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计量经济论文 >> 正文

大棋局:“国退民进”及其走向


统计汇编》(1995—1999)卷。
  第一产业中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等项指标均保持较高增长势头,但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这说明近10年来,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已出现了向第一产业、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业和采掘业转移的倾向,但还未形成气候。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倾向,主要原因可能与这类投资的周期较短、见效较快有关。
  第二产业中的民营经济成分增长速度虽不算低,但比重有所下降。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以及民营企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均GDP大约为1000美元,恰处于从低收入迅速转向中等收入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第二产业增长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是从个体工商户升级或城乡集体企业转制演变而成的,受“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等观念的影响,他们中的很多企业对加工业“情有独钟”。这种理念背景也在客观上强化了民营企业在第二产业的比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深化,第二产业中的传统行业必然面临巨大挑战,从而会迫使他们转向新兴行业,或从第二产业中退出,转向其它产业。
  第三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不算高,注册资本金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投资人数和雇工人数所占比重则有所上升。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民营企业的成本-收益选择及其要求、与产业进入规则和进入政策、与现行统计不够准确等因素有关。尽管如此,统计资料显示出的投资人数和雇工人数比重上升,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这两项指标的上升,意味着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必将出现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上升,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也符合一般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三、“国退民进”过程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及其矛盾、冲突
    (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向
  1.“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已经形成
  这里所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一”,是指民营部门、集体部门和国有部门等三类部门在国民经济活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各占三分之一。这是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完全不同的。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活动总量中仅有0.1%属于民营经济部门,而这0.1%的国民经济活动又主要集中在个体劳动者的服务性活动领域,活动内容非常有限。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形成了三类经济部门平分天下的格局。根据国际金融公司于2000年进行的一次调查,如果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块,则到1998年,国有经济活动总量已降至GDP的38%。如果扣除国家控股的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则国有经济部门、真正的集体和农业部门、私营经济部门等三大块经济活动,将分别占同期GDP的37%、30%、33%(注:国际金融公司:《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草稿)》,打印稿,第26页。),基本上是“三分天下”。
  考虑到统计上很难将“戴红帽子”企业从集体或小型国有企业中剥离出来,因此,民营经济部门所占比重很可能要高于前述统计结果10—20个百分点。据此估算,国有、集体、私营三大部门占GDP的比重则很可能不是“三分天下”,而是各占33%、15%、52%。这也就是说,如果将国有、集体归并为一类,则公有与民营将呈二者“平分天下”格局。
  2.民营经济将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还将逐渐被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所代替。
  何以见得?看一下国有和民营部门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可能有助于理解这种判断。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国有经济单位共有在岗职工7409万人,比1998年减少了1400万人,年均减少467万人。如果按此速度减少下去,到2010年,国有经济单位的职32,总数将减至3200万人左右。3200万人,比起目前的就业总量来,减少了60%多。减小幅度不算小。然而,即使这样,调整后国有成份较集中的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等四大类企业,可能还是难以容纳这么多职工。2001年底,私营企业职工就业人员为1187万人,与1998年相比,大体是年均增加150万人,年均增长12.6%(注: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提供的资料计算。)。如果据此计算,则到2010年私营企业吸收的就业总量即可达到3454万人。这意味着私营部门的就业规模将超过国有部门。如果将个体经济部门、外资部门吸收的就业量考虑在内,则到2010年,民营经济部门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将不再是“痴人说梦”。
  如果从企业规模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有2.4605万户,亿元以上的已有380户,企业集团也有2185个,可以说已是初具规模,实力相当可观。尽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缴纳的工商税点全国工商税总额的比重还很小,如1989年为6.42%,1998年上升为9.2%,1999年又降为8.07%(注:参见: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表15。),短期内也还很难大幅度提高,但综合分析,特别是从就业规模、产出总量和市场占有份额等角度分析,再过10年左右,民营经济部门将占据重要地位,应当

是毋庸置疑的。到2020年民营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也是非常可能的。
    (二)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
  1.企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首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原则上说,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大框架下,两类企业之间原本是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它们必须根据法律的要求照章纳税、尊重劳动权和劳动收益权,必须依法开展经营活动。但是,这并不排除目前阶段客观存在的各种政策性歧视,包括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歧视,也包括在税收和银行贷款等方面存在的歧视。这些歧视必然带来资源利用机会上的不均等。资源利用机会上的不均等,必然导致矛盾和争夺,而矛盾和争夺必然导致冲突。
  其次,民营企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原则上说,竞争是民营企业间的基本关系。他们之间共同的一面,是他们的民营性质。他们之间矛盾的一面,是他们的竞争以及由此派生的争夺,包括争夺到更多、更好的资源,更多、更好的技术,更多、更好的人才和更多、更好的市场。因此,矛盾和冲突将与民营企业共生存,竞争与合作则是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基本实现形式。
  2.部门内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管理者间的矛盾与冲突。企业产权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实质上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企业招雇经营管理者,是为了克服自身能力的局限,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事先给定的聘任契约并不能保证经营管理者一定能够在事后表现出色。而且,即使表现得很出色,也还有一个事后重新谈判的问题。这是一个双方参与的博弈过程。一旦出现利益失衡,博弈的链条就会出现断裂,从而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其次,企业内部所有者、管理者与一般雇员的矛盾与冲突。一般来说,面对企业一般雇员,产权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是一致的,但与一般雇员却是矛盾的。这个矛盾,集中表现为管和被管的矛盾,实质则是超额利润分享上的公与不公的矛盾。如果本来是通过雇员努力和积极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最终无法体现为雇员的额外收入,那么,分享的要求就会变成利益的矛盾与冲突。
    (三)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逻辑与机制选择
  由于我国经济还刚刚进入“小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低,因此,还必须着重强调发展这个硬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就不得不特别强调在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我们还不可能把公平置于效率之上,甚至用牺牲效率的办法来满足更广泛的公平要求。我们必须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按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54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量经济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