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背景下的两岸三地经贸投资关系
集团内部成员间则实行特别优惠安排,使贸易、投资更加自由。
在祖国大陆与台湾相继加入WTO后,中国形成了在WTO框架下“一国四席”的独特现象,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的单独关税区。这是以前WTO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四个经济体在主权上虽都属于中国,但各自之间的经贸关系,遵循一般国际经贸规则,受WTO原则的共同约束,形成了“体制接近、规则统一、多边保障”的局面。两岸四个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贸交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互成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然而合作主要是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下,人们对此感到不满足,希望寻求一条更合理、有效的合作方式,特别是在祖国大陆华南地区与港澳的合作问题上,大家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而利用“一国四席”的独特资源,在四个经济体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呼声为最高。现在“一国四席”的形势,无疑为探求新的合作方式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的条件日趋成熟。
尽管港澳台在内地的投资近年来有大型化的趋势,但中小企业仍占较大比重。祖国大陆加入WTO后,这些中小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大公司的竞争,并且以往享受的优惠政策也随着祖国大陆市场的开放而失去。如果祖国大陆给予港澳台更优惠的政策,按照WTO的规定,这些优惠政策同样也要给予WTO其他组织成员,否则就会与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相违背。港澳台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已达到相当规模,相互依赖加深,有实行某种优惠措施的需要,如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减少区域内经贸交流障碍。香港、澳门、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不违背WTO的相关原则,而且能够使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更加自由化。祖国大陆可以对港澳台的投资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保护和促进港澳台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关系。同时,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港澳台依托祖国大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走出经济困境。因此,中国应该利用其WTO框架下“一国四席”的独特资源,在两岸四席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祖国大陆与港澳台经贸关系的发展,发挥产业分工和互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如祖国大陆提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领域发挥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提供完善高效的金融、贸易服务;台湾是全球重要的IT设计中心,在资讯科技、金融等领域发挥优势;澳门在博彩、旅游业方面继续保持特色。
2.两岸三地在WTO框架下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港澳方面来看,港澳是高度开放的自由港,一般不与其他经济体结盟,单从关税方面来看也没有必要结盟,因为香港进出口自由,除极少数商品外,几乎没有关税。这样,“自由贸易区”这种契约式的经济合作形式操作起来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但作为自由港的新加坡已经与新西兰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港澳与祖国内地结盟也应该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由于港澳对传统产品几乎没有关税,因此港澳与祖国内地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应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所区别,应侧重于投资和服务贸易方面。这样就能够充分发展港澳的金融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祖国内地的服务贸易,同时还有利于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
从台湾方面看,台湾与祖国大陆结盟的前提是台湾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取决于两岸能否在政治上达成共识,以及随后是否顺利实现两岸“三通”。不过,目前中国已与东盟达成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目标,而东盟在1999年已经向中国、日本、韩国提出了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台湾地区如果孤立于这样的经济体系之外,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3.香港面对祖国内地入世应重新定位
第一,提高贸易、金融等服务水平。面对中国及世界的改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内地贸易枢纽的角色毫无疑问将经历根本性的变化。不过,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贸易商是否仍然需要香港这个中介角色,而是当祖国内地更趋开放时,香港所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祖国内地及世界各地的需要。
面对国外贸易公司进入祖国内地市场的直接竞争,香港公司不单需要提供优良的交易、仓储和分销服务,而且还需要有能力提高、整合和协调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包括在祖国内地和其他低成本地区进行生产活动。它们必须改变以往“左手转右手”的贸易方式,在生产及分销过程的前端及后端,提供设计、市场推广和贸易服务等增值服务措施。
第二,提升香港与祖国内地合作的层次。在过去的20年间,港商在祖国内地的投资构筑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格局,并且初步形成了包括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雏形。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内移已经完成,而祖国内地的市场开发功能,尤其是服务业市场开放仍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在制度性障碍的制约下,因缺乏新的投资动力而陷入基本停顿状态。香港在自身经济转型中也面临缺乏新一轮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科技、人才与市场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后,祖国内地与香港将在统一的市场规则的基础上运作,香港在祖国内地的投资将更加自由和开放。面临这样的机遇,香港应改变过去“前店后厂”的简单加工贸易合作格局,而与祖国内地进行广泛的合作,积极开拓祖国内地市场,充分利用内地科技人才资源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改变过去港商向祖国内地扩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积极与祖国内地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
台湾以经济发达体加入WTO,与祖国大陆相比其内部产业将受到更大的冲击。而且由于近年来台湾岛内经济萎缩、产业环境恶化,面对祖国大陆繁荣的市场,许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加大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出现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岛内产业空洞化趋势。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两岸没有实现“三通”,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相当比例以经香港中转、转运的形式进行。其中1997年以前经香港转运的间接贸易在两岸贸易中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这样两岸每年达300亿美元的贸易额,220万旅客人次的运输收入,由于两岸不能直航,货物、商旅的运输均由第三地转运,其中部分利润由香港甚至其他地区所获得,台湾失去亚太营运中心的地位也就在所难免了。
面临这样困境,台湾惟一的出路就是加强与祖国大陆的合作。台湾当局似乎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2002年的新年贺词中已流露出一些意向,并且也正积极拟订加入WTO后两岸三通的有关措施。如果实现“大三通”,不仅会促进台湾的港口运输业发展,维持其亚太转运中心的地位,而且还会带动台湾岛内的经济复苏。
因为对两岸“三通”的预期,许多台商已逐渐将投资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如果两岸实现三通,长江三角洲和福建一带的货物将不再绕道香港而是通过台湾港口或由祖国大陆的一些港口直接付运海外,这将大大增加台湾港口的货源。台湾的船运公司也可以直接参与两岸货运经营。台湾运输研究所分析,预计两岸在2010年全面直航后,届时每年将有224多万个TEU运往台湾转运,比目前境外航运中心每年50多万TEU的转运货柜量要多出几倍。这将与香港港口形成直接竞争,因此,高雄港必须提高配套的服务设施,如设立物流中心来吸引更多祖国大陆货柜和海外货柜。台湾基隆港目前的软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台湾北部地区的运输要求。又因其地理位置接近祖国大陆港口,两岸直航后,运量还有可能增加,因此现有设施必须尽早改善。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以接受海外委托加工尤其是以硬件产品加工为主,这是台湾的优势,同样也是约束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因为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其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要远远高于周边地区,生产成本和社会运行成本非常高,这样的要素价格体系已经支撑不住制造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硬件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软件产品将逐渐成为未来资讯市场的主流产品。据世界一些研究机构估计,在2001年全球5.87亿美元的资讯产品产值中,软件产值占59%,硬件产值占41%。台湾目前的软、硬件产值比率为1∶10,而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软硬件产值比率为6∶4。这一趋势对以硬件产品为主的台湾电子资讯产业非常不利。台湾必须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制造业向周边地区如祖国内地进行转移,同时下决心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564.html
在祖国大陆与台湾相继加入WTO后,中国形成了在WTO框架下“一国四席”的独特现象,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的单独关税区。这是以前WTO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四个经济体在主权上虽都属于中国,但各自之间的经贸关系,遵循一般国际经贸规则,受WTO原则的共同约束,形成了“体制接近、规则统一、多边保障”的局面。两岸四个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贸交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互成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然而合作主要是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下,人们对此感到不满足,希望寻求一条更合理、有效的合作方式,特别是在祖国大陆华南地区与港澳的合作问题上,大家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而利用“一国四席”的独特资源,在四个经济体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呼声为最高。现在“一国四席”的形势,无疑为探求新的合作方式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的条件日趋成熟。
尽管港澳台在内地的投资近年来有大型化的趋势,但中小企业仍占较大比重。祖国大陆加入WTO后,这些中小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大公司的竞争,并且以往享受的优惠政策也随着祖国大陆市场的开放而失去。如果祖国大陆给予港澳台更优惠的政策,按照WTO的规定,这些优惠政策同样也要给予WTO其他组织成员,否则就会与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相违背。港澳台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已达到相当规模,相互依赖加深,有实行某种优惠措施的需要,如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减少区域内经贸交流障碍。香港、澳门、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不违背WTO的相关原则,而且能够使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更加自由化。祖国大陆可以对港澳台的投资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保护和促进港澳台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关系。同时,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港澳台依托祖国大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走出经济困境。因此,中国应该利用其WTO框架下“一国四席”的独特资源,在两岸四席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祖国大陆与港澳台经贸关系的发展,发挥产业分工和互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如祖国大陆提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领域发挥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提供完善高效的金融、贸易服务;台湾是全球重要的IT设计中心,在资讯科技、金融等领域发挥优势;澳门在博彩、旅游业方面继续保持特色。
2.两岸三地在WTO框架下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港澳方面来看,港澳是高度开放的自由港,一般不与其他经济体结盟,单从关税方面来看也没有必要结盟,因为香港进出口自由,除极少数商品外,几乎没有关税。这样,“自由贸易区”这种契约式的经济合作形式操作起来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但作为自由港的新加坡已经与新西兰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港澳与祖国内地结盟也应该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由于港澳对传统产品几乎没有关税,因此港澳与祖国内地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应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所区别,应侧重于投资和服务贸易方面。这样就能够充分发展港澳的金融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祖国内地的服务贸易,同时还有利于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
从台湾方面看,台湾与祖国大陆结盟的前提是台湾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取决于两岸能否在政治上达成共识,以及随后是否顺利实现两岸“三通”。不过,目前中国已与东盟达成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目标,而东盟在1999年已经向中国、日本、韩国提出了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台湾地区如果孤立于这样的经济体系之外,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3.香港面对祖国内地入世应重新定位
第一,提高贸易、金融等服务水平。面对中国及世界的改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内地贸易枢纽的角色毫无疑问将经历根本性的变化。不过,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贸易商是否仍然需要香港这个中介角色,而是当祖国内地更趋开放时,香港所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祖国内地及世界各地的需要。
面对国外贸易公司进入祖国内地市场的直接竞争,香港公司不单需要提供优良的交易、仓储和分销服务,而且还需要有能力提高、整合和协调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包括在祖国内地和其他低成本地区进行生产活动。它们必须改变以往“左手转右手”的贸易方式,在生产及分销过程的前端及后端,提供设计、市场推广和贸易服务等增值服务措施。
第二,提升香港与祖国内地合作的层次。在过去的20年间,港商在祖国内地的投资构筑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格局,并且初步形成了包括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雏形。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内移已经完成,而祖国内地的市场开发功能,尤其是服务业市场开放仍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在制度性障碍的制约下,因缺乏新的投资动力而陷入基本停顿状态。香港在自身经济转型中也面临缺乏新一轮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科技、人才与市场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后,祖国内地与香港将在统一的市场规则的基础上运作,香港在祖国内地的投资将更加自由和开放。面临这样的机遇,香港应改变过去“前店后厂”的简单加工贸易合作格局,而与祖国内地进行广泛的合作,积极开拓祖国内地市场,充分利用内地科技人才资源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改变过去港商向祖国内地扩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积极与祖国内地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
4.强化与祖国大陆的合作是台湾经济复兴的必由之路
台湾以经济发达体加入WTO,与祖国大陆相比其内部产业将受到更大的冲击。而且由于近年来台湾岛内经济萎缩、产业环境恶化,面对祖国大陆繁荣的市场,许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加大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出现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岛内产业空洞化趋势。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两岸没有实现“三通”,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相当比例以经香港中转、转运的形式进行。其中1997年以前经香港转运的间接贸易在两岸贸易中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这样两岸每年达300亿美元的贸易额,220万旅客人次的运输收入,由于两岸不能直航,货物、商旅的运输均由第三地转运,其中部分利润由香港甚至其他地区所获得,台湾失去亚太营运中心的地位也就在所难免了。
面临这样困境,台湾惟一的出路就是加强与祖国大陆的合作。台湾当局似乎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2002年的新年贺词中已流露出一些意向,并且也正积极拟订加入WTO后两岸三通的有关措施。如果实现“大三通”,不仅会促进台湾的港口运输业发展,维持其亚太转运中心的地位,而且还会带动台湾岛内的经济复苏。
因为对两岸“三通”的预期,许多台商已逐渐将投资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如果两岸实现三通,长江三角洲和福建一带的货物将不再绕道香港而是通过台湾港口或由祖国大陆的一些港口直接付运海外,这将大大增加台湾港口的货源。台湾的船运公司也可以直接参与两岸货运经营。台湾运输研究所分析,预计两岸在2010年全面直航后,届时每年将有224多万个TEU运往台湾转运,比目前境外航运中心每年50多万TEU的转运货柜量要多出几倍。这将与香港港口形成直接竞争,因此,高雄港必须提高配套的服务设施,如设立物流中心来吸引更多祖国大陆货柜和海外货柜。台湾基隆港目前的软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台湾北部地区的运输要求。又因其地理位置接近祖国大陆港口,两岸直航后,运量还有可能增加,因此现有设施必须尽早改善。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以接受海外委托加工尤其是以硬件产品加工为主,这是台湾的优势,同样也是约束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因为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其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要远远高于周边地区,生产成本和社会运行成本非常高,这样的要素价格体系已经支撑不住制造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硬件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软件产品将逐渐成为未来资讯市场的主流产品。据世界一些研究机构估计,在2001年全球5.87亿美元的资讯产品产值中,软件产值占59%,硬件产值占41%。台湾目前的软、硬件产值比率为1∶10,而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软硬件产值比率为6∶4。这一趋势对以硬件产品为主的台湾电子资讯产业非常不利。台湾必须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制造业向周边地区如祖国内地进行转移,同时下决心改