灾害、草场退化、沙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并优先安排与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电改造、乡村公路、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并努力解决特困少数民族的温饱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决定民族地区经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改造为有利条件。其次,国家要重点建设一批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和支线以及机场等尽可能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以此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实施西部人才培养计划,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解决人才缺乏问题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现状,国家就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人才的投入,既要考虑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又要着眼于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教育,是出人才、出科技、出经济效益、出先进生产力的摇篮。要加大对文化资金的投入,提供能留住人才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使人才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当地需要的初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只要有了社会各个领域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人才,运用现代社会管理技能经验并加上资金的到位,经济必然能高速度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缩短与全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又好又快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性发展。
3.深化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资源开采加工体制问题、农产品流通体制问题等。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优势,而资源开采加工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国家所有体制与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区域经济优势和利益优势之间的矛盾问题。资源的国有体制将主要的资源品种的所有权、开采权、深加工权、购销权实行直接或间接的计划控制,从而使得资源所在地失去了一大优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家和地方应对资源这一大优势进行权益分割,国家适当放权,地方获得更多的灵活性,真正使得地方可以通过资源开采权、深加工权或购销权的出租、转让、抵押和合作经营,使得西部经济发展可以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真正使得资源地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农村经济落后,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地区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在我国东中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证明非常有效的依靠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经济转型的发展思路,由于普遍缺乏乡镇企业发展的农业基础和外部环境条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施行。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突出存在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开发利用的地域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传统作物结构与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农业资源相对丰富与开发利用水平低,不能满足解决温饱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出现。解决这些矛盾,亟需实现农业资源的经济转换,发展市场导向的农业资源开发型经济。必须通过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产品的区际交换。并尽可能进行深加工,扩大交换的区域范围。
4.加强优势产业的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要发展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民族地区拥有各种各类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全国经济结构高速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广阔的空间。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民族地区的能源、工矿业、旅游业、特色农业、中草药业等优势产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新型民族工业发展模式。其次,利用沿边与周边国家或地区接壤的优势,加快边境贸易和对外开发的步伐。第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后发展地区的人文优势,包括特色文化、民族传统、地域性因素和发展愿望。人文优势有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人文资源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行产品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人文社会优势,一方面是有利于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优势,有利于创造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积累低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还表现为人文优势可以直接作为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资源,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文化要素资源,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手工艺等的成功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398.html
中国人民解放军93508部队 彭晓霞
【摘 要】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具有“少、边、穷、弱、富”的典型特征,本文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典型特征、历史沿革、加快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对策四个方面对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 经济 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69.73%;这一地区土地面积为667.46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98.1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指包括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青海以及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密切相关的甘肃、四川部分地区等。我国共有30个自治州,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591.3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西部的共有27个自治州,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的96.84%。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西部少数民族最基本、最大的区情,就是少数民族分布集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广大。它的典型特征是集“少、边、穷、弱、富”于一体。
“少”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在西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加速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巩固民族团结,确保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边”是指西部边疆地区,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讲,我国西部有20个少数民族跨国而居,虽然缺乏沿海的地理优势,但存在与11个国家接壤的内陆地缘优势。在同俄罗斯、蒙古、缅甸、越南等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具有很多有利的条件,这些地区对外开放周边国家处于几乎相同或较早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是对外开放最适宜的区域,已经有数百个边民互市点。通过边境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陆地边境线上,西北的新疆,西南的西藏、云南,都在祖国边防第一线上,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速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改善边境地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激起少数民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夺得反对境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斗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因素,也是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的物质条件。对于维护当前社会安定团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穷”是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全国、东部地区而言存在差距,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欠发达地区。
“弱”是指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很脆弱,作为长江、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发源地和上游,西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加大,水资源开发使用不当,导致黄河屡次出现断流现象。而由于水土流失也造成了河道淤积,河床高悬,洪水灾害时有发生,而且西北一些地区荒漠化问题也较为严重。自然环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高寒山区比较差。
“富”是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富集,草原、森林、水利资源占有绝对的优势,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也很丰富。西部地区理论水能资源5574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82.5%,年可开发电量4883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82.5%;在西部9省区(内蒙古除外)538万平方公里内,拥有占全国陆地资源总量的43.9%的石油和78.8%的天然气(1995年),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等;全国5万亿吨煤炭储量中,89%集中在西部;44%的宜农荒地分布在西部。这些优越条件,决定着加快发展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回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曾经有过良好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也曾有过繁荣的时期。唐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部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丝绸之路”、“西夏王朝”等,都发生在这里。由于千百年来多次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原因,特别是近代中国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近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为加快西部开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50年代,国家通过屯垦戍边,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边境国防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有计划地布局和建设了一批能源和工业项目,巩固了西南、西北边疆,基本解决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民族不平等问题,使西部地区荒凉贫穷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60和70年代,从备战的目的出发,利用计划体制集中动员和组织全国资源的优势,开展了“大三线”建设,初步开发利用了矿产资源,带动了资金、人才和技术西移,改变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奠定了西部许多地区工业化的基础。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西部地区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一系列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了。
新世纪,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都集中在西部,从一定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了,西部大开发就有完美的结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十年。十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102项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累计营造林4.03亿亩,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3%;农村贫困人口从1998年底的5731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2649万人,等等。如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产业优势,主要有资源开发型产业,草场畜牧业和若干经济作物业,如新疆棉花、云南烟草业,同时西部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兵器、航空航天和核工业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优势。
在欣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时,还要看到其与相对国内东部地区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区域性差距,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较大差距。
三、加快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实现了平等。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发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但由于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和汉族地区相比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民族在行使各种平等权利时,受到各种约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但科学主导甚至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缺乏,文化教育的迟缓,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稀缺,客观上约束了对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的使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迟缓并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影响。只要有了社会各个领域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人才,运用现代社会管理技能经验并加上资金的到位,经济必然能高速度发展。在加快发展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合作,使各民族都步入先进民族的行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可以逐步为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创造条件。
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
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丰富的资源优势,发挥这些优势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畜牧业、林业等是一些西部少数民族中的重要经济部门,同时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生态条件差异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一些如城市、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较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大的现象存在。虽然这些差距的存在既是历史的、现在的,也是未来不可彻底消除的,但国家走科学发展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扶持与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不仅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缩小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快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人才的缺乏、资源利用中机制不健全等,及时对这些因素进行改造,使得产生滞后性的因果关系不复存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齐心协力大抓植树造林,加大对地质灾害、草场退化、沙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并优先安排与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电改造、乡村公路、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并努力解决特困少数民族的温饱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决定民族地区经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改造为有利条件。其次,国家要重点建设一批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和支线以及机场等尽可能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以此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实施西部人才培养计划,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解决人才缺乏问题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现状,国家就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人才的投入,既要考虑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又要着眼于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教育,是出人才、出科技、出经济效益、出先进生产力的摇篮。要加大对文化资金的投入,提供能留住人才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使人才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当地需要的初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只要有了社会各个领域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人才,运用现代社会管理技能经验并加上资金的到位,经济必然能高速度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缩短与全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又好又快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性发展。
3.深化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资源开采加工体制问题、农产品流通体制问题等。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优势,而资源开采加工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国家所有体制与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区域经济优势和利益优势之间的矛盾问题。资源的国有体制将主要的资源品种的所有权、开采权、深加工权、购销权实行直接或间接的计划控制,从而使得资源所在地失去了一大优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家和地方应对资源这一大优势进行权益分割,国家适当放权,地方获得更多的灵活性,真正使得地方可以通过资源开采权、深加工权或购销权的出租、转让、抵押和合作经营,使得西部经济发展可以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真正使得资源地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农村经济落后,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地区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在我国东中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证明非常有效的依靠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经济转型的发展思路,由于普遍缺乏乡镇企业发展的农业基础和外部环境条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施行。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突出存在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开发利用的地域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传统作物结构与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农业资源相对丰富与开发利用水平低,不能满足解决温饱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出现。解决这些矛盾,亟需实现农业资源的经济转换,发展市场导向的农业资源开发型经济。必须通过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产品的区际交换。并尽可能进行深加工,扩大交换的区域范围。
4.加强优势产业的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要发展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民族地区拥有各种各类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全国经济结构高速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广阔的空间。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民族地区的能源、工矿业、旅游业、特色农业、中草药业等优势产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新型民族工业发展模式。其次,利用沿边与周边国家或地区接壤的优势,加快边境贸易和对外开发的步伐。第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后发展地区的人文优势,包括特色文化、民族传统、地域性因素和发展愿望。人文优势有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人文资源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行产品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人文社会优势,一方面是有利于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优势,有利于创造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积累低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还表现为人文优势可以直接作为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资源,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文化要素资源,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手工艺等的成功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