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并购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世界投资报告》称,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中国正在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采购基地和研发基地。这表明众多跨国公司都认识到,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作为跨国公司,如果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都无法真正实施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和试探阶段;二是90年代的大规模进入阶段;三是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前景明朗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大发展阶段。本文试图在分析近一二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经营行为的特点后,进一步提出我国企业的应对战略。
一、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新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加大;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也逐渐由吸引小规模投资转向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在1998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除了少部分公司因为中国政策限制外贸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投资外,几乎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注:王允贵:“跨国公司全球扩张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期。)归结起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特点至少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开始在华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这种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方面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向单个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条的大规模投资;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而且对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大规模投资,使中国成为支撑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运营中心之一。近一二年众多跨国公司不断追加在华投资,扩大生产线和投资领域,拓展经营职能。例如,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上海贝尔公司追加投资达1.1亿美元;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自在浦东建立第一个生产企业以来,已先后两度增资,投资规模由0.951亿美元扩大到1.98亿美元;摩托罗拉公司已经提出要在中国推行“3个100亿”战略,即未来5年在中国的三个“百亿美元计划”——产值实现100亿美元,累计投资额100亿美元,本地采购量达到100亿美元。(注: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另外,很多一直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近年来已有通用、大众、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讯、惠普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据初步统计,目前这类研发中心已近150个。(注:李海舰:《引进外资的形式与结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许多跨国公司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经营目标。据《200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公司认为,中国“入世”将为通用公司提供变成中国当地企业的好机会,计划5年后在华经营达到30亿美元的规模。(注:转引自冀文海:“WTO时代:跨国公司要做‘领头羊’”,《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月7日。)诺基亚是全球三大通信工具制造企业之一,为了加快与中国信息产业的融合,计划100亿元建立北京星网工业园,该工业园的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将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韩国三星提出,如果中国具备配套的环境,只要中国允许,就进入中国相关领域,包括三星的一些业务中心也将转移到中国,特别是电子领域的一些业务。日本索尼公司的战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战略,除制造业,索尼其他业务(包括电影、唱片和游戏在内的娱乐产品和网络产品)也要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连锁餐饮企业麦当劳公司,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2001年整体利润大幅度下降,不久前还不得不做出了在全球关闭250家连锁店的决定,但同时麦当劳公司却宣布,从现在到2003年,每年确保要在中国新开100家店。此外,包括柯达、联合利华在内的14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目前已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工作,有的则已完成了上市前的辅导期,同时上海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还在受理十多家知名外商投资企业的上市申请。不久以后,这些世界著名企业的子公司很可能会成为在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上市公司,中国证券市场的现有格局将发生历史性的改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规模系统化投资战略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跨国公司认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在21世纪的命运。
二是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上逐渐开始强化协调控制机制,以确保其投资收益和公司的未来发展。这种强化协调控制的管理战略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开始将亚太地区总部移到中国,或者建立中国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地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机构,它的权限是处理不能由国家或地区一级的公司机构处理、而必须由总部决定和协调的问题。近年来,一大批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具有管理中心性质的地区总部,包括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康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三星(中国)有限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初步统计,在北京,具有跨国公司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已经达到110多家;在上海,已有25家公司建立了地区总部,有14家企业建立了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现在上海的外商办事处已有1500多家,一旦条件成熟,许多办事处会马上升级为地区总部。(注:黄群慧:“400洋巨头升级‘中国攻略’”,《经济日报》,2002年5月9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说明跨国公司开始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协调控制,优化组合,以期产生整体效益。
三是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大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1999年底,西门子投资50万马克设立的重庆大学自动化培训中心落成。该公司进入重庆3年来,在这里参加或促成的工程及销售项目金额达2000多万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多家在西安落户,其中多数驻足高科技领域。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新产品研发和实验机构直接建在西部,仅2000年4~6月,就有10多家电子信息行业的跨国巨头相继到西安建立新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如美国IBM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与西安软件产业园合作搭建了全球最大的软件网上发行站。此前不久,摩托罗拉公司在成都投资建立网络系统研发中心的计划开始实施;荷兰飞利浦公司投巨资将中国总部的基础实验室也建在了西安。(注: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跨国公司西部区位战略表明,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是可行的。今后,结合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借鉴东部成功的经验,制定新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西部投资,无疑是促进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的特点
跨国投资分为两种形式,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501.html
一、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新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加大;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也逐渐由吸引小规模投资转向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在1998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除了少部分公司因为中国政策限制外贸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投资外,几乎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注:王允贵:“跨国公司全球扩张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期。)归结起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特点至少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开始在华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这种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方面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向单个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条的大规模投资;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而且对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大规模投资,使中国成为支撑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运营中心之一。近一二年众多跨国公司不断追加在华投资,扩大生产线和投资领域,拓展经营职能。例如,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上海贝尔公司追加投资达1.1亿美元;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自在浦东建立第一个生产企业以来,已先后两度增资,投资规模由0.951亿美元扩大到1.98亿美元;摩托罗拉公司已经提出要在中国推行“3个100亿”战略,即未来5年在中国的三个“百亿美元计划”——产值实现100亿美元,累计投资额100亿美元,本地采购量达到100亿美元。(注: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另外,很多一直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近年来已有通用、大众、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讯、惠普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据初步统计,目前这类研发中心已近150个。(注:李海舰:《引进外资的形式与结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许多跨国公司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经营目标。据《200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公司认为,中国“入世”将为通用公司提供变成中国当地企业的好机会,计划5年后在华经营达到30亿美元的规模。(注:转引自冀文海:“WTO时代:跨国公司要做‘领头羊’”,《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月7日。)诺基亚是全球三大通信工具制造企业之一,为了加快与中国信息产业的融合,计划100亿元建立北京星网工业园,该工业园的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将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韩国三星提出,如果中国具备配套的环境,只要中国允许,就进入中国相关领域,包括三星的一些业务中心也将转移到中国,特别是电子领域的一些业务。日本索尼公司的战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战略,除制造业,索尼其他业务(包括电影、唱片和游戏在内的娱乐产品和网络产品)也要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连锁餐饮企业麦当劳公司,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2001年整体利润大幅度下降,不久前还不得不做出了在全球关闭250家连锁店的决定,但同时麦当劳公司却宣布,从现在到2003年,每年确保要在中国新开100家店。此外,包括柯达、联合利华在内的14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目前已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工作,有的则已完成了上市前的辅导期,同时上海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还在受理十多家知名外商投资企业的上市申请。不久以后,这些世界著名企业的子公司很可能会成为在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上市公司,中国证券市场的现有格局将发生历史性的改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规模系统化投资战略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跨国公司认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在21世纪的命运。
二是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上逐渐开始强化协调控制机制,以确保其投资收益和公司的未来发展。这种强化协调控制的管理战略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开始将亚太地区总部移到中国,或者建立中国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地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机构,它的权限是处理不能由国家或地区一级的公司机构处理、而必须由总部决定和协调的问题。近年来,一大批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具有管理中心性质的地区总部,包括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康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三星(中国)有限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初步统计,在北京,具有跨国公司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已经达到110多家;在上海,已有25家公司建立了地区总部,有14家企业建立了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现在上海的外商办事处已有1500多家,一旦条件成熟,许多办事处会马上升级为地区总部。(注:黄群慧:“400洋巨头升级‘中国攻略’”,《经济日报》,2002年5月9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说明跨国公司开始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协调控制,优化组合,以期产生整体效益。
三是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大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1999年底,西门子投资50万马克设立的重庆大学自动化培训中心落成。该公司进入重庆3年来,在这里参加或促成的工程及销售项目金额达2000多万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多家在西安落户,其中多数驻足高科技领域。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新产品研发和实验机构直接建在西部,仅2000年4~6月,就有10多家电子信息行业的跨国巨头相继到西安建立新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如美国IBM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与西安软件产业园合作搭建了全球最大的软件网上发行站。此前不久,摩托罗拉公司在成都投资建立网络系统研发中心的计划开始实施;荷兰飞利浦公司投巨资将中国总部的基础实验室也建在了西安。(注: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跨国公司西部区位战略表明,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是可行的。今后,结合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借鉴东部成功的经验,制定新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西部投资,无疑是促进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的特点
跨国投资分为两种形式,一
种是所谓的“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包括合资和独资);另一种是跨国并购。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和我国国内资本市场成熟程度的影响,在我国吸引的直接投资中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较少。近年来“绿地投资”这种形式在继续采用,但是外方独资和外方控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92年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有50%用于合资企业中,而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30%。据调查,2000年,500强在天津投资企业共有120个,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8个,占40%;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有51个,占42.5%;双方股权相等的12个,占10%;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9个,占7.5%。外商独资和外方控股企业合计占82.5%,外方有控制力的企业比例较大。即使在投资时由我方控股的企业,在以后增资扩股中,也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