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如何走出持续低迷状态
【内容提要】“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最长的调整期。此间经济增长乏力,民间需求极度萎缩,通货紧缩状况严重,财政状况空前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泡沫经济”破灭的负面影响所致,但最重要的是现有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转。由于这一体制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日本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也难能出现根本性改观。因此,日本经济要步入真正恢复的轨道尚需时日。
【关 键 词】日本经济/低迷/前景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二战后初期重建和六、七十年代高速增长之后,于八十年代末期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创下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滞阶段。
一
日本经济持续长期停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1、1995和1996三个财政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5%以上外,其他财政年度都在2%以下,1998 年出现了1.1%的负增长。[1]2001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日本经济的多数经济指数都呈现衰退迹象。据日本总理府公开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1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GDP比上季度下降了1.2%,以后又连续两个季度比上季分别下降0.5%和1.1%,[2]这种连续3个季度的负增长表明目前的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状态。
(二)通货紧缩特征明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就曾开始表现出一些通货紧缩现象,进入新世纪后,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资料显示,1999年和 2000年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5%和0.6%,2001年头9个月,该项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为负增长。[3]这种物价连续两年以上持续下降的状况,不仅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战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也实属罕见。日本政府从去年起不得不公开承认:“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三)民间内需严重不足
过去10年中,占其GDP近6成以上的民间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极度低迷状态,据日本总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家庭实际消费支出除1995年上升0.1%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1997年跌幅达到2.1%。[4]2001年除4-6月略有上升外,1、3两个季度也均为负增长。
(四)财政负担空前沉重
截止2001年度财政预算计,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国内债务已达到666万亿日元,约为日本GDP的130%以上[5],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也是其他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为此日本前财务大臣宫泽喜一曾惊呼日本财政已“濒临崩溃边缘”。
(五)不良债权久拖不决
自1992年起,日本银行虽然已经处理了一些不良债权,但因经济持续不振、破产企业增多,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仍有增无减。到2001年9月,仅按银行法确定为“风险管理债权”的不良债权,就从1996年的28.5万亿日元增至达31.8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其他类型的不良债权,数目更多。据日本兴业银行估计,经济每放慢一个百分点,就得新增加5.6万亿不良债权。
(六)失业人口屡创新高
从1991年到2000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从2.1%上升到4.7%;失业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134万增加到1999年的317万;2001 年年平均失业率也在5%上下,今年2月日本完全失业率又创新高,达到5.3%的历史高位。[6]如果加上日本特有的“隐形”失业,目前日本失业率在西方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二
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
(一)“泡沫经济”的“负面遗产”大伤日本经济的内需“元气”
1985年,美国为“敲打日本”,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共同签署推动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上升。日本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民财富以几何级数急剧膨胀,到八十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当时的日本政府认为,随着日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国民对余暇需求将迅速增强,于是在1987年出台了“休养地法”和第四次“综合开发计划”。政府这一诱导性决策,诱导民间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传统行业,引发“泡沫经济”。在“泡沫经济”时代,由于地价与股票价格相互促进,企业“抵押能力”急剧膨胀。这一“虚拟循环”带来的“泡沫”繁荣于1989年到达顶峰而破灭。“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的直接恶果是:股市急剧暴跌和不动产大幅萎缩,企业、个人资产总额严重缩水。东京日经平均指数从八十年代末期的38915.87直线下挫,到2001年9月10日东京日经平均指数跌至10195.69点的最低记录。东京证券市场一部市值从过去峰值的606万亿日元下降到目前的296万亿日元,10年间东京股市大约损失市值达300万亿日元以上。日本地价也从1992年以后持续下降,到2001 年初,日本平均地价比上年下落4.9%,其中商业用地比上年下降7.5%,仅为1999年9月的18%;居住用地比上年下降4.2%,[7]目前价格已与峰值时期相比下降了约70%,蒸发掉的资产总值约为800万亿日元以上,相当于目前日本实际GDP的1.6倍。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加之实体经济因经济扩张时期进行超常规模的设备投资而严重过剩,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供给严重过剩,需求空前萎缩的萧条状态。
(二)政府经济政策失误扼杀了阶段性景气复苏
“泡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政府经济决策部门不能准确地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拿出正确的经济对策,也是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迷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在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政府急于刺激内需共追加补充预算11次,金额达130兆日元。按凯恩斯学说,当经济收缩时,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支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迅速上升,但在日本经济没有找到真正“病根”的情况下,套用西方经济的传统方法不但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给日本财政累计了巨额财政赤字。其次是轻视了资产缩水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泡沫经济初期,政府对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视为经济周期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没有及时拿出应有的经济对策,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对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恶性膨胀。直到1995年上半年,在日本经济仍然不见回升的情况下,政府仍然认为“泡沫经济”崩溃的负面影响在1993年基本结束,造成当时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和阪神大地震,因而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三,1996 年由于阪神地震带来的内需扩大,景气状况明显有所回升,但当时执政的桥本政权没有能够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刺激景气继续扩大,而是在处理好景气回升与改革的关系时出现严重失误,将3%的消费税提高到5%,这样给来之不易的民间需求泼上一盆“冷水”。加之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萧条。第四,1998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和物价下 《日本经济如何走出持续低迷状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413.html
【关 键 词】日本经济/低迷/前景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二战后初期重建和六、七十年代高速增长之后,于八十年代末期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创下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滞阶段。
一
日本经济持续长期停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1、1995和1996三个财政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5%以上外,其他财政年度都在2%以下,1998 年出现了1.1%的负增长。[1]2001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日本经济的多数经济指数都呈现衰退迹象。据日本总理府公开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1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GDP比上季度下降了1.2%,以后又连续两个季度比上季分别下降0.5%和1.1%,[2]这种连续3个季度的负增长表明目前的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状态。
(二)通货紧缩特征明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就曾开始表现出一些通货紧缩现象,进入新世纪后,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资料显示,1999年和 2000年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5%和0.6%,2001年头9个月,该项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为负增长。[3]这种物价连续两年以上持续下降的状况,不仅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战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也实属罕见。日本政府从去年起不得不公开承认:“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三)民间内需严重不足
过去10年中,占其GDP近6成以上的民间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极度低迷状态,据日本总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家庭实际消费支出除1995年上升0.1%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1997年跌幅达到2.1%。[4]2001年除4-6月略有上升外,1、3两个季度也均为负增长。
(四)财政负担空前沉重
截止2001年度财政预算计,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国内债务已达到666万亿日元,约为日本GDP的130%以上[5],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也是其他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为此日本前财务大臣宫泽喜一曾惊呼日本财政已“濒临崩溃边缘”。
(五)不良债权久拖不决
自1992年起,日本银行虽然已经处理了一些不良债权,但因经济持续不振、破产企业增多,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仍有增无减。到2001年9月,仅按银行法确定为“风险管理债权”的不良债权,就从1996年的28.5万亿日元增至达31.8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其他类型的不良债权,数目更多。据日本兴业银行估计,经济每放慢一个百分点,就得新增加5.6万亿不良债权。
(六)失业人口屡创新高
从1991年到2000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从2.1%上升到4.7%;失业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134万增加到1999年的317万;2001 年年平均失业率也在5%上下,今年2月日本完全失业率又创新高,达到5.3%的历史高位。[6]如果加上日本特有的“隐形”失业,目前日本失业率在西方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二
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
(一)“泡沫经济”的“负面遗产”大伤日本经济的内需“元气”
1985年,美国为“敲打日本”,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共同签署推动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上升。日本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民财富以几何级数急剧膨胀,到八十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当时的日本政府认为,随着日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国民对余暇需求将迅速增强,于是在1987年出台了“休养地法”和第四次“综合开发计划”。政府这一诱导性决策,诱导民间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传统行业,引发“泡沫经济”。在“泡沫经济”时代,由于地价与股票价格相互促进,企业“抵押能力”急剧膨胀。这一“虚拟循环”带来的“泡沫”繁荣于1989年到达顶峰而破灭。“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的直接恶果是:股市急剧暴跌和不动产大幅萎缩,企业、个人资产总额严重缩水。东京日经平均指数从八十年代末期的38915.87直线下挫,到2001年9月10日东京日经平均指数跌至10195.69点的最低记录。东京证券市场一部市值从过去峰值的606万亿日元下降到目前的296万亿日元,10年间东京股市大约损失市值达300万亿日元以上。日本地价也从1992年以后持续下降,到2001 年初,日本平均地价比上年下落4.9%,其中商业用地比上年下降7.5%,仅为1999年9月的18%;居住用地比上年下降4.2%,[7]目前价格已与峰值时期相比下降了约70%,蒸发掉的资产总值约为800万亿日元以上,相当于目前日本实际GDP的1.6倍。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加之实体经济因经济扩张时期进行超常规模的设备投资而严重过剩,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供给严重过剩,需求空前萎缩的萧条状态。
(二)政府经济政策失误扼杀了阶段性景气复苏
“泡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政府经济决策部门不能准确地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拿出正确的经济对策,也是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迷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在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政府急于刺激内需共追加补充预算11次,金额达130兆日元。按凯恩斯学说,当经济收缩时,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支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迅速上升,但在日本经济没有找到真正“病根”的情况下,套用西方经济的传统方法不但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给日本财政累计了巨额财政赤字。其次是轻视了资产缩水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泡沫经济初期,政府对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视为经济周期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没有及时拿出应有的经济对策,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对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恶性膨胀。直到1995年上半年,在日本经济仍然不见回升的情况下,政府仍然认为“泡沫经济”崩溃的负面影响在1993年基本结束,造成当时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和阪神大地震,因而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三,1996 年由于阪神地震带来的内需扩大,景气状况明显有所回升,但当时执政的桥本政权没有能够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刺激景气继续扩大,而是在处理好景气回升与改革的关系时出现严重失误,将3%的消费税提高到5%,这样给来之不易的民间需求泼上一盆“冷水”。加之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萧条。第四,1998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和物价下 《日本经济如何走出持续低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