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民生:通胀与增长的均衡支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国经验研究
论文 民生:通胀与增长的均衡支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国经验研究
李慧中1 郝菁菁2
内容摘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阃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和定量分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大致做出如下描述:从长期来看,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一定滞后性,且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要比控制通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得小。因此,短期内治理通货膨胀所付出的经济增长代价相对较小。而民生问题是平衡两者关系的支点。在通胀管理中应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加强价格分类管理,以及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条件。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民生回归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作者1李慧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郝菁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上海:200433)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快速回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逐月攀升,今年6月已升至6.4%,上半年平均也高达5.4%。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物价快速上涨的政策措施,包括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利率,以及一些物价管制措施等。我国的通货膨胀到底有多严重?是否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我国现在采取的政策措施能否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并同时保证经济健康增长?为了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有必要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这不仅是判断我国经济周期态势、经济增长趋势的重要依据,对于分析和制定我国当前与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处理的经济政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全球实证表现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证分析方面,对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对两者关系的旷日持久的争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拉丁美洲,结构主义和货币主义对这个问题率先发起辩论。结构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主义者则将通货膨胀视为经济增长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争论主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一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二是,如果存在,是怎样的相关性,同向还是反向。
实证分析显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在长时段内并不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全世界范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表1所列为:以美国为代表的5个发达国家及以中国为代表的4个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1979—2010年为期32年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以CPI上涨率表示)的平均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呈现“低增长、低通胀”这样的长期发展状态,而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年均增长率为0.1%,年均通货膨胀率则达到21.6%,呈现出“低增长、高通胀”的态势。相比较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基本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为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所以,高增长、高通胀、低增长、低通胀可依同一时期不同国家而任意组合,也可依同一国家不同时期而任意组合。
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经验研究
(一)以价格改革为背景的通货膨胀治理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价格形式以计划价格为主。尽管总物价水平在长达约30年的时间里保持稳定水平,但实际上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扭曲状态,全社会价格水平和结构并不合理,而且存在以短缺为表现的隐性通货膨胀。
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使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而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的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方式也进入到持续的调整和改革中。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在前20年左右时间里,我国若干年份的通货膨胀的出现与治理是以价格改革为背景的。政府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作用超过市场作用,这个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适合套用基于“市场经济”这一前提的传统经济理论。故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然呈现自己的特点,需要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和制度环境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以2000年为界可以将改革开放的32年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0年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改革在摸索中前行,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波动较大,尤其是通货膨胀率,最高时接近25%;而从两者关系看,除个别年份两者变动方向相反(如1978~1979年通胀率上升而增长率下降)外,整体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
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我国基本实现价格的市场化,尽管仍存在非市场因素,但价格水平基本可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价格结构也趋于合理。我们可以看到2000—2010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平稳,而且都控制在合理水平,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较为理想的经济发展状态。
(二)随价格形式变化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
改革开放历程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格也逐渐实现由计划调节为主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体可依据转变的历程将价格形式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1984年:“调整”为主的改革
局部性地调整计划价格体系,改变部门间过于悬殊的价格收益差别,是这阶段改革的主基调。按经济学的分析,其目标是一种局部均衡。所以,此阶段作为改革的开篇,是基于几十年计划经济对价格结构严重扭曲的状况上的,“计划”的思想仍贯穿于这个时期,主要目的是“完善计划价格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1996》相关资料,1979年国家出台的价格调整方案为提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同时降低部分工业品价格,但由于缺乏相配套的约束措施,“搭便车”涨价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看到,从1978年底到1980年底的时间里,价格水平出现前所未有的 《论文 民生:通胀与增长的均衡支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国经验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438.html
李慧中1 郝菁菁2
内容摘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阃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和定量分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大致做出如下描述:从长期来看,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一定滞后性,且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要比控制通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得小。因此,短期内治理通货膨胀所付出的经济增长代价相对较小。而民生问题是平衡两者关系的支点。在通胀管理中应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加强价格分类管理,以及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条件。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民生回归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作者1李慧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郝菁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上海:200433)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快速回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逐月攀升,今年6月已升至6.4%,上半年平均也高达5.4%。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物价快速上涨的政策措施,包括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利率,以及一些物价管制措施等。我国的通货膨胀到底有多严重?是否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我国现在采取的政策措施能否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并同时保证经济健康增长?为了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有必要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这不仅是判断我国经济周期态势、经济增长趋势的重要依据,对于分析和制定我国当前与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处理的经济政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全球实证表现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证分析方面,对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对两者关系的旷日持久的争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拉丁美洲,结构主义和货币主义对这个问题率先发起辩论。结构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主义者则将通货膨胀视为经济增长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争论主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一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二是,如果存在,是怎样的相关性,同向还是反向。
实证分析显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在长时段内并不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全世界范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表1所列为:以美国为代表的5个发达国家及以中国为代表的4个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1979—2010年为期32年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以CPI上涨率表示)的平均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呈现“低增长、低通胀”这样的长期发展状态,而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年均增长率为0.1%,年均通货膨胀率则达到21.6%,呈现出“低增长、高通胀”的态势。相比较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基本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为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所以,高增长、高通胀、低增长、低通胀可依同一时期不同国家而任意组合,也可依同一国家不同时期而任意组合。
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经验研究
(一)以价格改革为背景的通货膨胀治理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价格形式以计划价格为主。尽管总物价水平在长达约30年的时间里保持稳定水平,但实际上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扭曲状态,全社会价格水平和结构并不合理,而且存在以短缺为表现的隐性通货膨胀。
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使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而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的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方式也进入到持续的调整和改革中。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在前20年左右时间里,我国若干年份的通货膨胀的出现与治理是以价格改革为背景的。政府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作用超过市场作用,这个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适合套用基于“市场经济”这一前提的传统经济理论。故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然呈现自己的特点,需要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和制度环境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以2000年为界可以将改革开放的32年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0年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改革在摸索中前行,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波动较大,尤其是通货膨胀率,最高时接近25%;而从两者关系看,除个别年份两者变动方向相反(如1978~1979年通胀率上升而增长率下降)外,整体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
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我国基本实现价格的市场化,尽管仍存在非市场因素,但价格水平基本可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价格结构也趋于合理。我们可以看到2000—2010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平稳,而且都控制在合理水平,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较为理想的经济发展状态。
(二)随价格形式变化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
改革开放历程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格也逐渐实现由计划调节为主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体可依据转变的历程将价格形式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1984年:“调整”为主的改革
局部性地调整计划价格体系,改变部门间过于悬殊的价格收益差别,是这阶段改革的主基调。按经济学的分析,其目标是一种局部均衡。所以,此阶段作为改革的开篇,是基于几十年计划经济对价格结构严重扭曲的状况上的,“计划”的思想仍贯穿于这个时期,主要目的是“完善计划价格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1996》相关资料,1979年国家出台的价格调整方案为提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同时降低部分工业品价格,但由于缺乏相配套的约束措施,“搭便车”涨价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看到,从1978年底到1980年底的时间里,价格水平出现前所未有的 《论文 民生:通胀与增长的均衡支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国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