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及扩张动因
大多数跨国公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尚不足一个世纪。然而在这一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公司国际扩张的动因和国外活动的性质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近来较为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及发展。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是在70年代以后,而且其中较大部分是中间服务而不是最终消费服务业。投资主体不仅包括服务业跨国公司也包括制造业跨国公司。目前一些大型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地区分布上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较少。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以及时代的发展,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及扩张形式都与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不同,因此,对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期间,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而今,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已成为全球扩张的主力军。50年代初服务业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不到20%,在70年代初也只有25%,而到了80年代中期,在世界对外投资约7000亿美元总存量中,投资于服务行业已达到3000亿美元,占40%左右。在90年代世界经济并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服务业的全球扩张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下页表中列出了美国服务型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情况。
从下页表中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80-90年代的高速发展态势。在1982-1996年期间,美国服务业跨国公司无论是海外子公司资产比重还是在销售额比重方面,整体都是处于递增态势。除传统服务型跨国公司如银行、保险业海外子公司资产、销售额比重略有下降外,多数服务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增长幅度都较大。其中运输、通讯和公共事业类海外子公司资产、销售额比重增幅分别高达220%、133%;1996年建筑类海外子公司资产已占整个公司的比重将近一半。
附图
资料来源: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充分说明了服务型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部分。
二、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状况
按照传统服务业性质来讲,服务业应当是劳动密集型、当地化、个性化倾向特别明显的一个行业。即使后来出现了新兴服务业多数是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但是由于服务商品的非实体性、异质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储存性,使服务商品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贸易品,不存在规模经济。因此,一直以来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制造行业进行的。
许多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例如1960年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1966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6年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后来1977年邓宁的折衷范式等,都是基于制造业的国际化生产扩张进行研究的。而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正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空前大发展的时代,这些经典理论较好地分析揭示了这一现象,这也证明了理论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经典理论对于跨国公司理论的指导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经典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如今服务型跨国公司兴起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
例如,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相对于直接投资建立子公司而言,更倾向于采用非股权安排形式或是合伙形式,同时母子公司之间保持着一种较松散的网络联系,各公司独立性较强,许多业务甚至采取外包形式,这就使得内部化优势不再变得显著,因此内部化理论也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化过程中松散而富有弹性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在此问题上,我们所熟知餐饮业的许可证安排以及运输业中的外包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证。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针对当时制造业竞争加剧,成熟期产品的技术已不再居于主要地位。降低产品成本成为制造业跨国公司扩张的主要动力,而这对于性质较特殊的服务业产品来讲是比较不适用的,虽然服务业产品可能存在生命周期,但是价格竞争绝不是服务行业的主要竞争因素。
在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邓宁的折衷范式中所提及的所有权优势有助于理解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扩张,然而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实行的网络组织结构以及战略联盟形式都给公司带来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这种由全球网络所带来的优势是与所有权优势有较大差别的,值得去分析研究。
与此同时,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邓宁的折衷范式等理论都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前提的。笔者认为服务型跨国公司之所以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信息更加丰富,政府的管制减少,市场的不完全性减弱而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所至,因此,再以市场的不完全作为前提或基础就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本文的研究也是基于信息更加丰富、市场逐渐完全这一前提下的。
三、服务型跨国公司扩张动因研究
对于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和扩张动因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谢康等著的《同场竞技:入世后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白仲尧主编的《中国服务贸易方略》、美国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所著《服务营销》以及《在服务业的全球化》(注: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等著作中对服务业的扩张因素均有提及。本文认为服务型跨国公司的扩张既与外部环境条件相关,也与服务业公司自身发展有关,概括而言,其国际化的动因有以下几方面:
1.需求的拉动(企业中间需求、最终顾客服务消费需求)
由于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追求核心能力的管理方式变革引起了对生产者服务需求的扩张,也就是说生产者不是内部组织生产而是在市场上去购买的被企业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的增加。企业之间的中间需求的增长更多地推动了新兴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管理咨询、工程服务、市场营销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前企业一般都是自行解决有关事务,但是现在这些工作就可以交给专业公司来完成。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交易成本的降低,市场逐步完善之后,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将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可以预见,生产者服务将成为今后服务业增长最强劲和最主要的部分。
而生产者
当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522.html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是在70年代以后,而且其中较大部分是中间服务而不是最终消费服务业。投资主体不仅包括服务业跨国公司也包括制造业跨国公司。目前一些大型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地区分布上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较少。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以及时代的发展,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及扩张形式都与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不同,因此,对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期间,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而今,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已成为全球扩张的主力军。50年代初服务业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不到20%,在70年代初也只有25%,而到了80年代中期,在世界对外投资约7000亿美元总存量中,投资于服务行业已达到3000亿美元,占40%左右。在90年代世界经济并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服务业的全球扩张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下页表中列出了美国服务型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情况。
从下页表中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80-90年代的高速发展态势。在1982-1996年期间,美国服务业跨国公司无论是海外子公司资产比重还是在销售额比重方面,整体都是处于递增态势。除传统服务型跨国公司如银行、保险业海外子公司资产、销售额比重略有下降外,多数服务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增长幅度都较大。其中运输、通讯和公共事业类海外子公司资产、销售额比重增幅分别高达220%、133%;1996年建筑类海外子公司资产已占整个公司的比重将近一半。
附图
资料来源: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充分说明了服务型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部分。
二、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状况
按照传统服务业性质来讲,服务业应当是劳动密集型、当地化、个性化倾向特别明显的一个行业。即使后来出现了新兴服务业多数是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但是由于服务商品的非实体性、异质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储存性,使服务商品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贸易品,不存在规模经济。因此,一直以来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制造行业进行的。
许多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例如1960年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1966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6年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后来1977年邓宁的折衷范式等,都是基于制造业的国际化生产扩张进行研究的。而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正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空前大发展的时代,这些经典理论较好地分析揭示了这一现象,这也证明了理论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经典理论对于跨国公司理论的指导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经典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如今服务型跨国公司兴起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
例如,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相对于直接投资建立子公司而言,更倾向于采用非股权安排形式或是合伙形式,同时母子公司之间保持着一种较松散的网络联系,各公司独立性较强,许多业务甚至采取外包形式,这就使得内部化优势不再变得显著,因此内部化理论也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化过程中松散而富有弹性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在此问题上,我们所熟知餐饮业的许可证安排以及运输业中的外包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证。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针对当时制造业竞争加剧,成熟期产品的技术已不再居于主要地位。降低产品成本成为制造业跨国公司扩张的主要动力,而这对于性质较特殊的服务业产品来讲是比较不适用的,虽然服务业产品可能存在生命周期,但是价格竞争绝不是服务行业的主要竞争因素。
在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邓宁的折衷范式中所提及的所有权优势有助于理解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扩张,然而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实行的网络组织结构以及战略联盟形式都给公司带来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这种由全球网络所带来的优势是与所有权优势有较大差别的,值得去分析研究。
与此同时,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邓宁的折衷范式等理论都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前提的。笔者认为服务型跨国公司之所以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信息更加丰富,政府的管制减少,市场的不完全性减弱而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所至,因此,再以市场的不完全作为前提或基础就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本文的研究也是基于信息更加丰富、市场逐渐完全这一前提下的。
三、服务型跨国公司扩张动因研究
对于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和扩张动因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谢康等著的《同场竞技:入世后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白仲尧主编的《中国服务贸易方略》、美国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所著《服务营销》以及《在服务业的全球化》(注: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等著作中对服务业的扩张因素均有提及。本文认为服务型跨国公司的扩张既与外部环境条件相关,也与服务业公司自身发展有关,概括而言,其国际化的动因有以下几方面:
1.需求的拉动(企业中间需求、最终顾客服务消费需求)
由于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追求核心能力的管理方式变革引起了对生产者服务需求的扩张,也就是说生产者不是内部组织生产而是在市场上去购买的被企业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的增加。企业之间的中间需求的增长更多地推动了新兴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管理咨询、工程服务、市场营销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前企业一般都是自行解决有关事务,但是现在这些工作就可以交给专业公司来完成。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交易成本的降低,市场逐步完善之后,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将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可以预见,生产者服务将成为今后服务业增长最强劲和最主要的部分。
而生产者
服务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及扩张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因此BtoB形式较不适用于服务业,即服务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通过中间商的转接是不能或者是低效率的。众所周知,生产者服务业的对象——企业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国地方性的。生产者服务业(如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集中固定生产和分散变动需求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总是希望与一个服务商建立长久持续的关系,或者是希望与该企业的顾客(无论是本地还是国外的顾客)同时受到一个服务商的服务,以便于业务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有力地占领市场,获得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服务企业建立全球性的组织为其顾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务。随着生产者服务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了。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